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同传中的预测研究
2014-08-15徐兆星
徐兆星
(黄山学院,安徽黄山 245021)
一、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较为成熟的几种口译研究范式,主要有:释意理论研究范式(Interpretive theory)、认知处理范式(Cognitive Processing)、神经语言学研究范式(Neurolinguistic Paradigm)、以目的语篇为导向的翻译理论研究范式(Target-text-oriented translation-theoretical Paradigm)、语篇互动研究范式(Discourse-based interaction Paradigm)等[1-5]。国内现有的同传中预测的研究主要从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口译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型(如认知负荷理论和认知技能发展模式),对影响预测的因素、预测的机制、作用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6-44]。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多采用认知处理范式(Cognitive Processing Paradigm),能够与同传训练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情况详见下文的分析。
二、影响预测的因素研究
国内对于影响口译中预测的因素的研究涉及背景图示(图示理论)、语境因素、译前准备、信息冗余和背景知识等。其中图示理论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背景图示概念加以探讨的最多的因素。
(一)图式理论
直接或间接涉及背景图示这一因素的研究论文主要有:黄玮的硕士论文《背景图示对同声传译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6]、宋佳宁的硕士论文《图式理论关照下的同声传译过程研究及图式的启用策略》[7]、韦蔚笑的硕士论文《图示理论在口译三个关键步骤中的实现》[8]、廉俊颖的期刊论文《图式理论与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技巧》[9]、刘敏艳的《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同声传译预测训练》[10]、董梅、赵玉闪的《图式理论对同声传译中预测策略的影响》[11]和左嘉、杨桂华的《图式在同声传译中的预测功能》[12]。其中,除了黄玮的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结合理论论述的方法来揭示背景图示译前预测与口译成效的关系外,其余的研究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这反映出运用该理论对预测进行的研究科学性尚显不足。正如国内口译专家梅德明教授所指出的:“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对口译研究的起步较晚,甚至在整个译学构架中一直是个被忽视的领域……其次,口译理论研究大多缺乏实证支持……”[13]
宋佳宁的硕士论文把图示的启用作为同传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把预测作为这个动态多元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进行探讨,但未对其进行科学的阐释,因而并未突出强调预测在同传中的重要性;该研究有同传录音转写材料进行作证,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所用理论是对认知心理学图示概念的借用和阐释,理论框架不是十分完备。韦蔚笑的硕士论文则是把预测作为同传3个关键步骤之一有所论及,说明了图示理论对预测所起的作用,重在对该理论的解析,缺乏实证支撑,尚属于口译经验交流层面的定性研究。
廉俊颖的文章属于从图示理论的应用角度对预测技巧的探讨,侧重于对图示理论本身进行分类介绍,强调了该理论对提高译员预测能力的重要性,理论深度有限,而且没有实证研究支持。董梅、赵玉闪的文章主要强调了预测策略对同传工作的必要性,缺乏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文章虽然提到了工作强度对采用策略的需求,但未能借助相关口译理论(如精力分配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进行必要的阐释,学术性较低。左嘉、杨桂华的文章能够结合口译中的相关理论结合人的口译的记忆思维过程进行分析,但观点缺乏新意。刘敏艳的文章也属于口译理论的应用研究,将同传中的预测分为语言预测和话题预测两大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还是为了说明预测作为同传技巧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科学性不高,学术性低。
(二)语境因素
李芳琴的《试论语境在口译中的预测功能》[14]是一篇运用归纳思辨法的性质研究论文。文中把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两类,指出了涉及语境的因素的已知性和动态变化性,并将语境因素分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两类,说明其相互作用有助于口译者预测讲话意义和信息,结论是语境在口译中的预测功能主要体现在译员对语义所作的语言性预测和对讲话人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所作的非语言性预测。另外,胡冰的《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15]也把同传任务的语境化纳入影响预测的因素范畴进行研究,但其研究更侧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
(三)译前准备
曹承弼的硕士论文《译前准备对同声传译中预测影响分析的初步研究》[16]采用应用语言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运用同传中的认知负荷模型、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和相关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分别探讨了对译前准备和同声传译的预测策略的研究,阐释二者的联系,证明译前准备对同传中预测策略的作用,而提高预测准确度有助于提高口译成效。该研究理论框架较为清晰,采用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路径,理论运用得当,实验设计合理,研究问题明确,论证过程较为严密。作为一项对译前准备对同传预测的初步研究,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四)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信息冗余、背景知识等其他语言因素也会对同传的预测产生影响。
李娟的硕士论文《同传过程中的信息冗余与预测》[17]以Chernov的可能性预测模型、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关联理论和冗余理论基础构建了理论框架,假设原语的信息冗余可以帮助同传译员进行预测,缓解译员在高度紧张的同传过程中的压力和处理负荷;该研究采用语篇互动范式,采用对不同译员汉语同传进行对比分析和对职业译员进行调查采访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路径,证明了冗余信息对同传译员的预测有积极作用。该研究理论框架清晰,就够合理,论证较为成分,对同传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能够引起译员对冗余信息的重视,并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高理解和传译的效果。
