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和策略
2014-08-15朱雪莲
朱雪莲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重庆 400033)
新世纪教育要国际化,人才要多元化,教学理念要新颖化。应时代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2007年及时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课堂教学,推动双语课程建设,探索双语教学方法,摸索双语教学模式,以培养专业素养高、语言功底厚、应用能力强、创新思维多的跨世纪、复合型、多能型的新型国际化人才。各高等院校顺势而动,迎头而上,披荆斩棘,先后在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主干学科开辟双语专业和课程,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和进行双语教与学的新研究。因而,双语课程和双语专业以春笋之势,破土而出,遍地开花,开启了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并重的新纪元,展示了国内教育与国外先进教学方式接轨的新思路。十几年一晃而过,双语教学虽气势如虹,受高校重视,受学生亲睐,却不知不觉地溜进了一个怪圈:双语教学口号响,其质量却甚是堪忧;双语课程前景好,其真正实施却遥遥无期,难上加难;双语学习是香馍馍,但并非每个人吃起来都那么美味。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双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上。
当然,世界上不缺双语教学成功的典范。加拿大、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与这些地区的实际双语环境密切相关,但也离不开他们在双语教学路上的艰辛探索和研究。大体而言,双语教学(尤其是英汉双语)首先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主要是借助双语(尤其是第二语言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其次,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或课堂组织形式,以两种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作为学习对象,而且是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专业教学[1];而且,双语教学还是一种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阶段式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教学组织模式。总而言之,取得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高校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高校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2]。
本文旨在客观分析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即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和教学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以期为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一、教师问题和对策
双语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这也是目前高校在双语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教师是教学模式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双语教学的实现者和双语教学质量的奠基石。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和成效的首要标准。教师的双语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结构、课堂组织模式和课程信息反馈方式都是评价双语教师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非211、非985和非外语类高校)的双语师资基本构成是以专业教师为主、外语类教师为辅,双专业教师和海归派教师做点缀。专业教师熟悉双语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是双语课教学的改革者、先行者,也是承担并实施双语课教学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外语水平不够,两种语言不能自由切换,尤其是外语表达不够流畅,不够地道,不符合文化习惯。因此,这样的师资构成只能勉强应付双语教学的开展和实施,但不能有效地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双语学生的综合素质。缺乏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双语专业和双语教学的瓶颈。
那么,如何选择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双语课教师呢?笔者认为,双语师资的理想化人才应该是双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和有两年以上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他们既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储备,能用较为熟练的外语讲解和传授专业知识,并在必要时用准确的母语进行解释和补充。当然,这种双语师资的培养时间长,见效慢,费用高,不能解大部分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燃眉之急。其实,外语专业人才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或者专业人才参加外语技能培训和训练,应该是目前解决师资贫乏的基本措施和有效方法。有些高校甚至采用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点对点互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同备课,一起研讨双语教学的具体过程、操作方法和学习模式。但是,纯粹使用专业师资或是外语师资直接进行双语教学是不可取的,是十分有害的。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双语课程与一般专业课程或外语课程没什么区别,不外乎就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直接翻译。双语课直接就变成了枯燥的翻译课或深奥的语言课,教师虽竭尽全力,学生却是听得云里雾里,稀里糊涂的。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双语师资首先应该是高素质的、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建立对双语师资的评估和量化考核体系就尤为重要,这是双语专业设置中生死存亡的因素。
二、教材问题和对策
师资问题首当其冲。然而,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本专业知识丰富、语言难度合适、结构安排合理的教材是双语学习的跳板和指引。有了相应的教材,就如给学生装上了指南针,帮助他们了解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如何运用。单纯的复印篇章资料缺乏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内容的稳定性,各篇章之间也缺乏联系,增加了学生自学和复习专业知识的难度。
大体上,目前高校采用的双语教材主要有外文引进版、中英双语版、国内英文版、中英翻译版和汉语版等五类教材。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国内英文版或中英双语版作为课堂教材。其难度赶不上外文引进版,其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不够,阅读量有限,外语表述欠地道,与原版复杂的句子结构,精准的词汇术语、新颖的分析材料、浩瀚的专业知识、海量的阅读篇章简直无法相比,甚至部分书籍就是对相关专业外文书籍的原文摘抄、选编或释义,缺乏独创性和新颖性。
由于双语教学面向的是跨世纪的多能型人才,双语教材选择应该首先选用外文引进版,既可以保证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表达。切忌选择中英翻译版和汉语版教材。教材上实行拿来主义,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最新的专业知识结构。据调查,清华大学已有500多门核心课程采用国外著名高校的优秀教材直接作为双语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浙江大学已开设164门双语授课课程,均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的双语教学也倾向采用外文原版作为课程教材[3]。
