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日喀则鲁桑园建设经营为例
2014-08-15辛馨
辛 馨
辛馨/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西藏拉萨8500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探索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实践证明,通过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周边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因此,本文将以日喀则市鲁桑园雅鲁淡水养殖基地的建设经营为例,分析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和推广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急待解决的难题。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产业化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接是否紧密。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关注以下三方面。
1.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带来了契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既可以把农牧产品的加工、销售所获取的利润留在农牧业内部,达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又可以形成“农牧产+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的模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2.改造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农牧民的弱势地位,但事实证明其利益联接机制仍然存在问题。比较彻底的办法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联接向紧密型联接转变,松散型依靠契约联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变契约联接为“契约+返利”联接和产权联接,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为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改造专业市场带动模式。通过实行将加工及销售环节的部分利润返还农牧民、为农牧民提供各种服务等措施,实现由单纯契约式的松散型联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半紧密型联接转变。此模式目前还存在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应围绕专业市场,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周边农牧民、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二、鲁桑园项目建设背景
在中央和西藏自治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为响应“关于2010年西藏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号召,于1998年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建立了国家级青岛淡水鱼良种场西藏分场——日喀则市鲁桑园雅鲁淡水养殖基地。该项目位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境内,这里不仅是后藏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还是西藏旅游资源集聚地之一。随着青藏铁路、拉日铁路的相继建成,旅游服务业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使日喀则地区的水产品需求快速增长。而日喀则地区可供家庭休闲、划船、钓鱼的综合娱乐场所只有几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潜力亟待开发。
日喀则鲁桑园建设经营的有利条件。一是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自古以来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生态环境未受到大规模破坏的地方,具有高优生态安全农业的优势。该项目地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交汇处,淡水资源丰富。年楚河常年水温7.4℃,每年的12月至来年1月为0℃,6月水温为21℃,水的含氧量达5-6mg/℃,是野外淡水养殖的绝佳地点。二是西藏自治区是国家给予扶持力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享受许多国家级优惠政策。项目受到当地政府重视,欲打造为日喀则市业内龙头企业,一直注重与当地农牧民的利益联结,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三是日喀则地区以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给娱乐餐饮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当地人口的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对西藏特色鱼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该企业已将兼营的娱乐餐饮业发展为特色项目,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成为企业核心收入的渠道。
日喀则鲁桑园建设经营的不利条件。一是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其经营体系也渐趋成熟完善,对周边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牧民收入提高,但由于当地市场化发展不完善,法律保护意识薄弱以及人才的匮乏等多方面原因,也出现了许多发展难题。二是鲁桑园一直尝试发展西藏当地特色鱼种,实现人工优质高产化培育,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匮乏,一直未能实现。同时,随着当地人口的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对西藏特色鱼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雅江鱼,而从目前的发展规模来看,很难实现西藏特色鱼种的规模化养殖和扩大再生产,这也是遇到的最大难题。
三、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自1999年以来,鲁桑园已投入8个品种的鱼苗,价值10万元,除热带鱼外,有4种鱼长势良好。至2000年已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精养池14个、混养池3个、管理房160平方米、3处钓鱼台450平方米,餐厅1处200平方米、养殖房3处300平方米。2010年度累计销售各类水产品总额30万元,其他养殖业如鸡鸭兔等累计销售额5万元,各类水果、蔬菜累计销售6万元,餐饮娱乐服务等累计营业收入10万元。累计营业额51万元,净利润15万元。
根据国家、地区、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项目将利用林地、空地和水面带动附近的农牧民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为其提供优惠条件,采取企业加农户的方法搞水产养殖、饲料加工,打造农业产业链,引领农牧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同时安排了城镇待业青年20人就业。因此,要扶持该项目的发展,带动农牧民富裕、创造就业,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区利用大约2千平方米的荒滩和地势较差的地方建设经济林,实现了生态平衡,这对提高日喀则地区水产、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成效,加快发展,提升经营水平,推进西藏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牧民收入,都具有十分必要的发展意义。
在养殖业方面,形成了以鱼苗繁殖出售和饲养出售为主,鸡、鸭、兔滚动式饲养为辅的经营模式,另留一部分供自营的餐厅使用;在娱乐餐饮业方面,开设休闲、钓鱼、划船等综合娱乐项目,以接近大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吸引客源;种植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进行产业化改造。为响应“关于2010年西藏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要求,要重点发展该项目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致富。
四、经济效益
随着日喀则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日喀则现阶段的水产品供给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据2008年的市场调查,该年的水产品供给量为20万-22万公斤,但需求量高达30万公斤,且需求品种日益繁多,大部分只能依赖内地空运及拉萨的供应,导致水产品价格高、鲜活度差,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旅游业方面,大部分人每逢节假日只能去寺庙、林卡等地。如果日喀则开发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将为人们提供划船、垂钓、游泳等综合性旅游娱乐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市政府一再要求水产品的产业化经营。鲁桑园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将淡水鱼自然繁殖成功,逐渐填补了后藏地区淡水鱼养殖的一项空白,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也给高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水产品养殖。(1)17万尾鱼苗按70%成活率计算,2年可得成品鱼11万尾,每尾按一斤算,也得11万斤,8种鱼按市场平均价每斤20元计算,可得220万元,除去饲料费10万元,人工工资、消毒费、税收、工商费等10万元,可得纯收入200万元。(2)鱼苗向全区各地销售,2000年日喀则地区的养鱼单位就向鲁桑园购买鱼苗6万尾,可该园只有鲫鱼一个品种,在鱼苗池建成后鲁桑园可面向全区销售2个品种20万尾鱼苗,按每尾1元计算,20万尾鱼苗可得纯收入20万元。
2.开发与淡水鱼养殖相关的娱乐餐饮业。(1)淡水鱼餐厅按每年运营6个月计算,每月收入5万元,一年可得30万元。(2)钓鱼按每天15人(据近几年记录每天平均20人左右)每人30元计算,每月450人次,月收入可达1.35万元,按每年运营6个月计算,一年可得纯收入8.1万元。(3)日喀则地区至今没有游船项目,如果开发建设,每艘船按每天150元计算,10艘船每天可收入1500元,1个月可得纯收入4.5万元,按一年运营8个月计算,一年可得纯收入36万元。以上3项一年可得收入74.1万元。扣除工人工资、税收、工商费、电费等8万元,一年可得纯收入66.1万元。
综上所述,鲁桑园充分重视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打破单一的水产养殖模式,实施淡水鱼养殖业、加工业的联接运作,多层次利用。鲁桑园要求劳动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系列化,使原本单一的水产养殖基地成为集淡水鱼产品生产、副食加工、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淡水鱼养殖产业基地,在拓宽经营路径的同时,为当地的社会、生态等均做出了贡献。
鲁桑园项前期运作是成功的,解决了至少40人的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其项目建设目的是要在日喀则地区建设一处集水产养殖、水上娱乐、钓鱼、划船、餐饮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推动日喀则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填补后藏地区淡水养殖和水上娱乐的空白,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1] 叶根正.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06(2).
[2] 黄少安,车贵.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多维考察[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3] 黄祖辉.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8).
[4] 曹林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J].上海农村经济,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