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研究综述
2014-08-15李燕娟张新杰
李燕娟,张新杰
(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1)
苗族古歌,在苗族民间称为“古老话”、“古老歌”,学术界称为“苗族史诗”。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对研究苗族的历史、社会、文化、语言、美学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近30年来一直受到国内众多学者们的关注。这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苗族古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不同视角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尝试性地提出该方面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苗族古歌进一步研究、收集和整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哲学视角
田光辉、罗玉达[1]、徐积明[2]、朱文东[3]等从哲学方面研究了苗族古歌。田光辉、罗玉达认为,苗族先民在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的同时,创造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神话,反映他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这本身就是苗民族进步的标志。神话传说不但是该民族独特思维认知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在氏族社会发展的阶段上,对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解释的方式之一,更是后来哲学的诞生和发展的渊源。徐积明主要分析了苗族古歌《开天辟地》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从这首古歌可以看出,苗族先民认为是先有云雾,后有天地,再有人类的。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由其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而成的,而不是某种精神的产物,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云雾这种具体物质的产物。显然,苗族古歌反映了中国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朱文东认为,一部苗族古歌就是苗族先民们认识自然、征服和利用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苗族人民以幻想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识表达出来,这说明,远古时期,当人类与大自然还处于不可分割,思维同存在没有明显区分的时候,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不科学的。因此我们的祖先只能借助幻想感知、理解和认识大自然,其思维认知活动自然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更不能提高到理论的高度。然而,他们幼稚的描述中却蕴含着闪光的哲学萌芽。这些学者们主要从苗族古歌表现形式维度分析了其中的哲学思想,其优点是,他们从思维认知层面深入解读了苗族古歌与中国哲学早期发展阶段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关系,其缺点是,他们没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结合的维度详细阐释苗族古歌所反映苗族先民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美学视角
陈汉杰[4]、岑星[5]、刘之侠[6]、陈立浩[7]、肖丽[8]等从美学方面对苗族古歌进行了研究。陈汉杰认为,苗族古歌是古代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光辉结晶,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民族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还有助于我们探讨美与美感的起源和本质,美与美感的民族个性和共性等美学基本问题。岑星认为,苗族古歌在苗族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诗歌审美意识的表达有着古歌独特的韵致。此外,古歌不仅是对苗族远古历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也滋养着每一代苗族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所包含的苗族文化符号则构筑了该民族独特的原生态文化世界。刘之侠认为,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神话的集萃,它集中地表现了苗族先民在探索自然奥秘方面的艰难步履和勇敢精神。该民族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和认知特征,大胆地解释自然,面对雄奇的自然力的淫威,没有丝毫退让,他们用乐观的、无畏的进取精神,借助幻想和想象的力量,感知、体验和利用自然,使自己成了宇宙的主人。苗族先民特有的心理认知方式和质朴的审美情趣,也在这一系列的斗争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被苗族人民珍视为“古史歌”的苗族古歌向人们展现的特有的美学价值。陈立浩认为苗族古歌运用的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无论是表现自然风物,还是描神状物、刻画人物,都加强了古歌艺术性,使我们受到艺术美的教育,产生特殊的美感共鸣。苗族古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创造,歌中所谓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与自觉艺术创作中的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苗族古歌的艺术形式美,却给我们以极大的美感享受,对苗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肖丽主要研究了苗族古歌《开天辟地》的审美艺术,认为它不仅体现了苗族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生态民族审美意识,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深入分析了苗族古歌反映的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的渊源,即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对其理想化的结果,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古歌反映的美学思想分析过于笼统,没有详细从某一具体的方面(如苗族的自然崇拜)分析古歌中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文化学视角
石宗仁[9]、杨正伟[10]、周俊[11]、索晓霞[12]等从文化学视角分别对苗族古歌进行了研究。石宗仁认为,苗族古歌的内容涵盖了苗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及奇特生动的语言、繁复庞杂的载体与复合型的结构。这使苗族古歌具有无可争辩的民族史诗的地位与价值,它为苗族史、苗汉关系史、苗族与楚国的关系、苗俗与楚俗、古代长江稻作文明史、文化人类学、古代社会、古代法文化、哲学、民族文学史、语言学、民间文学史、宗教与文化、古地名文化、古生物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大量的信息与原始材料。所以,苗族古歌是集多学科与跨数千年历史文化于一书的苗族百科全书。杨正伟认为,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较原始的村社民主制,相对安定的农业社会生活,是苗族古歌形成的土壤,歌师卓越的编唱技能是苗族古歌得以丰富完善的基础,苗族对歌、赛歌和学歌的习俗为苗族古歌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重要条件。苗族人民对歌师和古歌的爱戴是苗族古歌得以广为流传的群众基础。周俊认为,贵州中部方言区的苗族是在创造苗族古歌文化,并适应该文化的环境下进行其他精神文化创造的。同时,这个具有高度发达文化要素的社会对古歌的规范化、系统化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苗族社会的规范化,就没有古歌的系统化和统一化,甚至早就失传了。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索晓霞认为,苗族妇女服装样式、花纹图案,包括一些饰品,并不简单地是一种装饰的需要,它不仅记载着苗族的历史,反映了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他们的丰富的情感,还反映了苗族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价值观等。苗族妇女服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背后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研究的主要优点是,它们都从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苗族古歌的原生态文化特征和价值。它们的不足是,没有能够详细从更宽泛的视角分析该古歌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因为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社会习俗、价值观、社会规范、艺术、经济、教育、文学、语言、认知方式等等[13]。
