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2014-08-15华战胜
华战胜
华战胜/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天津300350)。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气质和灵魂,一个集体长久不衰是因为把组织文化融入到了员工的血液之中。强有力的职业教育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对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在外延建设阶段,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硬件(投资、政策支持、师资队伍、场地设备设施建设)。当学校发展转入内涵建设期后,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校园文化。目前,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都已经从起初的外延建设转入到内涵打造阶段,所以职业院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内涵打造过程中继续高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不断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作用。
一、法治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校园法治文化应该包括校园规章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师生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是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元素在内的文化体系。笔者认为,校园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校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和师生生活方式。法治文化本身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可以为主流文化建设打好基础,保驾护航,保障其稳定发展;可以为亚文化建设指明方向,规范发展,推动校园文化“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走向繁荣。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把教师“依法开展教育教学能力、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情况作为教师师德和业绩考核、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定位,梳理思路
校园法治文化是有关法律的物质成果在学校师生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师生对法律物质成果的情感、信仰和期待及对法的权威、本质、价值以及法与社会关系等的自觉看法。
从主体上看,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可分为教职工、学生和与学校有关的其他人群;从客体角度看,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基础实施。
(二)按照主体人群具体实施
1.加强教职员工群体的法律素养。教职员工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引者和领路人,决定着法治文化建设落实与否和特色走向。通过宣传、培训、研讨、座谈、考试、考核和监督等方式对教职员工进行法律意识综合培养。强化其权利意识,让其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强化义务意识,让其提高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强序程序意识,提高教职工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大力开展法制廉政文化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教职工在法制理念指导下尽职履责的氛围。
2.加强高职生法律素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适度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到看守所慰问,开展模拟法庭,请法官、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在校内开设法律大讲堂等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学生维权机构,教会学生在校内外受到侵权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通过真实的实践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3.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对学校的各类人群实现全面覆盖。长期以来,大家形成了校园法治文化只是针对学生和老师的观念,其实在高职学校从事商业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保安服务、物业服务等人群也是学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据统计,高职院校32.5%的治安案件与以上人员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要通过普法培训、案例教育和监督检查的手段提高他们的法制理念,提升高职院校其他人员的法律素养。
(三)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基础实施
1.物质决定意识。文化是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因此,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建设。在环境、校容装饰的设计和构建上,应当体现法治特色,引入法律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到法律的氛围,在校园里感受到司法的气息。在教学环境布置上,应有法律格言警句、法学家家名言、法律文化理念。
2.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育人,把法治的思想和理念与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人文氛围、思维模式、集体舆论等融为一体,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中要体现平等、民主、公开、公平的法律要求,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师生权利义务意识,使法治意识成为高职院校多数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塑造充满法律精神的校园文化。
3.完善高职院校法律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和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创新,打造职业教育制度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研究和建立高职院校章程及制度。加强高职院校章程的基本理论研究,制定、实施符合法律规定,体现高职特色的学校章程和校企合作制度,理顺内部关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二是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在于理顺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及贯彻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委一方面要充分行使领导权,领导好学校全局性工作;另一方面又不要以党代政,要大力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
三是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切实保障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权力。
四是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体系的本质区别,创新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机制。
五是改革人事分配和绩效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要着力健全岗位聘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构建社会中介组织、用人单位、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的机制。
六是完善学生德育工作制度。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要求对学生工作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面对日臻完善的法律观念和高职院校学生结构的变化,学生管理制度要在学生奖惩、学生资助、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不断出台规章制度加以完善。
4.加强行为养成教育,开展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品牌活动,使学生在法治文化体系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设法治文化建设专门场地,设置专门经费,专职人员与地方司法部门加强共建,完善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法律制度。通过开展法治文化节、法律辩论赛、法律讲座、参观交流、观看法制影片、网上法治论坛、维权服务、选拔法治文化形象大使、校园法律问题接待日等活动,形成法治文化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品牌,使学生们养成遵纪、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还需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表现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李建立.硬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6).
[2] 陈倩玲.浅谈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J].蓬江区教研网,2012(02).
[3] 刘鲁吉.大学校园法治文化建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4] 王艳丽.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