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
2014-08-15□韩梅
□ 韩 梅
文化消费因其知识性、文化传承性和精神性,自提出以来就被作为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近年来,以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是新媒体的重要使用人群,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引起了大学生的极大兴趣,给大学生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的视野。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利于了解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消费特色,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学术界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问题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因素的探讨大多从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消费观念、宏观政策方面出发,鲜有探讨媒介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且研究目的大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而很少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文化消费。笔者从媒介环境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特征,总结出大学生文化消费趋势对新媒体提出的要求。提出媒介环境构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以及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作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的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本文将对新媒体的研究范围限定为大学生接触到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这是目前学界对文化消费渐趋一致认可的概念。但对于文化消费的内容,不同的学者因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研究的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是指大学生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其中,精神文化产品是指科技作品、文学艺术作品、音像作品、各种出版物等;精神文化服务是指如教育培训、艺术表演、网络、导游服务等。
二、“旧”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文化消费
2000年开始,我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而新媒体正是随着网络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以2000年为分界点,可以将我国经历的媒介时代划分为“旧”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
我国经历的“旧”媒介环境变迁可总结为两种形式:以报纸、书籍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媒介环境;以收音机、电视机为代表的传统视听媒介环境。大学生因其对前沿信息的大量需求,在不同媒介时代下均是当前媒介的重要使用人群,总结不同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媒介环境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
(一)传统纸质媒体环境的大学生文化消费
在传统纸质媒体环境下,文化消费品种类单一,信息流通缓慢,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以购买报纸、书刊为主。根据王永超于1987年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每月用于购买书报杂志的支出平均约为15元,各种文娱活动开支平均为6元,占总支出的30%之多。可以看出,虽然纸媒环境下可供选择的文化消费形式单一,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很高。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满足,可以说传统纸质媒体环境制约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
(二)传统视听媒体环境的大学生文化消费
根据李望平于1999年到2000年的对全国多所高校进行的文化消费调查,大学生人均拥有的课外书籍12.7册,报纸杂志6.7册,另外,98.1%拥有收音机、84.3%拥有单放机、24.6%拥有照相机、28.6%拥有一种以上乐器、40.8%拥有一种以上体育器材。可以看出大学生收音机拥有率较高,是这一时期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1998年9月到1999年9月,北京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年人均消费为7300元,其中文化消费人均为700元,占总支出的9.6%。相比纸质媒体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笔者认为这与视听媒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有很大的关联。视听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同时消费形式比较单一,消费内容同质化程度高。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文化消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l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早已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当下IPV6、三网融合工程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让我们看到新媒体的发展的广阔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
(一)消费形式变迁与多样化的消费内容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唐耶(2012)在对合肥地区大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针对“您经常通过哪一种媒介阅读感兴趣的内容”这一问题的选择,选择互联网的在校大学生占40.14%,手机占27.21%,图书占20.41%,报纸占7.48%,杂志占2.72%。大学生阅读消费上从过去以购买书报为主,转变为以电子阅读为主。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在消费内容上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网络资源,免费或者费用低廉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包括音乐、电影、电子书和网络游戏等,它们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文化消费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旅游、唱卡拉OK、听演唱会等已成为大学生钟爱的文化消费项目。
(二)文化消费娱乐化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从各个角度向人们阐释了整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也明显呈现出这一趋势。文化消费本身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娱乐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但不是对等的关系。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与文化艺术挂钩,然而许多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限于打游戏、看电影,而阅读经典著作、参观博物馆等智力型的文化消费项目逐渐被大学生抛弃。张文潮(2012)对上海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针对“你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一问,选择“放松自己,丰富课余生活”占到73.2%,“无聊找点事做”占15.8%,“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仅占到13.2%。可以看出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出于娱乐放松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到提升自我修养的问题。
(三)自发性、参与度加强
传统媒体环境中,大学生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通过电视观看节目均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搜寻信息,文化消费被动;但网络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参与互动,最具活力大学生群体也是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的主力军。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文化消费上呈现出高度的自发性和参与度。近年来微博、微信的迅速发展也加剧了这一趋势,自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意见抒发的重要渠道。高自发性和参与度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区别于“旧”媒介时代的最突出特征。
四、大学生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与对新媒体提出的要求
(一)科技含量将日趋增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与网络密不可分。4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一经推广,大学生便是最先一批使用人群。以手机这一新媒体为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手机APP软件成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新渠道,利用这些APP软件,大学生可以轻易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在线听歌、观看视频。相比于传统的利用电脑和网线上网,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使得碎片化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科技含量还会不断提升,随着IPV6、三网融合以及传统媒体的改革,势必也会带来新的文化消费形式。
(二)个性化订制将成为新媒体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日趋个性化。大学生不再追捧一周金曲榜的前十名,不只看畅销书和热门电影,而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选择性地进行文化消费。这种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撬动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热门歌曲被下载了无数次,而冷门歌曲的下载量虽然低但因其数量之多却带来了比热门歌曲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个性化订制方面新媒体还只是简单的根据用户近期浏览历史推送相关信息,笔者认为真正深入的个性化订制应该是建立客户档案,从各个方面把握用户的偏好,大学生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对新媒体提出了个性化订制的挑战。
五、大学生文化消费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息息相关,自“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出台以来便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与扶持。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达将带来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使得文化消费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刺激文化消费又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使用人群,是文化消费的中坚力量,也是文化趋势的引领者。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接受速度快、程度高,对前沿信息的感知能力强,找准了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消费特点和趋势也就能找准整个社会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动向。根据大学生文化消费对新媒体提出的要求,构建新媒体环境,将有利于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5213004)]
[1]金广,邓丽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漫谈[J].中国市场,2012(32).
[2]王诚.新“比特”时代:通信文化浪潮[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曹俊文.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
[4]王永超.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演变趋势[J].当代青年研究,1987(8).
[5]李望平.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D]. 湘潭大学,2001.
[6]中国青年报[N].1999-11-26.
[7]唐耶.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研究——基于合肥市的考察[D].安徽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