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4-08-15张继华
张继华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在2006年6月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标志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趋向完善,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人员配备不足。《规定》要求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但现实情况是多数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超过1:200,有个别院系的辅导员与学生比达到了1:500,有的学校甚至设年级辅导员也没有实现。
2.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历较低、年轻人多,从业时间较短,专业化程度低。据河南一所知名的本科院校调查,80.2%的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46.9%的辅导员工作年限不超过一年,满两年的仅占18.5%。全国其它高校的情况与此大同小异,这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另外,在辅导员中还存在着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学习专业不一致、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较小、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任何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等问题。
3.队伍不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在大多数高校,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三到四年的就已经是“老辅导员”,多数辅导员两到三年就考研(博)或转岗。调研表明,22.2%辅导员对发展空间不满意,39.5%的辅导员对当前工作满意度为一般,60.5%的辅导员有转岗的想法。可见,如何稳定辅导员队伍和拓展辅导员成长空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职责不明、事务繁多。表现在负责事务性工作多,“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政出多门,党建、团学、就业、心理、奖助贷补等,甚至教务、学籍、考试、实习、补考、各类培训等都需要辅导员去做,使得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而没精力专心做大学生思政教育,这也违背中央十六号文件的精神。辅导员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当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心理疲劳和厌烦。
5.专业发展支持不足。按教育部文件精神:“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文件虽要求辅导员职称单列,很多高校也这样做了,但仅限于中级职称,学校单列了但省里并没有这项政策,造成在评聘职称时由于省里没有政策,加上本身辅导员事务多、科研时间少,多因条件不够而被淘汰。
6.职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学校对辅导员人文关怀不够,调查显示,学校对辅导员心理压力关注度为一般和不关注的比例分别占38.3%和16%,46.9%辅导员认为学校对辅导员未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指导,24.8%的辅导员希望有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机会,但很多学校均是“放飞式”的政策,倾斜支持不多;职业职称体系不完善。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非领导职务的副处级辅导员岗位,但由于条件要求高、名额限制等因素,这项政策也并不能满足广大辅导员的实际需要。
7.收入偏低。与同批同年龄的教师相比,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多,投入科研精力有限,造成职称偏低,别人已经是副教授了,辅导员还是讲师或科级,在当前绩效工资和职称职务挂钩的大环境下,多数辅导员收入明显低于专任教师,对自己的待遇普遍不满意,其中最不满意的是工资待遇。
8.培训效果不明显。许多高校也重视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但由于在培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培训的效果并不明显。还有在培训形式上多是校内培训交流,外出学习的次数少、接触外界新事物少,低层次圈内重复式培训效果一般。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制度不完善、倾斜政策落实不到位。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些高校没有确定促进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甚至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素质的政策。在政治上对他们关心不够,组织上也无得力的措施,使他们的学业难以得到深造,职称晋升困难,工资待遇上不去,这是造成他们无法安心工作的重要原因。对于辅导员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干部或者是并列的两种身份的问题,在现实中并未很好的解答,其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政策存在着一定的现实矛盾,如何处理辅导员个人事业与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要求相结合、稳定辅导员队伍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管理体系不顺畅。现在部分高校机构精简后,许多行政、后勤机关都不直接对大学生服务,各类烦琐事务一股脑抛给辅导员,使其陷入庞杂的管理事务中,极大地削弱政治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本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现在却变成了“无事忙”的勤杂人员。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看,一些人把高校辅导员视为“勤杂工”“万金油”等,一些高校把辅导员工作视为“什么事情都要干,什么人都可以干”的事,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3.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没有形成一个系统。首先,随着辅导员工作领域与职责内容的不断拓展,涉及多学科,需要多学科的支撑,这些学科核心是什么?专业发展方向在哪里?目前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次,“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政策存在着一定的现实矛盾,辅导员职业发展支撑体系不健全。如,制度支撑、学科支撑、环境支撑、财物支撑等还不够成熟,不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支持。再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欠佳,年龄层次偏低,也是造成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素质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贯通政策落实通道。一是按照中央要求,解决关于辅导员足额配备问题。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人事厅、财政厅,加大力度支持高校按照1:200的要求配齐配够辅导员编制,通过上级检查、考核等措施促进这项工作的落实。二是打破部门、条块壁垒,破除政策落实的“玻璃门”,人社厅和教育厅要在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统筹、协调,制定思想政治队伍职称评定政策,统一评定条件、程序、名额划分等评定办法,把政策落到实处。
2.加强校内管理体制运行设计,减负才能增效。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的阻力来自于院系管理系统、学校教学和管理等职能部门,相对于他们,辅导员是弱势群体。学校要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各岗位的职责,规范管理机制和体制的运行掌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管理运行制度,“是谁的孩子谁抱走”,将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辅导员把不该做的推出去,把该干的干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考核办法,完善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由此来强化职责,明确工作内容。
3.加强学术研究,助推职称提升。学校要设立思想政治研究课题,引导辅导员加强实践研究和基础研究,省教育厅和社科规划办等学术项目审批部门也要设立辅导员专项课题,在项目申报、立项、结项、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辅导员能申报省级课题的能力和数量,打通辅导员职称评定的项目申报壁垒;再则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和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要召开辅导员学术研讨会,加强辅导员的学术交流,开阔辅导员的学术视野。
4.拓展成长空间,形成多元发展局面。高校辅导员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多样、多元、多维发展。针对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的状况,做好专业化、职业化的同时,在晋级、晋职、转岗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体系,破解专职辅导员因工作琐碎繁重带来的职业发展出路“比较窄”的问题,构建辅导员立体式发展平台。一是落实“副处级辅导员”政策和制定辅导员选任其他岗位领导干部优先录用政策,给辅导员提供晋级、晋职空间;二是为那些能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辅导员提供转岗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教师的机会;三是在考核的基础上,对一些工作积极性低、业绩差的辅导员进行调岗、换岗;四是引导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证书,引导辅导员从事其他专业辅导。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朱萍.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4]王丽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5]步珏良.影响思政辅导员队伍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1(11).
[6]曾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
[7]柏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2).
[8]潘小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