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2014-08-15舒银燕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农业功能发展

□ 舒银燕

有关农业多功能性的研究起源于日本,日本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这一概念。此后,“农业多功能性”理念在韩国、欧盟等国家引起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1992年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基于农业多功能个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此后,1996年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1998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对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关注,并提倡农业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中国对多功能农业的研究较晚,我国从2000年开始,才陆续有学者对多功能农业进行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年1号文件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健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此后,多功能农业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及特点研究

国内对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对其定义有一定的差异。吕耀(2004)认为农业具有食物安全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尹成杰(2007)认为,多功能性是农业的客观属性,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包括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市场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和劳动力输出功能等五大功能。同时,他还指出,农业功能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不断扩展。在此基础上,罗芳(2008)进一步拓展了农业多功能性的内涵,将农业多功能性分为商品产出功能和非商品功能,非商品功能包括农业景观、生物物种多样性、农业就业、替代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民生、保持农村活力和传承农村文化遗产等。孙新章(2010)把农业的多功能性分为产品生产功能、经济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四类。郭华、任国柱(2012)认为,在弹性城市建设目标下都市农业应具有多功能性,主要表现为:发展都市农业增强城市自给能力,减少能源消耗以提高城市的经济弹性;减少碳排放,保持城市系统多样性提高城市的生态弹性;确保多样化食物来源,降低脆弱性以增强城市的社会弹性;利用都市农业用地发挥防灾减灾作用实现城市的工程弹性。

在农业多功能性的特征方面,吕耀(2004)、张晓涛(2004)等学者认为农业在我国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社会福利保障替代方面具有较大的非商品产出价值,显著的正外部性,但是在环境方面则较多负的非商品产出;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非商品产出边际价值不大;传统文化继承和农业景观的外部性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度状况。杨楠(2005)、张红宇(2006)、张皡(2005)等人认为农业多功能性和农业非商品产出其价值是具有条件性的,农业多功能性价值因各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不同而变化。周淑景(2003)认为,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多功能农业作为一个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资源节约、集约型、宽经营范围、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互相融合与互动的生产体系、农业产业经济部门属性突出而公用事业属性增强等特点。赵敏(2005)认为,多功能农业具有外延比传统农业更宽泛、农业因关联效应与其他产品部门结合更紧密、由于外部性引起农业作为社会事业部门属性日益凸显的特征。陈秋珍(2007)则进一步应用经济学的三个概念“联合生产、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来界定农业多功能性的特征及其产生和起源的理论基础。钟红、谷中原(2010)将多功能农业与传统农业比较发现,多功能农业具有效益外溢、产能强大、高规格发展等三类产业特性。

二、农业多功能的发展模式研究

一些学者基于定量分析方法,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构建一套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发展模式。吕耀(2008)从生产、经济、生态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进行评估,并采用分层聚类法把我国农业分为九类情景模式,包括生产效率低下、对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的西藏农业区,常规集约农业区,海南非农产业不发达,准可持续发展区,可持续发展区,生态功能区,传统农业区,生态脆弱区和都市农业类型区。

另一些学者则基于案例研究提出我国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模式。赵敏(2005)提出文化农业模式、农产品功能转换农业模式、民俗文化传承农业模式、保护农业原产地模式。钟红、谷中原(2010)把世界各国的多功能农业开发模式总结为有机农业,创意农业,农业向外与生态产业、能源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结合产生产业性延扩而形成的生态农业、能源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农业向外发生地域性延扩而形成的都市农业等7种模式。顾晓君、马佳(2010)等从多功能视角归纳我国休闲农业经营的典型模式,北京模式、成都模式、寿光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金山模式,这些模式由于经营主体的差异,在资源调配和经营能力方面具有不同优势,其功能也具有差异性。

