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中师生相互了解与适应的重要作用*
2014-08-15谭云波
谭云波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声乐教学和所有的教学一样,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一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合作过程,但又不仅仅是传统的单向式的授课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由于授课对象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及情况,于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声乐教学的主要模式,这也是声乐教学最大的特殊性。由于声乐教学是一门以经验、技能传授为主的学科,虽然有共性的教学规律和大纲,但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对象生理和心理的状态不尽相同,也即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嗓音条件和心理特征都不一样。而且每次上课都会有不同的身体、心理和不同的心情状态。面对不同的教学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授课对象的性格特征不同其表现出的反应亦不同。因此教师既不能生搬硬套教学大纲和进度,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区别对待地进行分类指导。同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对自己导师的性格特点、语言特征、教学方法、手段甚至歌曲伴奏手法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适应,以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准确地接受导师传递出来的各种信息而不至于出现理解上的偏差,避免出现师生间因情感沟通交流不畅导致关系紧张而缺乏合作性的现象。基于上述问题,师生双方应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从以下两方面对各自面对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适应,从而达到教学过程中的最佳配合状态,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合理设计教学手段
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条件。有人说声乐教师像个医生,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体,不同学生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嗓音状态的不同,包括声带的厚薄、音域的宽窄、肺活量的大小、呼吸调整的能力、音色和音质的好坏、音准、节奏的感觉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仔细地分析研究,合理地为学生制定循序渐进的授课计划,诸如发声练习、歌曲选择、音色调整、咬字吐字、作品表现等等问题都需要对不同的同学分类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计划,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艺术类的同学大多外向、活泼、自信,但是也不乏胆怯、畏缩甚至自卑的情况,这时教师又像是个心理师,此时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细心地捕捉、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若遇到外向、活泼、自信的同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张扬自己的个性大胆地表现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果遇到过于胆怯、自卑的同学,教师则要以尊重为前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疏导,解除学生的疑虑,启发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扬长避短地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声乐教师对待对学生还需宽严有度、关爱有加,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待教学必须严格要求,但如果缺乏尊重的“严”,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愿望和意图强加式的严格,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容易产生逆反和抗拒心理,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和配合出现问题,甚至导致教和学的关系失败。例如训练时学生难以完成平时能力范围内的高音,可能是身体状态不佳而造成,粗心的教师不但不会发现而且只会左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或者一味地责备学生不用功、不专心等等,此时不但这高音无法完成还会导致学生身心疲惫而以失败告终。但是细心的教师则可能会停下来观察并与学生交流,发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后有效地避开这高音转向其他知识点的训练,从而达到另外一个教学目的和效果。又如有的学生因对歌曲风格的爱好不同而偏爱某种风格的歌曲,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多与此类学生交流探讨,有针对性、选择性地为其挑选训练作品,因势利导地启发他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段,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根据自己的感受或爱好,单项式地向学生推送训练作品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不一定能达到自己的训练目的和预期目标。所以教师的严格训练不一定体现在对学生的强行要求和多次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上,而是表现在对学生的性格特征、歌唱状态、活动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方面。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分类指导,这样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一种互相尊重、轻松默契的合作,这种合作应该建立在以教师起主导因素的基础之上。
二、学生应该主动适应教师的秉性,科学制定学习方法
随着时间的堆积和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一些共性的问题时特别针对很多个性特征和毛病提出的解决办法和手段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不仅需要善于与自己的导师多多沟通和交流,还要对授课教师的性格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进行积极主动的了解和适应,才能完全领会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目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具体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常用手段,举一反三地领悟教师的训练目的。声乐教学的手段有多种,有启发式的、比喻式的还有示范式以及对比式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教师要根据情况不断变更自己的教学手法,例如讲解气息运用时教师可能强调气息是歌唱之根本,同时会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观点,不停地运用让同学体会“闻花香”、“吹气球”、“狗喘气”等等喻体进行启发,如果同学的思路仅仅停留在自然的呼吸上或者对教师的喻体感悟不准确,甚至不对教师运用此喻体的意图进行分析、运用和引申,就难以真正感悟到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当然也就在此问题的练习上要多花一番工夫。又如在讲解歌唱情感处理时,教师也许使用“过电影式”或者“幻灯片式”的方式对作品的各个乐段进行剖析和串联,以女声独唱歌曲《黄水谣》为例:教师会按照作品的结构把它分为“美”、“恨”“愤”“悲”四个大段落剖开并比喻成四个短片或者四幅画面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将其有机地运用对比的手段串联起来,再运用到歌唱中对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进行表达和展现。可想而知,此刻学生如果不理解这种教学手法,不积极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活跃自己的神经进行抽象的思维,就难以完整地完成这首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同样的道理,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有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演唱作品时的激情和灵感的调动,虽然主体任务是配合演唱者展现声乐作品内涵,但是不同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能力、风格把握以及形式设计不尽相同,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技巧都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学生对教师伴奏的风格、手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经过长期的磨合,才能在演唱过程中达到双方高度默契地配合,充分而完整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授课时习惯运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并根据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合理地找到配合措施,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同样要对教师的性格特点进行准确把握,主动与之形成合作式的良好学习关系。著名的沈湘教授曾经指出这样的理念:人的思想一解放,全身心都能积极投入到歌唱里面来,这么一来,在整个身体的感觉支配下,嗓子周围那些干扰声带正常工作的多余劲儿在很大程度被抖落掉了,嗓子摆脱了束缚,好的声音自然也就唱出来了。这种思想解放的前提在于放松,放松的前提在于良好的沟通,因为在面对面的声乐教学关系中,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与教师是合作伙伴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应该经常与教师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和沟通,以便让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近距离地接近老师,了解教师的脾气、性格和内心世界,最终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种陌生感、拘束感、距离感甚至紧张压迫感,那么教学效果显然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了压力,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就能像亲密的合作伙伴一样,那么学生融入课堂会有一种非常轻松、快乐的愉悦感,这就激发了歌唱的欲望和激情,从而促动了灵感,有了激情和灵感的相互促动和碰撞,艺术作品的创作自然地完整和完美。在声乐学习中,学生强烈期待着教师多、快、好、省地将自己往正确的方向引领。教师也迫切希望学生按着自己的意愿顺利、有序地向好的方向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语言、思想、情感沟通不畅,脾气性格不合而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果一般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出现师生间因不能互相适应以至互不信任,最终形成“猫鼠关系”式的教学现象,从而导致教学无法进行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能不能准确把握教师的性格特点,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沟通,彼此信任、相互适应地达到一种谐和的合作关系,这个问题是所有的声乐学习者应该要不断总结、努力探究和深思的问题。
总之,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师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的成败同时就是师生关系的成败。正如沈湘教授所说的“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一样,师生之间应该以人为本地善于求变,不断地增进相互了解和适应,适时调整科学而恰当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寻求双方配合与合作的默契度,把声乐演唱当成学生的精神乐园,从而轻松愉悦地走进声乐课堂,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