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2014-08-15邵茜
邵 茜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使用
邵 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科技产品的普及,多体媒设备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的特点及优势为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否则会使教学“画蛇添足”。在中学历史课堂如何有效使用多媒体,还需把握一定的原则。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多媒体
邵茜/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教育研究院讲师,博士(福建福州350001)。
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媒体要承载信息,并且能够呈现、处理、传递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科技产品的普及,较之过去的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传播信息的媒体越来越多。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其表现形式多样,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师生呈现,更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单一表现形式,更具有直观性的优势,因此已普遍被各学科的中学教师所接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常要再现历史材料,如,与教学相关的历史文字资料、图片或视频等,如果能科学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无疑会使教师的教学如虎添翼。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的是多媒体的形式,而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是最有效的,因此有时多媒体运用的不恰当反而是画蛇添足。
如何使得多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大致要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一、多媒体的应用要依据教学目标
每堂课的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完成该课的教学目标,即“课程标准”上对学生学习该课的要求。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的讲解、多媒体的使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备课时首要的任务是要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目标,然后就是要设计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课程标准”是多媒体在课堂上是否使用、如何使用的最重要的依据。能够帮助师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的使用就是有效的,相反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有时甚至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对教学起到反作用。教师不能被多媒体“绑架”,而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的一定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比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课标要求揭露法西斯暴行,如果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德、意、日法西斯进军的图片或者希特勒的图像,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这些材料对于教学没有太大意义,而展示犹太人被迫害的场面或者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再或者二战期间拍摄的影像资料、相关纪录片的片段,都能直观地展示出法西斯的反人类暴行,学生对于法西斯的认识和其对人类的危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再如高中历史讲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时,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在讲授该课时如果在下课前通过多媒体用一张图表把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展示出来,就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呈现高低起伏的曲线图:民国初年,在一系列有利因素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一个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生产得到恢复;日军的侵华战争直接推毁了民族工业,民国后期,由于官僚资本的野蛮掠夺、战争的巨大消耗以及美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大量的工商企业破产倒闭。通过图表,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既总结了该课的内容又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上两例都是将多媒体很好地运用,真正有效地发挥了其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选择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材料和展示的方式、展示的顺序等时,都要务必考虑是否通过多媒体使教学目标达成,最大效率地实现“课标”的要求。
二、多媒体要与教科书配合,辅助教学
无论是传统教具还是现在的多媒体,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都是服务于教学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教科书也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材料相比,它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多媒体的使用要与教科书配合,可以是对教材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教材的细化和解说,使学生能够读懂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如果是教材中已经出现过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而没有必要再通过多媒体呈现。否则就是信息的重复,使多媒体或者是教科书信息无效。而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如果教材中没有说清楚,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能够说明问题的材料。比如在讲到台湾时,教科书提到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而为什么要“呼吁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呢?教科书没有再进一步的细化,此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两岸亲人团聚相拥而泣的照片,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两岸同胞那割舍不断的亲情,对于祖国统一的意义就更容易理解了。而这种感性材料在教科书中通过文字是很难直观体现的。
有些历史教学内容通过教科书的文字无法直观地展现出来,也不易被学生理解,这种情况下就突显了多媒体的重要作用。比如在艺术史的教学中,音乐、戏剧、影视等方面的相关作品可以通过多媒体直接表现出来,学生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再结合教科书的提示和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对于艺术史的学习就相对容易了。
此外在历史课堂教学相关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上,多媒体也可以与教科书配合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对教科书的阅读之后,通过多媒体列表,将教科书中大段的文字通过简表等形式进行梳理,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归纳、学习能力的培养、今后的复习等都是很有帮助的。而多媒体的形式比教师板书更加快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要服务于学生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多媒体的使用,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贴近学生,适合学生。这里需要注意几点。
1.课件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对于图片、影音材料的兴趣往往大于文字资料,对文字资料中有情节的历史故事的兴趣大于概念性、理论性的文字表述。因此选择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如果选择的材料比教材更加晦涩难懂,教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解说材料上,那就是画蛇添足,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设计课件时在选择材料上要简单、易懂,尽量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讲到近现代史的时候,往往可以联系今天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生会感觉亲切。比如讲到中国当今航天技术的发展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近几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神舟系列飞船载人航天的史实,中国开发的卫星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而社会生活史方面,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变迁,有大量的材料可以利用,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回顾了历史,又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进步。
2.材料选择要恰当。有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比较丰富,有些教师往往不愿意舍弃,只好把很多文字、图片、音像材料都编排进课件中,使得多媒体的内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往往是教师忽略了多媒体是服务于教学的辅助手段这一点,觉得每一份材料都好,每一份材料都舍不得放弃掉,这反而降低了多媒体使用的有效性,也影响了教学。备课材料丰富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选择材料时,要大胆地进行取舍,材料不能过多、过难,应易被学生理解,具有典型性。比如讲到文艺复兴时,要求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认识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这一课的相关材料特别丰富,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名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准备大量的材料,特别是图片材料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做往往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该课的信息量太大,一堂课完不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是教学浮于表面,难以触及历史的深层问题,使学生不容易理解到人文主义的含义。在这一课的处理上,可以在众多的该时期的艺术作品中选择最为著名、最为典型的一两部加以详细分析,这样的效果往往更好。比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标”中要求掌握的薄伽丘的《十日谈》里的片段,或者是达·芬奇最为著名的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并且对作品进行细致的赏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与宗教神权下的绘画、文字相比,突出了人性,还原了人的本质。学生既欣赏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又理解了人文主义的含义。
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结合授课教师的特点
多媒体的使用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方便于教师更好地教学,因此是否使用、如何使用,要考虑使用者的特点。同样一个课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师适用。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能引导学生学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此时多媒体就是多余的了。多媒体的使用是以课堂效率最大化为依据的。在历史课上,有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的历史资料等教师难以通过语言讲解使学生很快了解,而通过多媒体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的简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分析就可以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现在历史课上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相对有限,有时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也不一定能全部掌握和驾驭,此时多媒体就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人教版高中必修三《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一课,内容是关于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文学艺术方面的发展。教材在美术方面提到了欧普艺术和波普艺术等。这些是相对较新的美术表现形式,非专业人士很难说清楚其特点,这一部分内容也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会引起学生的疑问。这时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这些新的美术形式的作品,学生对此类美术作品就有了初步的印象。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节省了教学的时间,也避免了教师教学上的尴尬。
总之,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大进步,恰当地利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使用时应注意遵循上述原则。同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不能忽视,因为在课标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媒体是教师,是有情感和能动性的,这是其它任何媒体无法取代的,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忽略教师的重要作用。要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充实、丰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
:
[1]刘军.图说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伟国.高中历史材料解析与问题设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军.新课程高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G633
B
1671-6531(2014)13-0149-02
责任编辑: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