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工会教育职能 提升教职工创新能力
2014-08-15赵志昌
赵志昌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教育引导职能是工会的四项社会职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7条规定:“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1]3列宁也曾说过“工会是一所大学校”[2]14。因此,高校工会承担着提高教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职责。尤其在当前复杂而全新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的教育职能,努力提升广大教职工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播科学理论,指导创新方向
创新不仅需要智力、体力和技能,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态度。因为,“科学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它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不能为人类提供这种生活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理由”;“如果科学的‘真’缺乏‘善’的提供者和保证者,往往会沦为实施‘恶’的有力手段”[3]。因此,人才培养一旦缺乏导向,充其量只能使劳动者具备一定的个体能力,而不能保证他们具有群体凝聚力;只能使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智力,而不能保证其具有将智力奉献社会的精神。
“高校工会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成的群众组织,它是学校党政联系教职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党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组织和教育广大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任。”[4]53由此可见,高校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对广大教职工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职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教职工创新实践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列宁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5]249任何学问和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只有方向对,学问多、能力强才有意义;如果方向不对,学问越多、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因此,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教职工创新素质发展的前提。人的高素质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结合,就是毛泽东讲的“又红又专”。邓小平也说过:“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6]262因此,必须把红与专、政治与技术统一起来。高校工会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把自己的行为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以及与构建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
二是为教职工创新实践提供正确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人类造福,但也可能沦为危害人类的工具。因而,科技的学习和掌握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能使其沿着有利于社会和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我国宋代思想家司马光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7]14-15高校工会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才智贡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三是为教职工创新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广大教职工不仅需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还必须具有科学的方法论,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广大教职工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才能在创新实践中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坚持科学、反对迷信,才能使创新活动顺利进行。高校工会在培养广大教职工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考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培养广大教职工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包含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知识等,可以使教职工从相对狭隘的视野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从事物的整体、联系,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变化中去全面地研究问题,不迷信、不盲从,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创新素质。
二、增强法治意识,规范创新实践
教职工的创新实践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34。因此,高校工会在传播法律知识、增强教职工法治意识以及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促使广大教职工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首先,高校工会通过组织教育培训可以直接提升教职工的法律素养。高校工会会员不仅包括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群体,也包括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服务保障人员,如后勤服务员工等,这些会员相对于一线教师群体而言,法律知识相对较弱。高校工会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大讲堂等活动,针对教职工关心的法律问题,如《劳动法》《合同法》《专利法》等有重点地进行学习辅导,不仅可以提升教职工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其次,高校工会可以培养教职工守法的自觉性。高校工会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还着重讲述法制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使教职工不仅能“知之深”,更能“爱之切”,使教职工自觉养成守法的习惯和良好作风,以确保创新实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第三,高校工会可以培养教职工用法的自觉性。通过受教育,广大教职工掌握了法律知识,不仅能自觉守法,而且还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确保创新活动不受干涉和侵扰。如教职工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客观条件的局限或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甚至阻扰。教职工掌握法律知识后,可以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第四,高校工会可以培养教职工护法的自觉性。广大教职工经过教育,了解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后,能自觉承担起维护法律尊严的神圣职责,敢于对各种阻碍创新的行为予以斗争,敢于对创新中弄虚作假等丑恶行为予以揭露,维护法律扬善抑恶的使命和尊严。
三、培养优良作风,营造创新氛围
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不仅是教职工创新实践的有利条件,而且也是教职工优良作风和良好创新习惯形成的重要保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43;“一切创造力都需要表现这种力量的场所,需要从它所引起的反应中汲取进行新的创造的力量”[9]291。因此,没有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就不可能有教职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形成,也就不可能使教职工的创新才能得以充分施展。从这个角度说,要使教职工的创新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必须注重教职工创新氛围的创设和优良作风的养成。高校工会在教职工优良作风养成和创新氛围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管理秩序促进教职工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工会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中,首先是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的管理模式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坚持学校发展规划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必须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制度,防止教代会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切实保障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是加强和规范校务公开工作。