四、生态学视角
龙正荣[14],沈茜[15]等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苗族古歌。龙正荣认为,贵州黔东南苗族至今流存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苗族古歌,虽然这些古歌并非苗族关于原初历史的真实记载,但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口与生态平衡的朴素认识,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沈茜认为苗族古歌内容丰富,艺术题材广泛,其中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平等共生的特点,并且充满着浓厚的审美意蕴和可贵的诗意情怀,具有浓郁的生态意识。这些研究使我们看到了苗族古歌的生态学意识和价值,但是它们忽视了更深入分析古歌的原生态特征和价值,因为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在自然生态环境下自发创作的民间故事或民歌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性、民俗性和乡土气息,符合原生态文化的一切特征[16]。
五、保护和传承视角
陈雪英[17]、杨正伟[18]、周亮[19]等从保护和传承策略角度研究了苗族古歌。陈雪英认为,苗族古歌作为地方性民族文献,科学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增强族群认同感,强化生态伦理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她强调,应从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衔接、凸显地方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发挥口传文化特色及优势等方面保护和传承该古歌。杨正伟认为,应改变过去孤立的、表层的作品研究保护方式,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将苗族古歌视为一个文化整体,从文化形态和民族文化心理相结合的角度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周亮提出的苗族古歌的保护好传承策略包括三个方面:提高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建立活动载体为核心的古歌传承和保护机制,进一步扩大古歌的保护基础和传承途径等。这些研究提出的古歌保护和传承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缺点,即基本上都只强调某一种或两种方法或策略,忽视了综合运用文化、语言、文学、音乐艺术、法律等多措施相结合的保护策略的重要性。
六、历史学视角
吴倩华、罗丹阳、龙小菊[20]认为苗族古歌反映了当时苗族妇女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意识,以及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过程。潘定智[21]认为苗族古歌是一部用神话语言描写有关远古苗族社会历史变迁的形象“史书”,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王慧琴[22]认为,苗族古歌间接反映了苗族先民迁徙的原因不是政治原因而是经济原因,即落后的耕作技术造成该民族生活不稳定因素。吴一文、吴一方、龙林[23]认为,不像我国历史上其他地区因为战争原因导致的民族迁移那样,黔东南苗族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短缺,以及生态问题等。山民[24]认为,苗族古歌的历史学价值在于,它为我们今天研究苗族早期的氏族社会历史、苗族的图腾崇拜渊源、苗族渊源等具有主要的参考价值。这些研究着重分析古歌反映苗族先民迁徙的社会历史原因或苗族社会自然崇拜的历史渊源等,其不足主要是,忽视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古歌反映的苗族社会本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历史,研究该民族与中华民族同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有关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七、结束语
国内学者主要从哲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保护和传承策略,以及历史学等视角研究了苗族古歌。他们的研究虽然都存在不足的方面,但是他们的成就是主要的,即这些研究分析的都很详细,也很深入,使我们看到了苗族古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哲学史、思想史,以及今天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学者们忽视了从语言学视角研究苗族古歌的特征,以及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因为它的哲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都要依赖语言来表达,所以要想彻底阐释苗族古歌有关领域的价值,并科学地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就需要更多的国内外学者从语言学视角来研究苗族古歌,尤其是我们要把苗族古歌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文字,让更多的国外学者了解和研究苗族古歌及蕴含的苗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科学地保护和传承苗族古歌和苗族文化的目的。
[1]田光辉,罗玉达.《苗族古歌》的哲学思想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1984(1):172-180.
[2]徐积明.苗族古歌《开天辟地》哲学思想再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6):44-46.
[3]朱文东.苗族古歌中的哲学萌芽[J].贵州民族研究,1986(3):146-15.
[4]陈汉杰.《苗族史诗》的美学研究价值漫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38-40.
[5]岑星.《苗族古歌》的美学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5):70-72.
[6]刘之侠.从《苗族古歌》看苗族先民的审美意识特征[J].民族文学研究,1988(6):60 -64.
[7]陈立浩.试论《苗族古歌》的美学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1984(1):156 -171.
[8]肖丽.浅析苗族古歌《开天辟地》的美学意识[J].凯里学院学报,2008(4):119-121
[9]石宗仁.略述《中国苗族古歌》的历史和文化[J].民族文学研究,1996(1):26 -31.
[10]杨正伟.论苗族古歌繁荣的文化渊源[J].民间文学研究,1990(1):56-60.
[11]周俊.苗族的古歌文化与社会[J].民族文学研究,2000(3):22-24
[12]索晓霞.苗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J].贵州社会科学,1997(2):43 -49.
[1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
[14]龙正荣.贵州黔东南苗族古歌生态伦理思想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25-30.
[15]沈茜.生态文学视野中的苗族古歌艺术[J].贵州大学学报,2009(5):126 -129.
[16]张新杰.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形式的认知基础分析[J].民族论坛,2013(11):95 -98.
[17]陈雪英.论地方性知识的当代传承路径——以苗族古歌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6):36-39.
[18]杨正伟.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0(1):28-35.
[19]周亮.论苗族古歌道德映像与传承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3(6):247 -250.
[20]吴倩华,罗丹阳,龙小菊.从苗族古歌《姊妹歌》看苗族社会的历史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12(4):88-93.
[21]潘定智.从新编《苗族古歌》看创世史诗的几个问题[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1):39 -48.
[22]王慧琴.苗族迁徙原因新探[J].思想战线,1993(3):62-67.
[23]吴一文,吴一方,龙林.试析苗族古歌反映的黔东南苗族迁徙的原因[J].贵州民族研究,1998(5):107-110.
[24]山民.试析苗族古歌的史料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1987(4):15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