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解读 《八月之光》*

2014-08-15袁秀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种族主义福克纳安娜

袁秀萍,尹 明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经典作家”的现代主义小说家,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威廉·福克纳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美国南方那块生他养他的“邮票般大小”的地方是他一生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在他的字里行间,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产生和建构起来。围绕这一世系的小说创作,时间跨越美国独立战争前到二战后,通过对生活和居住在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若干家庭几代人故事的叙述,向我们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小说人物形象丰富,先后出场的人物多达六百多人,主要人物交替出现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代表作之一《八月之光》在讲述南方历史变迁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福克纳有特色的重要作品已得到公认。1932年首次在美国问世,立即引起评论家的热切关注,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星期六文学评论》和《纽约时报书评》都曾载文评论。后来,虽然福克纳的作品因其晦涩难懂曾一度受到冷落,但自20世纪40年代末起,对《八月之光》的深入研究与评论便开始了。1949年福克纳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作品重新引起重视,从此他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扶摇直上。在这种趋势下,福克纳研究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

福克纳以善于运用多重叙事角度和情节结构而闻名,《八月之光》也不例外。小说通过多条故事主线进行叙述,对于书中人物和他们命运的思考和判断需要读者的参与。福克纳凭借自身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对小说文本的无限可能性进行了前卫性的试验。故事分两条主线,一条讲述乔·克里斯默斯,他从小无父无母,种族偏见根深蒂固的外祖父怀疑他是“黑白混血儿”将他送进孤儿院,从此他带着黑白两种身份,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再找到“身份”。在受到社会的种种虐待后,他最终杀死了把他看作黑人并企图救赎他的白种情人乔安娜而被白人处于私刑。另一条线索讲的是天真的农村姑娘莉娜受情人诱骗,怀孕后遭到遗弃,徒步来到杰弗逊镇寻找情人的旅程。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自始至终未曾谋面,像两条平行线沿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前行。这样的文本结构可谓是高度自由,无疑是对传统阅读习惯和读者的巨大挑战,因此,《八月之光》迄今还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其实,小说通过描述杰弗逊镇十天的社会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主要人物的人生历程以及对其人生命运造成巨大影响的三代家族史,体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1](P254)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揭示,表明了作家反对种族偏见和宗教偏见的态度。

一、种族主义视角

种族主义通常指基于种族的偏见、暴力、歧视与迫害。社会学家普遍把种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权阶级体系,认为“文化制裁的信念,不管意图为何,都因为少数种族的被支配地位而捍卫了白种人的优势”。[2]美国南方的历史发展伴随着黑人抗争种族主义的血泪史。种族主义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作为美国南方社会各阶层最为敏感、最无法摆脱的现实,吸引了许多作家对其进行热切的关注和深刻的揭露。对于南方情结深厚的福克纳,在他的世系小说中,种族主义一直是作家直面的主题,《八月之光》也直接触及了美国南方敏感而复杂的种族主义问题。

小说中,被丢弃的主人公乔5岁时因偷吃牙膏意外窥见女卫生员与人偷情,怕事情败露,女卫生员诬陷他有黑人血统将他从孤儿院赶出。从此他到处流浪,白人社会因其有黑人血统而歧视他,黑人社会又因他的白人外形而提防他,这些因素造就了他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在小说最后,绝望的他杀死了白种情人又放弃逃跑,束手就擒,接受了白人种族主义者阉割的私刑,如同殉难的耶稣。小说突出表现了乔痛苦的生活及其心路历程,他一生都在徒劳地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就连他的克里斯默斯 (Christmas)的称谓,都是因为在孤儿院门前发现他时刚好是圣诞平安夜。种族主义的创伤是乔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一生都要受尽种族歧视的摧残。其外祖父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他枪杀了乔的父亲,拒不救援乔的母亲任其死去,还到孤儿院教唆其他孩子辱骂乔是个“黑鬼”。就连他初恋的波比也辱骂他是“黑鬼”、“狗娘养的”,并无情地抛弃了他,他最后的情人乔安娜也明显地把他看作黑人。在小说中,他什么都不是,他的人生就是种族主义异化的碎片,无法获得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他在“黑与白”之间游走,成为了不融于任何社会阶层的边缘人。没有社会归属感的乔辗转于城市之间,从小被灌输的白人高贵的思想让他向往白人的世界,但被设置的“黑色”血液却无情地将他放逐于白人世界之外;当置身于黑人社会时,幼时受到的“洗脑”又使他不甘和抗拒,对于做黑人感到羞愧的他,不断与黑人斗殴以解脱自己的罪恶感。他既有白人种族分子对“黑鬼”的憎恨,又有黑人对“白人压迫者”的憎恨,始终“没能冲出那禁锢自己的种族主义怪圈”。[3](P339)种族主义阴影下潜意识中“黑与白”的对立,导致了他的暴力倾向和近乎自虐的行为。而在他和女性的一段段关系中,种族差异被性别差异进一步催化:遭遇白种女人时,他觉得自己是黑人;遭遇黑种女人时,又觉得自己是白人。他不断否定自己,在矛盾中艰难徘徊,一辈子也无法找到归属感,他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一生悲剧的命运早已无法摆脱。从这种意义上说,“南方虽然个人主义风行,但在黑人问题上绝无宽容之余地”。[4](P224)

