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模式在高职土建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实践
2014-08-15杨海平蒋沛伶
杨海平,蒋沛伶
杨海平/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浙江杭州311231);蒋沛伶/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助教,硕士(浙江杭州31123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11]12号)又明确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见,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学生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参与企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强、岗位适应性要求高的土建类专业学生来说,顶岗实习尤为重要,它是学生走进真实工作环境获得实践经验的必然渠道。针对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院在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土建类专业中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一套“433”的管理模式。
一、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方面。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生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顶岗实习补贴偏低,而学生心理准备不充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意加班加点,对社会和就业期望值过高,最后寻找借口频换实习单位。有些学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融入新的生活工作环境,适应新的岗位需求,最终不愿意进入企业实习或逃避实习工作。
2.指导教师管理方面。校内指导教师一般都由专任教师兼职,由于日常教学等工作本已繁重,则不重视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土建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相对分散,增加了检查与指导的难度,难以保证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和指导;有些年轻老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实际生产了解较少,欠缺指导能力,导致指导不力,从而影响顶岗实习的效果。校外指导教师一般由企业进行指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积极性并不高,甚至顾虑会对其工作产生影响。最后导致顶岗实习学生实际无教师指导的困境。
3.企业缺乏积极性。顶岗实习学生不完全具备顶岗能力,还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与企业的标准有相当的距离,无法最大化地为企业带来效益;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还只停留在学生角色,无法用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对于以谋求利益的企业来说,又缺乏有效政策支持,故而很少能够主动与学校配合,也就不能共同承担起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二、基于合作教育的精细管理理论基础
“433”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是基于合作教育下的精细管理理论的支撑、通过长时间在学院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摸索和实践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合作教育作为较为流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根据其主要特点,表明了顶岗实习的管理者将不只是学校单独一方,而应是与顶岗实习学生相关联的多方共同进行的管理。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是在于它是一种对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使之有效地贯彻到顶岗实习过程的每个关键性环节中去,并积极发挥每个关键环节管理的作用,是能较好地提升顶岗实习管理的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笔者通过明确顶岗实习管理团队成员的组成及其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抓住几个最关键的管理环节,并能对具体管理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化和落实,这样能较好确保顶岗实习管理的有效开展。
三、顶岗实习“433”管理模式的实践
(一)系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家长、实习企业——“4”个管理主体
系部专门成立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由系主任、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和一名专职顶岗实习辅导员组成。系主任牵头,教学副主任负责,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分别根据教学计划和生活思想方面进行过程监控管理、阶段性抽查,如实掌握顶岗实习管理状况。
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根据老师特长分为两组团队,责任心强、精力充沛的老师组成日常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工程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形成专业辅导团队。明确各团队指导老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有效解决了指导老师主动性不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平衡的问题。
将实习学生家长纳入到管理主体当中,让家长了解学生的顶岗实习,参与到顶岗实习的监督评价工作中去,能够在生活上、思想上关注学生的顶岗实习状况,切实反映学生实习表现,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管理工作。
实习企业是顶岗实习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同时也是管理的执行者,不仅要安排学生合适的实习岗位,还要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整个实习期间的具体指导。
(二)岗前准备管理、岗中实施管理、岗后评价管理——“3”个管理阶段
1.岗前准备管理。(1)顶岗实习的思想准备。邀请专业导师、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班主任、辅导员、往届优秀实习学生等人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顶岗实习的动员教育,让每位顶岗实习学生对顶岗实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了解顶岗实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意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2)顶岗实习的安全准备。做好顶岗实习的“六个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即一本安全教育手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一系列安全教育讲座、一场安全教育考试、一份安全承诺书、一份人身安全保险。通过开展该活动,土建类专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全方面地认识到实习期间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3)顶岗实习的岗位准备。在学院举办顶岗实习企业招聘会的基础上,多次组织就业基地的专场招聘会,使每年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岗位质量远远满足土建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需求,确保人人有岗。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开展企业与实习学生的双向选择,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保证顶岗实习学生的岗位稳定性。(4)顶岗实习的任务准备。编制顶岗实习手册,进一步明确顶岗实习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根据土建类专业各岗位的要求,阐明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学生能清楚了解顶岗实习期间的要求和顶岗实习后的成果内容。同时将毕业设计带到顶岗实习工作中去,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习工作岗位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来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结合工作内容搜集素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也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了动力和方向。
2.岗中实施管理。采用精前端、强后台的全过程管理,明确各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常规管理由日常管理团队的老师负责,管理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解决顶岗实习期间一般性问题。而专业技术问题或技术难点由专业辅导团队来解决,并及时反馈。管理过程中指导老师利用各种网络通讯手段,顶岗实习QQ平台、顶岗实习网络平台、顶岗实习手机平台、顶岗实习微信平台等,通过每天一份日志、每周一篇周记、每周一个电话、每周一次视频会面、每周一张实习照片、每月一次实习管理例会、每学期一次现场教学巡查、每学期一次回校答辩检查等方式全方位地进行管理,尽量保证管理当中无死角。
3.岗后评价管理。顶岗实习完成后,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指导教师座谈会、校企合作就业基地座谈会等交流方式对顶岗实习进行全面总结,以了解企业用人的满意度、学生顶岗实习的满意度。组建考核评价小组,做好各方的成绩评价工作,评选出优秀顶岗实习生、优秀指导教师和突出贡献就业基地,并进行奖励。学生顶岗成效评价是通过对学生在顶岗期间的过程资料的完整情况和质量、顶岗实习的日常考核成绩、顶岗实习PPT答辩成绩、实习企业评定成绩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评价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的日常抽查记录、学生的调查反馈、顶岗实习巡查数量、指导学生的顶岗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校企合作就业基地评价通过对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数量、选派的校外指导老师情况等综合考虑。
(三)时间管理跨度、空间管理跨度、数量管理跨度——“3”个管理跨度
1.时间管理跨度。从顶岗实习动员准备到顶岗实习的验收评价,一般要经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整个阶段无法仅由1-2人来负责完成。笔者根据顶岗实习阶段性特点,将准备阶段由专业导师、思政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负责前期的管理,在顶岗实习实施期间由校内外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管理,最后的考核评价阶段由系领导、专业导师、实习指导老师、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团队进行管理。
2.空间管理跨度。由于土建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地点非常分散,指导老师原指导区域跨度很大,无法有效地组织管理工作。打破专业限制和班级限制,根据学生实习的区域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地区,统筹安排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便于其现场跟踪管理。
3.数量管理跨度。打破原有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每年指导老师的考核评定情况进行分配,指导学生数量的浮动范围为±50%。评定成绩最高的指导老师能增加原有数量的50%,而评定成绩最低者则将会减少50%,如果连续两年考核都是最后一名或本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则取消下年度的指导资格。
通过实施“433”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顶岗实习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升。近两年,我院92%以上土建类专业学生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使得实习和就业形成良好对接。由于学生的良好表现,使更多建筑类企业积极主动为我院土建类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岗位和优厚的待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多年管理实践表明,顶岗实习的管理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院作为管理的一方承担了主要工作和任务,但脱离了企业的支持,顶岗实习的管理也将会形同虚设。
[1] 徐广舒.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72-173.
[2] 张忠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36):77-79.
[3] 李海霞,魏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化管理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70-71.
[4] 周云.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