柳鑫淼的《背景知识对同传预测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18]是一项以汉英同传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模型,证明了具有背景知识对预测语言内容具有优势,而对预测语言形式不会产生相应影响。该研究原理简单,实验设计比较合理,通过对两组译员的同传录音的文字转写材料进行对比分析,阐明背景知识在同传预测中的作用。该研究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分析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但对背景知识的界定上过于简单化。应该说,背景知识不仅包括与同传话题相关的专业材料,还有译员本身的知识结构有一定关系,而后者的差异较难直观体现。此研究以有会议同传经验的译员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考虑问题角度较为单一,有对实验参数过于理想化之嫌。笔者以为,用没有任何同传经验的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实验参数会更加可信。
另外,其他同传技巧与预测的结合使用也是一些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如费孝民的《浅谈顺句驱动和预测信息策略在同声传译实践中的作用》[19]即将顺句驱动这一同传语言输出的表达技巧与预测这一听辩理解原语的认知心理策略相结合,指出二者的同时使用符合同传中注意力分配的特点,能够提升同传的准确度和流力度,值得推广。该研究属于定性研究,是对同传策略的交流和分享,学术性不高。丁皓辰的硕士论文《同声传译中预测和顺句驱动之比较研究及其对同传训练的启示》[20]从影响同传质量的因素出发,对同传中两中常用策略预测和顺句驱动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对同传培训给出了建议。该文的理论特色在于引入极小主义(即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作为理论基础之一,探讨了顺句驱动与该理论的关联性,在同传策略研究的理论构建方面有一定的新意。该研究思路清楚,结构完整,论证有逻辑性,但理论框架的介绍与实证研究的比重失衡,是实证调查的内容显得单薄,且由于调查研究固有的观察者悖论等缺陷,不如直接运用同传录音语料转写对比分析可信度高。
三、对预测机制的研究
对同传中的预测机制的研究多为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的跨学科实证研究。有的运用归纳思辨法,借用了现有语言学理论某些概念和原理对口译理论进行构建;有的运用内省法和经验归纳法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的应用语言学维度的研究。
陈蝉娟的硕士论文《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探讨同声传译的预测策略》[21]理论视角较为新颖,是国内较早运用认知科学视角、借用语用学中关联理论进行的同传研究,对同传研究理论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该文对预测的本质进行了阐释,对后来的研究有所启发,但缺乏清晰的研究范式,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假设,逻辑论证不够严密;实际上作为一项认知过程范式的研究,该研究应该也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该论文不失为对同传预测机制研究的有益探索。
胡冰的硕士论文《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15]运用应用语言学实证方法探索同传中的预测机制,在分析中提出了合理的理论假设,结构较为合理;该研究也借用了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预测模式以及功能语言学中的互文性概念等对预测的语言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对同传任务的语境化进行了阐述。这篇论文基本属于语篇互动范式的研究,言之有理有据,论证较为充分,但是对于语境化作为影响预测因素之分析与其余语言学理论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整篇论文的连贯性。
孙洁的硕士论文《试论汉英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22]以汉英同传中的预测机制为研究对象,较之同类论文在选题上界定更为清晰,采用认知处理研究范式,主要运用吉尔的认知负荷理论、可能性预测模型和图式理论等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实验的方法,解释预测在汉英同传中的重要性,对通过预测提高同传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该研究较好地运用口译基本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作为硕士论文具有示范作用,但缺乏理论创见和批判性思考,学术价值有限。
王璐的硕士论文《论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23]是一项从提高同传教学质量出发对同传中预测现象进行的研究,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核心,借鉴基于信息冗余性的预测模式和模糊语言学的理论采用观察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把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相结合,论证较为充分,但是定性分析多于实证作证,科学性有待提高。
仇思妮的《同声传译预测的花园路径模型实证研究》选题视角较为新颖,聚焦于同传预测中的花园路径现象,通过综合类比分析,构建起了预测研究的花园路径模型;该研究以不同类型口译者对同传中花园路径句的处理方法为观察对象,从而指出同传质量高低差异的关键在于对原语的理解加工。此研究不同于以往多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预测研究,而从花园路径句这一语言现象出发,独辟蹊径,对构建同传中预测的新的理论研究模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对预测作为一种口译策略的作用和价值的研究
对预测作为一种口译策略的而作用和价值的研究重复性较高,分析也较为笼统,采用的理论视角依然局限于认知负荷理论、关联理论、图示理论等,研究范式较为单一,以认知过程范式为主,缺乏理论创新。而且此类研究多停留在一种口译经验交流和问题陈述的层面,强调了预测的重要性,肯定了其对提高同传效果的价值,但学术性较低。
五、结束语
