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教师战略性的国际化培养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

2014-08-15曹静婕吴菊珍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国际化办学

曹静婕,吴菊珍

(成都工业学院,成都 611730)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及质量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地发展起来了。据教育部2013年9月的统计,全国依法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经达到1 979个,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1]。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引进的教育资源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教师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等等[2]。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关系到了国家、社会、主办方和学生的利益,解决质量问题已经成了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当务之急。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

二、本土师资的重要性及困境

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等都影响着办学质量。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师资队伍分成两部分,本土教师和外籍教师。很多学校都感到外方授课比例有待提高或是外籍教师来华授课时间的不稳定因素给中方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外教授课也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氛围不浓,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困难等等问题。这些因素都给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带来了隐患,然而中方学校很难单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比较容易由我方管理并提升的则是本土教师。办学过程中,基础课程和语言类课程基本是由本土教师承担的,部分专业课程也是有中方和外方教师共同承担。所以,在合作办学项目中,本土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然而,本土教师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首先,中方学校无法拥有专门的教师团队来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任务。由于诸多的局限因素,合作办学本土师资往往依托本校的师资队伍,他们除了承担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任务,还有其他非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法让他们致力于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其次,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方学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中有国外长期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少,国际课程及双语课程比例低,教师外语水平低,管理队伍国际化观念淡薄等等。

由于本土教师国际化程度低,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本土教师对国外办学思想与理念的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很好贯彻落实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对国外课程、教材仅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不能做到积极合理地利用和借鉴国外优质的课程体系、教材、案例,不能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进行大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另一方面,由于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方教师即使接受了合作办学的理念,其教学方式也很难超越自身的影响,往往与外方教材和大纲不适应,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外语水平的影响,中方教师往往很难深入地理解外语原版教材,多数情况下对原版教材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制作双语课件,引入外文名词术语等。中方教师很难真正意义上的运用英语授课,严重情况下,很多本土教师也就放弃了英语授课。

三、本土教师国际化的战略性培养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

高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高校都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衡量大学办学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性:“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校国际化的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老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3]“教师作为高校的智力中心,其国际化的知识结构、经历、理念和视野对所在学科领域发生直接影响,有利于提升其所在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师资的国际化能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4]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都竞相开始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倾向于招聘有国外学习、生活或培训经历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师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国际化的中介,也是学生国际化的桥梁,所以师资队伍国际化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的保障。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尤其重视团队建设和梯队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增加有海外学习或培训背景的教师比例,尤其是在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领域。教龄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年轻教师居多,他们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做好长期规划,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发掘中年教师中英语水平较好的教师成为梯队中的骨干,每门课程培养几名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本土教师团队,鼓励他们开展教研活动,各取所长,丰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其次,为本土教师创造更多的赴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我国政府和留学基金委开展了许多项目支持教师走出国门,到国外攻读学位或是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国家公派出国规模的扩大,也为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开展合作办学的学校可以此作为契机,鼓励教师“走出去”,打造一支国际化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合作办学的质量。此外,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部分外方院校都支持中方教师去外方院校学习和进修,中方教师可以去实地学习和体验生活,这样可以学习对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此外,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国际理念、跨文化视野、跨国经验、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还必须积极参与或主动进行课程的国际化改造。”[5]课程国际化改造的基础则是双语教学的实现。只有实现双语教学才能保证课程的国际化。虽然很多学校都在鼓励开展双语教学,但是大多数情况都是只关注了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很多学校在实践中只是采用了外方提供英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却使用中文交流,所以,教师自身要严格要求,坚持英语学习,逐步提高英语水平。同时,积极使用英语授课,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国际化意识,也能促进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到教学相长。

随着中外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加,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的教师人数也在迅速增加,这些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学校应该对这些教师进行战略性的培养,使得本土教师成为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熟悉专业领域的国际现状和趋势,具有国际资源意识的优秀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1]万玉凤.全国依法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 979个[N].中国教育报,2013-09-06(1).

[2]林金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1(6):64.

[3]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3.

[4]于海燕,张海娟.世界一流大学师资国际化过程分析[J].高教探索,2012(3):71.

[5]江霞.大学课程国际化中教师的参与[J].高等教育研究,2010(3):64.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