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4-08-15胡乔木周瑞云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政治思想

胡乔木,周瑞云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P26)在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又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上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谐文化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其固有的功能,还能发挥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构建功能,形成民族大团结、大和谐的局面,共同构筑中国梦。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首要的是必须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互为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要求,其实质也就是追求一种社会“和谐”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构建“和谐”为目标的,失去了和谐这面旗帜,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灵魂和根基,变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么建设和谐文化自然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和谐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更具有实效性。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创建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胡锦涛同志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P24)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这样的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引领,而和谐文化建设又要靠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和谐文化的选择、传播、渗透、整合等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前提。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曾说:“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3](P14)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培育人们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但能确保和谐文化的建设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也能保证使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共同前进,更能为和谐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4]和谐文化具有强大的引导、感染、凝聚、教育和激励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一些鲜活、生动、直观、新颖的文化方式,能有效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即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协调功能、育人功能和整合功能。

(一)导向功能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们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和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这是难以避免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干部群众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正确和谬误。”[5]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首先,理想信念导向。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其次,奋斗目标导向。把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现阶段奋斗目标转化为人们现实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第三,行为规范导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坚持将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凝聚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使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途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干部队伍和群众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6](265)首先,依靠党的领导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实现领导核心作用的可靠保证。其次,依靠科学理论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第三,依靠共同理想凝聚。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凝聚全民族力量、推动全民族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协调功能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功能。首先,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利益群体也是客观存在的,人民之间的利益矛盾时有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性”协调将有助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其次,协调人际关系。我们和谐社会所要建立的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中进行协调。第三,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克服人们的认识偏差,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育人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沉渣泛起,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侵蚀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少数民族地区更容易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时代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关心人、培养人、塑造人,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为“文化育人”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充分调动人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自身素质,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7]

(五)整合功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浪潮中,社会利益分配越来越多样化,各利益主体间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利益竞争、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从而引发社会各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人们之间的思想逐渐多元化,既存在着与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存在着受到西化或封建落后思想影响的利己主义、封建腐朽的思想和价值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力正在淡化,由此必然会削弱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号召力,对主导价值体系形成冲击。因此,必须发挥党的文化整合功能,通过整合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对主流文化的推崇、对亚文化的积极影响、对各种反文化进行控制和改造。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而且还要重视方式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要注重实际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经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8]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立足于实际,深入群众,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把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人的心坎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民群众已充分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的物质利益的甜头,人民群众更注重现实的物质文化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把重大的理论问题说清楚,又要以伟大的实践和巨大的成就作为生动教材据实说话,据实说理。坚持民主性、平等性,力戒口号式、说教式,甚至强迫式的教育方式,要用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达到双方互动交流沟通的目的。同时要坚持物质利益的原则,在进行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把工作延伸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去,把帮助广大人民增收作为永恒的实践主题。

(二)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但要加强渗透

灌输与渗透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两者风格迥异,各有所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以正面灌输为主,树立阵地意识。没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主导价值观的灌输,先进的思想就不会被人们接受,受教育者就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必须顺应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采用寓教于无形的渗透方式,促进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思考和体悟,逐渐接受教育内容并吸收转化为自我认识与行为。

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充分利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基本经验。一方面,要正确认识灌输的重要性,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环节,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另一方面,要结合渗透、潜移默化、无意识教育等方法,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文化体育、读书学习、参观访问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加入适当的灌输内容,避免枯燥、单调、空洞的说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但要丰富形式

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9]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应自觉增强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等内容的渗透,同时,也要创造和应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载体,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产生吸引力,甚至会形成空洞的“说教”,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因势而上,因势而动,不断改进和创新,努力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争取把严肃的政治内容和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融为一体,把单一的理论灌输和多样的启发教育融为一体,使宣传教育内容充实、形式新颖,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讲求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入情入理、耐心诚恳、潜移默化;要针对受教育者思想觉悟、政治素质、文化水平等客观实际,因材施教;要注重从“说教式”向“引导式”转变,从“号召式”向“激发式”转变,从“我打你通式”向“参与互动式”转变,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强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这个大背景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认真领会和科学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并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

[1]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编.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中央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戚畅.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5]王琴华,罗成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探析——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核心 [J].求实,2009,(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段海超.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 [J].教学与研究,2013,(4).

[8]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9]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施教路径探析 [J].前沿,2012,(1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