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的祭祀仪式与节庆饮食——论清代竹枝词的民俗学价值(之四)

2014-08-15梁颖珠

传播与版权 2014年3期
关键词:时记竹枝词月饼

□ 梁颖珠

清代竹枝词所咏及的节庆内容与民俗事象,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的记载,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开阔,描述的内容更加丰富,提供的细节更为翔实。我们透过这类竹枝词作品所表现的节日祭祀仪式与饮食内容,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民俗文化基因。

一、特殊的节日祭祀仪式

我国民间节日大多有信仰背景。社日祭祀土地神、清明祭祖、中秋拜月等,以及除夕、元日、端午、腊日等节日有很多避邪驱鬼的风俗活动。因此逢年过节,民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不仅祭祖,而且敬神,还有大规模的迎神活动。清代竹枝词对此多有记载。如牛树海《正月思乡竹枝词》曾写道:“敬天敬祖敬诸神,醮马焚香献陈饭。”蔡云《吴歈百绝》:“不闻百五禁厨烟,烧笋烹鱼例荐先。明日山塘看赛会,几家新柳插门前。”注云:“吴俗家祭以清明、中元、十月朝为鬼节,以端午、冬至、岁除为人节。迎诸神督之导从之华互相赌赛,并中元十月朝谓之‘三节会’。卢《志》:清明日插柳于檐。”从中可知江南地区各大节重祭祀。

虽然在民间民众普遍信奉着各种各样的神,但是,崇拜各种神都不能排斥对祖先的崇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祖先的崇拜具有至上性、普遍性和此岸性。”①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宗族有宗祠,每个家庭也都有祠堂或神龛、神主,过节都要举行祭祀。如陈祈《清风泾竹枝词》有一首写除夕祭祀挂先人像:“厌岁辞年总世情,中堂供影荐香粳。”涂宁舒《竹枝词》有一首写新年去给祖先上坟:“元旦声传爆竹声,一家人尽出天行。拜年约上祖坟去,处处香烟散晓晴。”钱梦峰《绍兴新年竹枝词》有一首写元日祭祀活动:“高曾像供值年房,拜像兼来拜岁忙。携烛入门人不见,祖宗端坐在中堂。”另一首则写祭祀活动结束后有猪肉分给各家:“元旦祠堂有胙分,儿孙兴祭聚纷纷。醉归各领花猪肉,家长猪头四五斤。”

清代竹枝词记载了民间众多的拜神祭祀活动。其意大抵不出两端。

1.祈求神灵保佑。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浓厚的宗教意识,这些意识表现了人们敬畏鬼神,敬奉神灵。人们在不同的日子里,举行种种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仪式活动,取悦于各种各样的神灵,以祈求这些神灵的眷顾、保佑和恩赐。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各地有送灶神的习俗,也有二十三日送的。林溥《西山渔唱》就提及:“不知此例凭谁定,民四军三送灶王。”相传灶神是玉帝派来人间,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灶神回天廷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一年的善恶,故于送灶神这天,家家要先祭拜一番。祭品有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意在让灶神多说好话,好让来年多吉多福。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柏子冬青插遍檐,灶神酒果送朝天。膠牙买得糖元宝,更荐茨菇免奏愆。”注云:“二十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圆。又谓灶神朝天,言人过失,用饴膠牙。俗为元宝形,名‘廿四糖’。檐插柏子、冬青叶,取寒夏长青。茨菇,取音如‘是个’,与膠牙糖同意。”又如陆拱斗《当湖竹枝词》:“糖锣远近听纷纭,买献东厨媚灶君。还备豚鱼供腊祭,家家利市祝宵分。”注云:“十二月廿四夜以糖祀灶。腊中择日供牲醴祝利市。”再如陈祈《清风泾竹枝词》:“小小圆团廿四糖,东厨司命去堂堂。乡傩古礼今犹见,竹条金钱跳灶王。”注云:“嘉平廿四日,俗以圆团糖饼祭灶,曰‘送灶’。圆团,粉食也。人以墨涂面,持竹条挂金钱跳舞,曰‘跳灶王’,疑即古傩礼。”沈九锡《岁暮竹枝四首》也提到送灶:“送灶人家多廿三,明朝天上察稽严。得祈赐福休言过,膠嘴黏牙豆饭甜。”注云:“俗恐灶神朝天言人过失,以糯米豆饭黏神口齿。”

2.趋利避邪袪灾。一些节日在它们产生之初并非都是良辰吉日,有些甚至是凶辰,人们需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举行某些仪式活动,以求趋利避害消灾。元日、上元、上巳、端午、伏日、除夕等节日,都带有这种意义。如端午节就有不少避恶除疫的风俗。《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②(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15页。《荆楚岁时记》亦云:“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③(南朝梁)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清代竹枝词对此记载颇详。陆拱斗《当湖竹枝词》:“雄黄辟恶伴菖蒲,聚饮端阳酒乍沽。鸡嗉香囊持赠好,花簪齐插健人符。”人们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端午这天饮用,以求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佩戴的香囊内有艾叶或菖蒲、蒜头、雄黄等香料,也有避邪驱瘟的作用。妇女还争相佩戴用艾叶等香料制成的健人符,儿童则用雄黄涂额。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儿童争买雄黄酒,妇髻玲珑插健人。”注云:“小儿以雄黄抹额,系百索于臂。妇人制彩为人形,插于髻,曰‘健人’。祝夏健也。”蔡云《吴歈百绝》有两首也提到端午节避疫和保健,其一:“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酒数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注云:“裹黍无角者名称‘锤粽’,端午节物也。端午饮菖蒲酒,今更和以雄黄。俗以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为‘五毒’。”其二:“蒲蓬卵蒜挂床前,芷术香芸地下燃。还怕夜来眠不稳,碧纱帐外点蚊烟。”注云:“端午或剪蒲叶为剑,置帐顶,刻蒲根为葫芦佩儿身。苍术、白芷香以辟瘟袪毒。辟蚊用蚊烟或用艾绳。”