三、教学问题和对策
教学问题,即如何教、如何学,应该是双语教学的又一个核心问题。高校热衷于发展双语专业和双语课程,但却缺乏一个发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人才的至关重要的硬环境,即双语社区语言综合运用环境。离开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无法及时进行吸收、消化和反馈,因而影响了教学的最终效果。理论上讲,双语课程的学生应该比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二语的学生能获得更强的二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他们的外语能力会大幅度攀升,其母语能力也并不比其他学生逊色。
那么,如何进行双语教学?笔者拟从课程班级组织模式、教学语言选择模式和课堂多重互动模式三个方面论述双语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小班课程模式是有效组织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基本保障。一般而言,课程班级组织模式有三种,即小班授课(30人以下)、中班授课(40~50人)和大班授课(60人以上)。考虑到双语教学的双重性(既是专业内容学习,又是语言技能训练),小班授课仍是双语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出发点,是实施课程互动的基本前提。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课堂互动(问答式),也适合小组互动(分组式),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中班和大班授课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有效进行双语教学,而是节约教学成本,暂时解决双语教师极度匮乏的非常规手段,或者就是一种临时的过渡手段。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大班授课问题非常突出,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能力差异显著,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师课程准备的难度、互动环节设置的难度和学生信息反馈的难度。孙超平曾运用李克特量表法测定了影响双语教学各因素的权重值,发现大班教学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目前高校组织实施双语教学的最大挑战和最大诟疾[4]。实践表明,大班教学不适合双语教学,尤其是不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双语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
其次,语言媒介的选择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展开的关键。从语言形式上说,双语教学模式大致可以采用四类,即全英文浸泡式、英汉融合式、英汉翻译式和汉语输入式。事实上,双语教学是以两种语言(母语和二语)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作为学习对象,而且是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5]。因此,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它们有各自的主目的、学术目的、教学重点,而且它们语言的使用和形式也大相径庭[6]7。显然,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习得基本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用第二语言较为流畅地表达这些专业知识。双语教学不是两种语言的学习,也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互译练习,而是二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学习。那么,双语教学究竟该使用两种语言还是一种语言?究竟该大量使用二语(英语)还是多使用学生熟知的汉语?显而易见,在使用混合语言进行教学时,因习惯使然,学生较容易忽视他们不懂或懂得较少的语言,或不愿听二语(或外语)传递的专业知识信息。因此,双语教学首先应该选择二语(英语)为核心授课语言,尽量采用英语组织教学,以全英文浸泡式传授专业知识,传递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康淑敏提出的融合“汉语铺垫式、英语引入式、英汉融合式、全英浸泡式”等模式的多层次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和龙芸提出的渐进式“三位一体”双语教学模式(由基础到通用,由语言到专业)也颇有创建性,值得试试[7]。张幼斌又进一步提出了纵深型的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人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双语教学实践[8]。很显然,纯粹中文授课或是采用英汉互译教学都失去了双语课程应有的特色,都是百害而无利的。如果采用中英双语混合授课,也存在两种语言使用比例的问题,两种语言的介入方式、介入时间和介入量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的,而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校而异、因专业而迥然不同。
再者,多重互动是双语课堂组织实施的最佳手段。双语课堂展示的是一个互动的、动态的、变化的学习过程。这种互动是多角色的(教师、学生、文本)、多层次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多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文化之间)、多模态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网络)、多氛围的(学术式、自由式、口语式)教与学的互动。这样的多重互动设计融专业知识与语言学习为一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又传授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与吴兵提出的语言与专业融合模式下的“多模态”双语教学法不谋而合,即把听、说、读、学、译等语言学习方式引入双语课堂,通过视觉、听觉、语音、视频、文字、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立体式地、全方位地、高频率地强化语言和专业知识学习[9]。
因此,小班课程模式下的英文浸没式多重互动教学是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时代和社会要求开设双语专业和课程,符合教育市场化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所涉及到的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和教法问题(统称为“三教”问题)等三个核心问题,关系着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笔者认为,合格的双语师资队伍、与国际接轨的外文原文教材和小班模式下的全英文浸没式多重互动教学是双语教学的品质保证和质量保障。只有不断深化双语师资队伍改革,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和教学经验,努力营造双语课堂二语社区语言应用新环境,双语教学才有新出路,才有新增长点,才能迈上新台阶。
[1]张培.双语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俞理明,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3]曾晖,赵俊,张昆实.地方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5).
[4]孙超平.高校双语教学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5]张培.双语教学: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Garcia,Ofelia.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A Global Perspective[M].Hong Kong:Wiley-Blackwell,2009.
[7]周恩,丁年青.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J].外语界,2012(4).
[8]张幼斌.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2011(4).
[9]吴兵.语言与专业融合模式下的双语教学研究——以外交学专业为例[J].英语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