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学生拳击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修正途径

2014-08-15李正茂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心理障碍普通高校

李正茂

李正茂/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4)。

拳击是一项古老的技击性运动项目,以其特有的竞技性、对抗性、健身性以及观赏性而风靡世界,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然而由于拳击运动对于专业素质的要求较为严格,长期以来,其应用范围仅仅局限于竞技层面,这不仅限制了受众群体规模的发展,还对运动项目自身的普及与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探求科学有效的途径,引导与促进拳击运动适用范围的拓展,有效地增加受众群体,确保其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拳击领域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予以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关联最密切的环节,既承担着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责任,更肩负着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为了拳击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由于拳击运动所特有的高对抗、高强度以及高风险性,使得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这对于学生掌握拳击技术,提高拳击技能,促进拳击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会产生严重的制约性。因此,全面解析普通高校学生拳击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切实把握其实质,进而探求科学有效的修正手段与缓解途径,就成为拳击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普通高校学生拳击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社会个体因自身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异常的心理活动特征,并由此导致其无法遵循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产生异常的行为方式,造成其行为后果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凸显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对于拳击学习而言,心理障碍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流失,进而诱发其厌学情绪或畏学心理,这不仅有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与保证,同时,对于拳击教学的发展还会形成制约作用。因此,为了促进拳击运动在普通高校的普及与发展,有效地解析学生拳击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是探求科学实效的解决路径的必要条件。

1.拳击运动的高风险性,是学生拳击学习恐惧心理生成的主要因素。拳击是一项人对人的竞技项目,是参与者双方通过拳头的对抗,进行体能、技术和心理的较量。在对抗过程中,频繁的攻守转换与身体接触,出现运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高风险性是拳击运动显著的特征之一。拳击教学是普通高校新兴的教学科目,高校学生参与拳击学习完全是基于对拳击运动的好奇与神秘感,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尚无法承担起拳击运动所造成的心理负荷。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抗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一旦在对抗中受伤或因遭受对手重击而产生的剧烈疼痛感,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此导致对于拳击学习恐惧心理的自然生成。这种恐惧心理的具体表现是对拳击学习的兴趣剧减,在对抗过程中畏惧不前,不敢正常使用技术动作,甚至逃避拳击学习。

2.拳击运动对于参与者素质能力的高标准要求是导致学生畏难情绪滋生的重要诱因。拳击运动集力量、灵巧、速度于一体,要求参与者攻守兼备,既要有超强的进攻能力,同时还要有突出的抗击打能力,因此,拳击运动对与参与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而学生作为初学者,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承受能力,与拳击运动的素质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种身体与素质方面的先天不足,无法保障学生拳击技术动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难以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因此,在对技术动作的展示时往往表现出形似而神非,照猫画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自信产生严重的挫伤,还会导致他们对拳击学习畏难情绪的滋生与泛滥,进而严重影响拳击学习的效果。

3.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诱发学生对拳击学习消极心理的形成。拳击运动对于运动员的专业素质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获取坚实的素质基础,形成完善的技战术体系,运动员往往要经过艰苦、系统、枯燥的训练。普通高校现行的拳击教学内容,是在充分借鉴专业拳击运动训练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筛选、整合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拳击运动的竞技性,而忽视了拳击运动最为本质的健身性。受此影响,拳击教学过于强调对学生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近乎于零基础的学生要对拳击的技术动作进行机械式的模仿练习,对于拳击运动理论与内涵的理解完全是一种“复印式”的强行记忆。在千篇一律、枯燥单一的学习过程中,极易诱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产生消极心理,形成应付对待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拳击学习心理障碍的修正途径

1.提高与完善拳击教学的保护措施,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提高教学的保护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使之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拳击是一项高强度、高对抗的技击性运动,极易造成参与者的身体伤害,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促使学生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弱化兴趣,进而回避甚至放弃拳击学习。因此,在拳击教学中,必须强化安全措施的保障,除了完善教学内容以及护具设施的配备外,还要加大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促进其自我防护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提出规范化的要求,用以避免因技术动作的失误而造成意外伤害的现象产生。

2.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促进其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指社会个体为保证自身安全、维护心态平和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指向性的心理活动,是社会个体化解危机、排困解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必要条件。拳击运动的高风险性是由其运动特征决定的,具有不可回避性,因此,化解拳击运动高风险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于培养参与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其自我防护能力的有效提升。基于此,在拳击教学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与维系,促进其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提升,就成为消除学生拳击学习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消除其恐惧心理,进而避免因畏惧而形成心理障碍;其次,要加强对拳击运动机理的讲解,帮助学生分析拳击学习的潜在危险,使学生明晰易于诱发危险的因素,进而加以高度关注,用以有效回避危险;第三,要注重对学生技术动作的纠偏与规范,促进学生自我纠偏能力的有效发展,进而有效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恐惧心理所导致的缩手缩脚、动作变形的现状,以避免因动作的偏差而造成以外的伤害。

3.研创适应性与趣味性并存的教学体系,用以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现阶段,拳击教学的内容过于单调与枯燥,极易造成学生拳击学习的失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的情绪,无法适应与满足拳击的要求。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动力,适应性是提高拳击教学社会实用价值的根本保障。因此,积极研创兼具趣味性与适应性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普通高校开设拳击教学并得以持久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内容要融入趣味性元素,诸如游戏、音乐或音像等,从理性层面对学生进行有关拳击运动的机理、作用、价值以及文化等相关知识的传授,进而确保学生拳击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保持,有效地舒缓学生在拳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在普通高校开设拳击教学的目的在于推动拳击运动的社会化发展,有效地增加我国的拳击人口,促进高校拳击运动的蓬勃发展。然而,学生对于拳击学习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对其学习兴趣的持久性保持以及理想学习效果的获取,都会产生严重的制约性。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拳击学习心理障碍成因的解析,探求科学有效的解决手段,无论是对于推动普通高校拳击教学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推动我国拳击运动的普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陈斌.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拳击选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2] 陈萌.试论普通高校拳击选项课价值取向与教学设计[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3).

[3] 呼世珍.从终身体育看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太原大学学报,2005(1)

[4] 王德新.现代男子拳击运动技战术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5] 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心理障碍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惧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