二、丰富的节庆饮食内容

我国民间每个传统节日里总有与之相配的饮食内容。除夕之夜吃团圆饭,端午包粽饮雄黄酒,中秋之夜食月饼,九九重阳蒸花糕等都是。清代竹枝词记载了各地的节日特色食品。

元日,广州有吃白饼煎堆的习俗。王时宪《广州竹枝》:“白饼煎堆争啖罢,更携柏酒出堂前。”上海枫泾(又名“风泾”、“清风泾”)有元旦拜年饮“利市酒”的风俗。如陈祁《清风泾竹枝词》:“酒斟利市拜新正,响彻开门炮仗声。”扬州西山有过年吃隔年饭的风俗,特别是富户,连续数日都不煮新食。如林溥《西山渔唱》:“腊肉咸鱼杂菜蔬,隔年酒食要多储。”江苏崇川也有此习俗,如李琪《崇川竹枝词一百首》:“新年事事总更新,饭到团圆不厌陈。”

重阳节各地的饮食风俗大致相同,都是饮酒食花糕。《太平御览》卷三二引《齐人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转引自何立智:《唐代民俗和民俗诗》,语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清代,以糕酒登高、饮茱萸菊花酒的习俗也盛行。王时宪《广州竹枝》:“九月九日风飕飕,花糕萸酒来层楼。”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七言绝句一百首》:“双螯新买佐萸觞,栗粽花糕满榼香。”朱庆萱《晋宁竹枝词二十首》:“重阳糕饼卯时尝,酒底花开菊正黄。”

端午节各地的饮食习俗同多于异。饮雄黄酒、吃粽子较为普遍。如陈祁《清风泾竹枝词》:“茭秧裹粽绿云堆,蒜梗编符白紵裁。最爱荷囊容半黍,雄黄分饷午时杯。”蔡云《吴歈百绝》:“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酒数杯。”粽子最早称为“角黍”,相传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荆楚岁时记》提到:“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②(南朝梁)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8页。所以有些竹枝词也把粽子称为角黍,如胡曦《兴宁竹枝杂咏一百首》:“盘堆角黍尊倾酒,嫩嚼雄黄嚼绿云。”叶玉森《镇江西门竹枝词》:“又是端阳景物新,枇杷角黍饷亲邻。”

中秋节,人们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清代有两部笔记《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对中秋吃月饼习俗有详细的记载:“十五日祭月,香橙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③(清)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④(清)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3页。竹枝词里有许多提到了月饼,如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庆赏中秋结彩棚,饼如圆影得佳名。”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七言绝句一百首》中“筵开说饼竞分曹”一诗,注云:“中秋月饼,设以祭月,取人月双圆。”月饼也被作为佳节的礼物送人,陈勉襄《羊城竹枝词》:“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饵家家馈送多。”广东潮汕等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俗。八月间,正是芋头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龚志清《潮州澄海四时竹枝词》:“皓月当头酒醒时,中秋不厌月来迟。堆盘熟芋寻常有,怪底人呼剥鬼皮。”陈勉襄《羊城竹枝词》:“拜罢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

清代的竹枝词还咏及其他许多节日饮食习俗。例如汉口三月三有吃荠菜与鸡蛋合煮的习俗,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注云:“俗呼荠曰‘地米菜’。”再如江苏支川夏至日有吃“夏至麦”的习俗,姚文起《支川竹枝词》:“不如夏至偏从俭,粒麦无多煮粥飧。”注云:“夏至日,以麦仁、糯米煮粥,谓之‘夏至麦’。”又如苏州立夏日有饮七家茶、吃樱桃梅子的习俗,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七言绝句一百首》:“梅水盈地闹井蛙,比邻分送七家茶。樱桃櫑 麦时新出,四百楼台锁落花。”注云:“立夏饮七家茶,则免疰夏。立夏设樱桃青梅櫑 麦,名‘时新’。”又如上海人立夏日吃麦蚕和摊粞,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麦蚕吃罢吃摊粞,一味金花菜割畦。”注云:“麦穗磨黏如蚕,名‘麦蚕’。食之不疰夏。以金花菜入米粉,名‘草头摊粞’。均立夏日食。”又如山西临县有腊八日食长生粥的习俗,刘如兰《竹枝辞》:“朝来煮就长生粥,共食团圆大喜欢。”

通过阅读清代民俗竹枝词,观赏其林林总总的祭祀仪式,品尝那琳琅满目的节庆饮食,使我们对清代各地区民间习俗有个更为真切细致的认知。(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号:13BZW002)

猜你喜欢

时记竹枝词月饼
中秋节里吃月饼
一只玩具熊的心灵独白——评高源的《一只熊的时记》
《一只熊的时记》创作谈
一只熊的时记
月饼
书法《竹枝词》
一起来做月饼吧!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