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

2014-08-15张永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课外课程体系

张永刚,杨 露

张永刚/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辽宁沈阳110034);杨露/沈阳体育学院讲师,硕士(辽宁沈阳110102)。

高校体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智力、体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其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使之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使命。因此,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具有更为突出的社会实用价值。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现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虽然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正把“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贯彻到体育教育中,但是在课程整体的结构模式上并未发生大的根本性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试教育思想的贻害至深,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依旧有着较为严重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缺乏指向性的目标引导。素质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对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价值取向的确立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而作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则显现为指导性有余而实效性不足。

阳光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适合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形式,其重要的社会职能与功效已得到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重组,不仅能够有效地迎合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同时,更有助于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

所谓阳光体育是指为了贯彻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指示精神,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推动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与普及,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环境,为学生创设与提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用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的自主生成,而组织与开展的以校园为基地,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基本形式的体育健身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秉承“健康、运动、阳光、未来”的核心思想,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发出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融入大自然、汇集在阳光下的号召,鼓励与引导学生本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当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功效在于,首先,提升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次,确保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三,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第四,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合作互助能力。因而,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为探讨兼具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与理论保障。

二、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创新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公共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以往的高校体育仅仅局限于体育课程教学,缺少课程延伸视角下的“课内——课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还会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影响。而本文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衔接与共融发展,这对于创新与重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指导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实践意义

1.可有效地落实国家政策。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是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重要途径。

2.解决目前公共体育课程运行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的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超重与肥胖比例迅速上升的现状,通过构建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能够为探寻出切实解决问题的路径,提供必要的保障。

3.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用价值。体育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载体。基于阳光体育运动引导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重组,更有益于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磨炼意志,达成体格和人格并举,体育文化与专业知识相互贯通的目标,贯彻高校体育“全面、全程、全员”的思想和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途径

(一)创新原则

1.以教学观念创新为先导。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强调体育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现体育工作的黏性,完成体育向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文化素养的养成延伸,最终达到贯穿于全学程的培养目标。

2.以教学手段创新为保障。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阳光体育运动的促进下,为了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重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分类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及“菜单式”教学等手段,针对不同素质基础与发展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

3.以课程体系创新为主线。从原来单一性质的通识必修课发展到兴趣选项(分项教学)课、俱乐部(分档教学)课,同时将课外实践活动和大三、大四体育俱乐部纳入公共体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衔接、俱乐部自主锻炼与体育社团衔接、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自主锻炼衔接的课程体系。

4.以教学评价创新为支撑。依据教学模块来设计课程评价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彰显出项目课程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的有机结合,俱乐部指导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体育参与能力与参加所有体育比赛成绩的有机结合,以此来保证教学评价创新的实效性。

(二)创新途径

1.完善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基本架构的设计。为了便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彰显适应性、创新性、实效性与合理性。根据这一基本要求,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基本架构的设计上,要注重课堂教学模块、课外实践活动模块以及大三、大四体育锻炼模块职能与地位的合理定位,强化对这三大教学模块的创新与重组。以期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运行路径来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用以达成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2.建立结构更趋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充分调动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团队集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根据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容设置,教学团队主要包括大球团队、小球团队、健美操教学团队以及武术教学团队等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为广大学生创造了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条件,同时,更对教学团队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契机。这就要求在现有公共体育教研室配置的基础上,对教学团队进行更具指向性的整合,建设多支发展目标明确、课程团结协作、梯队结构合理、团队设置特色明显、教学科研成绩显著、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用以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更趋完善。

3.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创新实效性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在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原则,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与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导向,全面提高课程体系创新与重组的理论性。要强化课程体系创新与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机制的建立,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检验,借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载体作用,积极推进突出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结合、课内拓展与课外资源开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这不仅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更是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创新与重构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社会实用价值的基础保障。

[1] 罗振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1).

[2] 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

[3] 李锡钢,金建辉.“阳光体育”初探[J].辽宁教育,2008(1).

[4] 欧阳萍.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5] 倪欣.试析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三大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6] 王红等.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7] 王庆丰.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6(9).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课外课程体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转动小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