三、影响农业多功能性实现的因素研究

陶陶、罗其友(2004)在进行农业功能分区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关注占用农田数量,农业用水配额,排污量,沙化、碱化、水土流失、石漠化、草原退化面积、草场超载情况、退耕、退牧计划面积等阻碍因素对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影响。夏庆利(2007)对我国多功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资本约束进行了分析,认为龙头企业在发展多功能农业方面面临高风险和低风险承受能力,二元经济体制下的金融抑制造成农村地区缺乏开发多功能农业的资金,农户投资行为和农村资本的非农化也对多功能农业发展形成制约。宋丽萍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低和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对河南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约束。李俊岭(2009)分析了农业内部产业、农业与外部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向农业渗透以及新兴产业替代融合等产业融合对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影响。林若琪、蔡运龙(2011)强调了人力资本的空洞化、土地产权不清晰、城乡差距过大、农业部门管理制度等因素对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影响。杨刚强(2012)指出,我国的财政政策在鼓励农业发挥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功能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造成农业上述功能供给的低效率和社会福利损失。

四、实现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对策研究

李传健(2007)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指出农业多功能性实际上是农业的多效用性,由于农业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农业多功能性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此足额付费,为此,政府应当直接或者间接对多功能农业进行付费,进行补贴,加大农业教育的投入。李铜山(2007)针对多功能农业的特点,提出我国应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政策,包括重视构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质量管理、政策支持、生产组织、市场流通、生态保护及安全等体系;完善农业生产补贴、科技投入和“绿箱”政策等财政支农政策;建立促进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基金;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王勇、黄门福(2007)提出为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重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创新生态农业环境、资源和技术管理手段,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赵予新、钟雪莲(2009)主张完善农业补贴体系,包括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补贴体系、保护农民利益功能的农业补贴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功能的农业补贴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功能的农业补贴体系、保护生态环境功能的农业补贴体系、传承农业文化功能的农业补贴体系等。夏庆利(2007)针对我国农业多功能开发面临的资本约束,提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多功能农业产业化、改革农村发展银行和农村市场以创造有利于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等对策建议。钟红、谷中原(2010)提出应当基于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估进行财政补偿,基于农业多功能开发的外部环境需求调查开展政策性投资,改革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职能和范围,破解多功能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对多功能农业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许才明、刘爱军(2009)针对江苏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情况指出,应根据要素禀赋情况,对江苏进行农业主导功能区划的划分,并针对不同主导功能的区域采用不同的产业和财政政策,促进农业多功能的有效实现。刘新(2011)提出通过培育民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完善农业多功能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发展农业多功能性。杨刚强(2012)提出应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改善多功能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通过加大农业生产和消费补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和农村土地流转的补贴力度,完善多功能农业正外部性的财政激励机制;通过征收合理的农业化学品输入税和排污费增强农业外部不经济的财政约束。

五、研究简评及未来展望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看,学者们多侧重于对农业多功能性内涵、特点及其模式的归纳、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对影响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因素虽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农业多功能的价值、成本与效益、效率等估算的研究较少,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制度供给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在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方面,以研究激励机制居多,但对如何避免农业负的外部性的约束机制的研究较少,加强农业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约束机制研究有助于形成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倒逼机制。[本文系广西财经学院科研项目“多功能视角下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0C04)的研究成果之一]

[1]吕耀,谷树忠,王兆阳.农业多功能性与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兼论我国世贸谈判的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04(11).

[2]尹成杰.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7(7).

[3]罗芳.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非贸易关注问题[J].时代经贸,2008(7).

[4]吕耀.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估[J].经济地理,2008(7).

[5]李传健.农业多功能性与我国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7(4).

[6]李铜山.论农业多功能性及我国的发展方略[J].重庆社会科学,2007(5).

[7]王勇.黄门福城市化区域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可持续发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7(7).

[8]张晓涛,倪洪兴.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非贸易关注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4(1).

[9]杨楠,倪洪兴.WTO农业谈判中的非贸易关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10]张红宇,赵革.新农村建设要充分释放农业的多重功能[J].农村经济,2006(5).

[11]周淑景.多功能农业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12]赵敏.论农业的多功能性.求索,2005(1).

[13]陶陶,罗其友.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

[14]赵予新,钟雪莲.多功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构建[J].中州大学学报,2009(12).

[15]钟红,谷中原.多功能农业的产业特性与政府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农业功能发展
也谈诗的“功能”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