乔安娜·伯顿是《八月之光》中另一位被种族主义异化的典型人物。她随祖父和兄长来帮助解放黑奴,蓄奴者沙多里斯上校杀害了其祖父、兄长后,乔安娜·伯顿继续帮助黑人。乔安娜虽然是一位废奴者,但骨子里却深藏着白人至上意识,先辈加诸于她身上的“黑色阴影”说让她一生都无法摆脱,她坚信“黑种人受到的诅咒是上帝的诅咒,而白种人受到的诅咒是黑人的诅咒”。[5](P186)黑人血液里充满的罪恶染黑了他们的肤色,而白人作为上帝最优秀的选民理当帮助黑人洗涤他们的罪恶,解放黑奴是替白人赎罪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她来说,种族问题更多的是宗教问题,她致力于通过一些慈善活动来帮助黑人,以期获得上帝的救赎和消除种族矛盾。她资助黑人受教育并定期寻访黑人家庭,但她把自己看作是上帝派来的基督福音的传播使者而居高临下。在与乔这个不溶于任何阶层的“另类”交往时,她也执拗地将他看作“黑人”,并把这种交往看作是履行灵魂救赎的使命,虽然她更多的是离不开乔肉体的满足。最后,怀孕的她让乔去上黑人学校将来做律师,遭到拒绝后要乔与自己一起赎罪,这触及了乔最脆弱的神经而引发了双方激烈的冲突,她最终被乔杀害。

小说揭示了美国南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中凸显出来的种族主义问题,在充分展示“宗教过失和种族罪恶的证据”的同时,从“宗教和心理学的观点”来阐释富于道德意义的人生哲理。[6](P170)作品通过乔和乔安娜的悲剧命运,深入揭示了美国南方种族文化异化人格、摧残人性的罪恶。

二、清教主义视角

清教主义是一种基督教信仰,是美国新大陆的精神支柱之一。信奉者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清教徒注重严格而纯洁的生活,重视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清教主义影响广泛,波及政治、经济和教育领域;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是唯一最高权威。清教先驱产生于流亡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中,之后部分人搭乘“五月花号”离开欧洲迁往北美洲开创新生活。而禁欲主义是清教的突出观念,清教徒认为肉体是肮脏的,性爱是一种亵渎上帝的罪孽,人应该通过宗教的苦修来约束欲望、抵制诱惑。《八月之光》所反映的极度清教化的美国南方社会中,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被极度彰显。清教意识浸透到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和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社会礼仪规范和家庭道德训制遵从的是白人至上和男权至上。男权中心主义极其突出,严格的妇道观和家庭荣誉观压迫着南方妇女,妇女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男权要求妇女具备贞洁、虔诚、顺从和自我牺牲等妇德,同时妇女又被看成是“地狱之门,万恶之源”。社会意识中浓厚的基督教原罪论使旧南方完全成了男权至上的社会,南方基督教背景下的种族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加上严苛的清教教规,形成了一道道枷锁,对女性的精神进行压制,对女性的躯体进行奴役。

《八月之光》中深受清教妇道观之害的代表人物是乔安娜·伯顿。这位生活在南方种族主义和清教妇道观阴影下的女性,原始欲望在内心深处难以抑制地蓬勃生长,然而,从小的家庭传统强加于她身上的宗教和道德使命却又无法摆脱,并不断鞭策着她。人性本能和清教的禁欲主义在她身上发生激烈冲撞,人物的心理和人格被扭曲,导致一个昼夜异样的“双性人”赫然出现在读者面前:黑夜中,长期压制的自然生理属性在遭遇乔后被激发出来而一发不可收拾,导致她在夜晚肆意放纵,对异性充满饥渴;而在白天,她则表现得判若两人,冷漠、虔诚、高贵,仿佛“具有男人般的体肤,从遗传和环境中形成的男性思索习惯”,[5](P217)她极力证明自己不忘家族使命和传统,时刻奉行先祖所赋予的“拯救”黑人的神圣使命,幻想用对上帝的敬畏、虔诚来抵制世俗的沉沦与堕落,获得心灵的救赎。她使男友“仿佛觉得白天见到的这个人只是个幽灵,已被那个在夜间呈现的另身体姊妹杀害”。[5](P235)清教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乔安娜的这种混乱、癫狂的状态,理性和男性在清教思想中被尊崇放大,而感性和肉身遭到贬斥,人的正常生理诉求被压制,教会与世俗、灵魂与肉体、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日益尖锐。清教妇道观使女人“非性化”的道德培养盛行,另一代表人物麦克依琴太太就没有自我,地位卑微到像是丈夫身后的影子。丈夫冷酷无情、顽固偏执,而她是“一个善于忍耐、精疲力竭的可怜动物,浑身没有性别的标志,除了整齐地夹在一起的灰白的头发和裙子”。[5](P110)从乔 5 岁被收养进入她的家庭,她就总是想方设法地庇护他、善待他,非常迫切地对养子示好,却被讥笑为“那种细微笨拙而又徒劳无益的努力,都出自于她受尽挫折的遭遇和她拙劣愚蠢的本性”。[5](P112)她小心翼翼地生活在心理扭曲的乔和顽固暴戾的丈夫之间,但无论她如何努力包庇乔,她的温情善意比丈夫的惩罚更让扭曲的乔所憎恨。

