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调整对策

2014-08-15季芳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办学院校

季芳芳

季芳芳/盐城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科长,硕士(江苏盐城224051)。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相当尖锐,而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结构不适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学科专业是高校实现其职能的基本平台,学科专业定位是学校办学的基础,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该校的学科、专业水平。因此,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是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打造特色的必然要求。学科专业定位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最终要通过学科专业结构加以体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大规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纷纷增设新学科专业,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表现为追逐市场热点,竞相开设热门专业,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学校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走特色发展之路,建设应用型本科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为此,必然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2.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之协调,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关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以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水平的提升为基础。随着当代科技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现代产业结构呈现出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方本科院校所依托的地方、区域的产业结构亦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变化,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3.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适应性的迫切需要。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国家和地方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具备新兴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为之服务,而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及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对接机制,符合市场需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能力标准、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二、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学科门类较多,专业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1999年扩招,我国高校普遍大规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增加学科门类,专业数量大幅增加,向多科型发展。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1999年升本前,学科专业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应,2000年仅有13个本科师范专业,随着非师范专业的逐年增加,现有62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专业数增加了3.8倍。

2.学科专业重复设置,同质化现象明显。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往往只增不减,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对社会就业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分析,学校定位不明,盲目追逐当前市场热点,竞相增设不需要大量仪器设备、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的短平快专业,如法学、计算机、英语、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设置率超过了90%,导致热门专业过多,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一些国家和地方急需发展的专业设置较少,如基础性和艰苦行业等。而且,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几乎没有区别,缺乏个性和特色。

3.学科专业结构与行业脱节,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一方面,由于建校历史相对比较短,整体实力薄弱,办学经费短缺,虽然地方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社会需要的基础性和艰苦行业等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必要的办学基础和条件以及办学资金,故开设困难;另一方面,轻视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往往重视新专业申报但轻建设,受办学发展的惯性及传统办学思维模式影响,对不适合社会发展新要求的“旧专业”改造不彻底,而部分新专业建设不力,学科建设滞后,出现了空壳化、空心化现象,质量难以保证,也导致了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社会发展不协调、不适应。

三、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从社会经济结构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建立,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演化过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结构的变化总是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高校自身发展规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高校培养人才的周期长,设置的所有专业必须相对稳定[2、3],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长远的眼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高校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

1.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政府要加强宏观规划和管理,引导各高校合理定位,错位竞争,避免低水平重复,努力使全社会教育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一是合理制定省内高等教育结构宏观规划,避免重复投资和趋同竞争,明确今后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领域和方向,大力支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的申报与建设;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报,完善市场信息机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求,加强本区域人才资源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提供令人信服的办学市场和需求信息报告,积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四是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等服务职能,引导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4]。

2.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调整,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不仅要符合社会需要,而且必须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最佳办学效益[2]。建立良好的机制体制,使学科专业结构具有“自动性”的调整能力,是解决学科专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结构不适应问题的关键[1]。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自主调节作用,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中,切实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

首先,明确办学定位,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建立学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学科布局主动对接地方优先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瞄准市场职业需求,根据产业链需求组建专业集群,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办学实力。其次,科学制定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规划,坚持特色发展之路。一是在广泛调研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式应从事后调整转变为事前预测。二是提高专业学科建设的针对性,由于学校类型和层次水平的差异,真正能在学科发展前沿拓展领域的只是少数高水平大学,而地方本科院校更多的是利用学科发展成果培养人才,将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三是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学校学科专业品牌和闪光点,赢得社会声誉。再次,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的学生自主专业选择机制。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学生入学后能够自由转换专业,充分发挥学生学科专业的自主选择权。

3.社会广泛参与,构建开放式的市场调节机制。高校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人才,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了解和熟悉发展前沿、行业需要,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建立起行业、企业、市场广泛参与的开放式调节机制[4]。一是建立由政府、高校、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协调组织,参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决策、专业质量评估等,通过间接方式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调控。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和高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博览会、科技成果展览会等方式和途径,加强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促使高校、企业协调创新,实现共赢。三是积极引导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学科专业评估,有效实现管、办、评分开,促进办学效益提高,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调。

[1] 杨治平.中美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1(5):81-85.

[2] 杨山.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与依据[J].教育评论,2008(1):29-31.

[3] 宋宏,夏焰.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机理与路径选择[J].江淮论坛,2009(5):124-147.

[4] 李硕豪,王丹丹.甘肃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6):82-87.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院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