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研究
2014-08-15□夏怡
□ 夏 怡
一、新媒介素养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媒介素养”一词源自英语“Media Literacy”,于1933年由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首次提出,旨在抵制由媒体带来的流行文化对英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此后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的内涵也被一再的丰富。
在传统媒介时代,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界限分明,话语权始终掌握在传播者手中,接收者处在被动地位,信息由上到下单向流动。传统媒介素养仅仅侧重强调信息接收者对信息传播者发布的信息要持谨慎、质疑的态度。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和革新,传统信息传播格局发生质的变化。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界限模糊,信息接收者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又可以是信息的传播方。信息在受传者之间双向流动。新技术催生“新”的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与传统媒介素养相比,新媒介素养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新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一方面,要求受众具有批判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群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新媒介素养更强调“媒介交互能力”,即通过媒介加强与个人、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个人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媒介工具和如何创造信息,更需要借助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推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最终促进民主政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 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媒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中写道:“我们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和理解外在的客观世界,从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形成一个关于这个外在世界的想象图景。然而,这个外在世界的真实图景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于想象的。”这种“想象图景”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复制”而是“再现”,这种“再现”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的,具有很强的媒体主观性。新媒介素养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受众能够理性辨别和正确分析由媒介信息构建出的世界。
新媒介素养直接影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在当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每个网民都有条件浏览海量信息和自由发布信息,网络舆论环境前所未有的活跃。网民自身新媒介素养是影响网络舆论环境的最基本因素。网络虚假信息、低俗文化、偏激性言论一直都是互联网舆论健康发展的公害。由此可见,加强新媒介素养迫在眉睫,它是防止网民成为互联网舆论发展公害的下一个推手。
三、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已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项基本素养和技能。西方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分布在大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社会成员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有关新媒介素养的教育。
我国引入“媒介素养”仅十年,有关媒介素养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集中于学术圈或是大学课程,社会普及性较低,尤其是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推广水平很低。当前,必须构建个人、家庭、学校三个层面立体式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个人方面:首先要培养自觉提高新媒介素养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有关新媒体使用和信息传播的知识,如媒体如何传播信息、媒体维持自身运转的机制、媒体如何构建现实世界等,主动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理解媒介信息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
尤其是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他们以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对网络舆论导向有着重要影响。正是基于他们特有的影响力,“意见领袖”必须更加重视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增强社会责任感,谨慎发表言论,对不符合公序良俗、社会规范或是主流价值的信息,应及时揭露、批判和引导,净化网络环境。
家庭方面:家庭是社会构成中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青少年接触媒介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特殊发展阶段,心理品质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当中,缺乏独立的成熟的判断力和分析力,自控能力差。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它以亲情和血缘为纽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持久的影响力和丰富的教育方式。因而,家庭教育被称之为“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围路线”。必须树立以培养媒介使用习惯为重点的新媒体素养家庭教育。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人们是经由习惯(Habitus)来处理社会世界的。而习惯形成于社会结构,任何人身上的习惯都是和他自身生活历程密切相关的。家庭影响着青少年学生习惯的形成”。首先,父母要培养自身良好的新媒介素养,这是正确指导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前提条件。其次,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监督,浏览青少年经常登录的网站,与青少年保持沟通,做到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最后也是关键在于,对青少年不良的上网行为进行及时纠正,耐心、细心地指导青少年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并锻炼青少年对低俗文化的自觉抵抗能力。
学校方面:学校教育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其不可比拟的系统性、正规化和规模化成为推行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军。根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6.18亿。从网民职业结构看,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而在全国高校大学生中,网民几乎占90%以上,处于主体地位。同时,大学教育课程改革较快,形式多样,这为推广新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改革环境。因而,大学可以成为我国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操作的主阵地。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根据教学大纲,设立切实可行的相关大学课程。可以将“新媒介素养”定为一门独立学科,设置为大学公共必修课或是公共选修课,还可以将其定为某门主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例如:“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师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媒介与社会生活’、‘媒体研究’、‘媒体产品制作’、‘影视作品欣赏’、‘影视美学’;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可以开设‘网络技术’、‘网络素养教育’等方面的选修课。”这种常规化的途径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向大学生传授新媒介基础知识、使用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师资水平、课程内容与形式的设置直接影响相关课程质量和效果。
第二,将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不仅要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是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同时还有良好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现状、网络语言了解和熟悉,与大学生进行真诚沟通。二是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增强高校新媒介素养文化氛围。高校社团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平台,在高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团可以开展各类活动,如上演由网络热点事件改编的话剧、邀请媒体从业人员开展讲座或是举办时政热点、网络热点讨论会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1]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12(2).
[2]胡辉平.传播偏见与媒介素养教育[J].安徽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6(3).
[3]张学波.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发展策略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9(7).
[4]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M]. 杨淑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http://zzb.nxtu.cn/info/news/info/4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