完善由党委领导,行政主抓,纪检监察、工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师生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把校务公开与学校的管理有机融合,推动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从而培养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再次是完善职工之家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沟通情况、反馈信息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及时掌握教职工的各种心态,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党政领导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搭建坚实的平台。总之,学校民主氛围的创建,无疑有利于教职工工作热情的迸发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是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对创新习惯的培养,使教职工逐渐养成创新的优良作风,进而提高教职工的创新能力。首先,它可以教育教职工正确认识不良习惯的危害,使教职工在克服不良习惯中自觉改进工作作风。教职工在创新中难免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创新习惯,如:有的教职工为了搞发明不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甚至对学校重要会议也设法逃避;有的教职工喜欢“单打独斗”,不喜欢与人合作等等。这些习惯一方面反映了教职工创新的强烈愿望和执着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不良的工作作风。高校工会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以及通过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树立,着力解决教职工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可以帮助教职工逐渐认识到组织的力量,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并自觉纠正。其次,它可以培养教职工敢于向传统习惯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使教职工形成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的优良作风。面对世界科技变革的突飞猛进,广大教职工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冲破“习惯”的束缚与禁锢,善于用怀疑的态度、求异的意识去思考问题,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进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高校工会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可以促进教职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帮助教职工克服头脑中的保守思想和消极观念,进而使教职工摆脱思想羁绊,积极释放创新潜能。
四、培育健康心理,推进创新活动
心理是思想形成的前提,思想则是心理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工会在引导教职工健康心理形成,推进创新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引导教职工个体感性心理的理性提升,使教职工对创新活动的认识不至于停留在感性层面。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且是一个由低层向高层、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过程[10]2-3。在认识过程中,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次的心理现象。属于感性认识的心理现象有感觉和知觉。属于理性认识的心理现象有思维和想象。在情感过程中也有两个层次:情绪和情感。情绪往往与低级的心理过程相联系,情感则往往与高级的心理过程相联系;情绪具有情境性、浅表性、冲动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深沉性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情绪属于心理的感性层面,情感属于心理的理性层面。感性心理是理性心理的基础,但如果缺乏理性认识指导,就有可能导致冲动、过激的情绪和行为。而理性心理一般具有自觉性、全面性、深刻性的认识特点,对感性心理具有指导作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是理性认识的结晶,对人的感性心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高校工会就是通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性指导,对个体感性心理层面发挥主导作用,使教职工在创新活动中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自觉地用理性思维指导自己的创新实践。
第二,引导教职工个体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教职工在创新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人格特性。促进个体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是高校工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把握并遵循一定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密特尔曼曾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情况下,能适度满足个人需要[11]201。陈秉公教授也指出心理健康标准大致有7条:开朗的心境;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心理特点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客观地自我认识;统一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周围社会协调一致[12]270。由此可见,健康心理的形成都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良好的人格特性等。高校工会通过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活动,培养教职工学习先进、争创一流的工作热情;通过“讲师德、正师风、树师表、铸师魂”教育活动,培养教职工甘为人梯,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活动,培养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高校工会通过倡导这种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教职工形成良好的个体心理品质,以便在创新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人格特性。
第三,引导教职工个体心理问题的有效化解,使教职工在创新活动中摆脱各种包袱和心理压力。个体的心理问题是在一定的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因素和社会信息不断增多,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竞争加剧,再加上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冲突等,所有这些都给教职工的心理带来冲击,并由此诱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如由差距所引发的攀比心理、失衡心理;由竞争引起的浮躁心理、忧郁心理;由缺乏沟通所形成的冷漠心理、孤独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排解,就会导致教职工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高校工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各种棋牌类、球类、歌舞类、智力竞赛类、体能拓展类等活动,寓教于乐,缓解教职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疲劳。同时,通过教职工在各种活动中相互配合,培养教职工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让教职工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既有利于引导教职工心理问题的化解,又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为教职工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卸掉各种心理包袱。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张宇.当前我国工会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3]柳延延.科学的“真”与生活的全部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4]张鸣起.高校教代会与职代会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黄希庭.普通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11]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2]陈秉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