与对交替传译的研究相比,国内的同声传译研究仍相对滞后。而对于预测这一在同传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实战技巧的研究更是在深度和数量上远远不足。相应地在交替传译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对口译笔记技巧的研究就要深入得多,理论层次也更高。事实上,除了采用认知负荷理论、精力分配理论、图示理论、关联理论等与同传预测研究结合较多的理论外,预测研究还可以从功能语言学中交际法、语篇互动和认知心理学中工作记忆原理与预测的关系等理论维度进行探讨。而鉴于现有研究中对同传理论介绍的高重复性,今后的同传中的预测研究应当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为同传训练和实战提高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同传中预测的研究应该丰富研究范式和路径,在理论模型的建构上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形成具有符合汉英、英汉同传特殊要求的,适用于我国口译教学和培训实际的模式和体系,从而促进对同传研究理论不断向纵深发展。
[1]Croft W,Alan C D.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2]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Revised edition.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3]Jones R.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4]Nicodemus B,Swabey L.Advances in Interpreting Studies[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
[5]Pöhacker F.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6]黄玮.背景图示对同声传译预测作用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宋佳宁.图式理论关照下的同声传译过程研究及图式的启用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8]韦蔚笑.图示理论在口译三个关键步骤中的实现[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9]廉俊颖.图式理论与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10]刘敏艳.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同声传译预测训练[J].科技信息,2008(11).
[11]董梅,赵玉闪.图式理论对同声传译中预测策略的影响[J].出国与就业,2011(9).
[12]左嘉,杨桂华.图式在同声传译中的预测功能[J].英语研究,2007(6).
[13]梅德明.通用口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李芳琴.试论语境在口译中的预测功能[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15]胡冰.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16]曹承弼.译前准备对同声传译中预测影响分析的初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17]李娟.同传过程中的信息冗余与预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8]柳鑫淼.背景知识对同传预测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海外英语,2012(5).
[19]费孝民.浅谈顺句驱动和预测信息策略在同声传译实践中的作用[J].现代妇女,2014(5).
[20]丁皓辰.同声传译中预测和顺句驱动之比较研究及其对同传训练的启示[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1]陈蝉娟.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探讨同声传译的预测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22]孙洁.试论汉英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3]王璐.论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4]刘慧林.同声传译中顺译与预测的结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5]董国英.同声传译译员素质及同传预测试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6]孟祥春.英汉会议同传中信息分布、整合与预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
[27]潘贝儿.论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8]潘智娅.预测与等待策略在数字同声传译中的应用[D].扬州:扬州大学,2013.
[29]仇思妮.同声传译预测的花园路径模型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30]古煜奎.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策略[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31]宋佳音.同声传译中的预测[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2]桑力攀,温晓龙.浅谈同声传译的预测技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33]孙萃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同传中的预测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34]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5]曲兰.论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36]谭芳.论汉英同声传译中预测能力的提高[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37]谭霞.同声传译中预测对译语输出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9(4).
[38]王铁梅.同声传译中顺译与预测的结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39]刘海虹.同声传译应对策略研究及对同传培训的启示[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40]刘若欣.浅谈中英同声传译预测技巧应用[D].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2010.
[41]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2]胡开宝.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3]李正平.交传与同传译员能力对比研究——“认知负荷模式”角度[D].长沙:中南大学,2009.
[44]郭顺杰.预测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价值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