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揭示了清教思想,尤其是清教妇道观对女性的残害。除了无情地鞭挞清教法规和男权对人性的践踏外,更重要的是他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人性的善的肯定。小说中莉娜的出现就似一幅史诗般的画卷,一个未婚先孕的年轻女子带着单纯和善良,跋涉千里寻找孩子的父亲。父母早丧、没受过什么教育的莉娜生活在哥哥家,她因受到卢卡斯的诱骗而未婚先孕。在那样的年代,她只可能在贫困和人们的唾弃中生活,而她却泰然自若,毫不感到羞耻,她只知道无论如何孩子出生后应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因而不顾一切地寻找卢卡斯,她的行为似乎只是遵从内心健康心理的本能和冲动。与《八月之光》中众多冷酷无情、酿造悲剧的男性角色相对,根植在美国南方这块有着独特文化和传统的土地上的女性角色——莉娜、乔安娜、麦克依琴太太、老海因斯太太等,虽然是处于不利地位的配角,却始终保持着人性的善良,她们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却不失生活的勇气和执着。

三、生态主义视角

“生态文学”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存在。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急切地呼吁人类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它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上。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而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生态文学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反映,是作家对地球以及所有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表现。文学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推动着生态文学的兴起、发展并走向繁荣。

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来探究《八月之光》,我们发现一个生态失衡的危机世界已赫然凸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恶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陷入不和谐的境地,人类的精神生活与情感也濒临崩溃。首先多恩厂附近砍伐殆尽的小山村的松林,失去了昔日的苍翠显得一片萧瑟,眼前唯有满目疮痍和遍地树桩。在福克纳笔下,肥沃的原始土地正一点点地被盲目发展的工业城镇“蚕食”,原始的自然生态被日益膨胀的机械文明破坏,人类忽视生态整体利益,残酷地破坏自身赖以栖息的自然环境。其次在《八月之光》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境地已经显现无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和彰显,人类将自己定义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主宰,坚持认为人是自然万物的主宰,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低等的,理应受到人类的统治和支配。作品中写到,当卢卡斯摆脱自然之女莉娜钻出树林时,眼前出现的每棵树、每片叶都让他发自内心地憎恶,它们仿佛就是站在面前的敌人,大地、空气以及一切与自然有关的事物带给他的都只有憎恶。而乔为与情人私会,冷酷地、肆无忌惮地折磨、残杀那匹已竭尽全力的老马,无疑认为自己就是上帝,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它的命运。

再者,小说中人类子系统的内部关系也大多冷淡、隔阂,不用说黑人与白人之间憎恨、对立,夫妻之间、情人之间,就连有血缘纽带的亲人之间也在彼此冷漠和疏离。乔的外祖父一直癫狂于迫害、毁灭乔,可以说乔的悲剧命运他负有直接的责任;在肉体上虽然乔安娜离不开乔,但她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黑人的救赎者,在精神上比乔高贵,妄图凌驾和控制他;而乔虽然在物质上需要乔安娜的接济,但却不甘于受控制,乃至于他们的一次次苟合都异化成彼此征服和反征服的肉搏;麦克依琴太太怯懦地活在冷酷无情的丈夫的压迫、控制之下;海托华牧师因沉迷于父辈的荣耀以及对宗教的狂热而不愿满足妻子正常的情欲,致使妻子出轨并自杀。《八月之光》展示了一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极不和谐的危机世界,揭示了美国内战后南方人的精神空虚和混乱状态;揭示了原始生存环境不断遭到科技和物质文明的侵蚀和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整个人类的精神危机。作品在刻画生态失衡现象,揭示其根源的同时,也通过“自然女儿”莉娜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生态之美,让读者看到了一丝生态和谐的希望之光。

总之,《八月之光》通过讲述有着特殊基督教文化背景的美国南方故事,剖析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生态问题。福克纳通过对人物压抑、扭曲的精神状态和生态失衡现象的描写,揭露了人类无力左右自己命运的生存现实和困境。然而他在呈现、反省人类的谬误和痛苦的同时,也在坚定着信仰——人类一定能觉醒和改善生存现状。惟其如此,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郡那“邮票大小的天地”,娓娓道来的却是“人类心灵的内在冲突”这一永恒的主题。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David Wellman.Portraits of White Racism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5](美)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M].蓝仁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6](美)威廉·范·俄康纳编.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 [M].张爱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猜你喜欢

种族主义福克纳安娜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没见到他
什么能让你快乐
威廉·福克纳的《熊》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