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翻译思想的发轫:韦努蒂异化翻译之再解读
2014-08-15赵佳佳摆贵勤
赵佳佳 摆贵勤
(新疆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830052)
一、引言
意大利裔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一),时任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英文教授,是美国翻译理论界最活跃、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精于翻译理论研究同时还擅长文学翻译实践,可谓是著作译作等身的教授学者。20世纪90年代,《译者的隐形》的出版让韦努蒂为国内外学者熟知,他在书中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一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时至今日,国内沿着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继续前进的学者仍然不甚枚举。郭建中作为向国内译介韦努蒂的第一人,把韦氏翻译思想划入到解构主义的阵营中。[1](P49-52)谭载喜认为“韦努蒂属于翻译研究中的解构学派”,“在其译学著作中,主张文学翻译不应以消除民族特征为目标,而应在目标文本中设法把文化差异表现出来,他所阐述的,也正是这么一种解构主义的思想”。[2](P244-245)封一函同样认为韦氏翻译思想属于解构主义。[3](P39-44)王东风曾系统比较了韦努蒂和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4](P5-10)王宁梳理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提出从解构主义,后殖民,文化研究的多重角度看待和研究韦氏翻译思想。[5](P51-56)蒋童通过解释韦努蒂翻译思想中的术语链,阐释了韦氏翻译思想的形成过程。[6](P54-61)
二、异化翻译的来源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德国重“异质”的思想传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出现了杰出的语言文学大师、理论家以及翻译家,大量古希腊、罗马和近当代英、法、西等国的文学作品得到译介,使德国成为欧洲翻译研究的中心。1813年,施莱尔马赫更是提出了两种翻译的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
第二,解构主义翻译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认为翻译是用目的语文本中的能指链取代源语文本的能指链的过程,翻译体现了不同语言指意方式的差异,由此形成文本的“在场”。解构主义同时提示人们应该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去复制和再现。这表明不能依靠单纯的意义对等评判翻译,翻译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第三,翻译研究派。回顾翻译研究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它经过了两次的加速度,分别是上世纪6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和80年代的文化转向。尤其以文化转向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翻译研究派将翻译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展,涉及历史、社会、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甚至国际政治因素。
三、韦氏翻译思想的关键词
(一)异化翻译(foreinization)
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归化/异化的二分法。在《译者的隐形》中,韦努蒂没有直接给出的关于异化翻译的定义,但是阐述了译者如何实践异化翻译。译者能够标示出外国文本中的异质性,通过运用偏离本土言语主流层次的话语策略(例如,大量使用古语而不是通顺、透明的表达方法)和选择文本来挑战目的语文化中所认可的当代的外国文学的经典。异化翻译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文化实践,通过发展本土的边缘语言和文学价值观来反对主流,并且包含了因为抵抗主流价值观而遭到排斥的外国文化。一方面,异化翻译通过将外国文本纳入本国的文化政治议程,对其实施民族中心主义的挪用,例如不同的文化政治;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不同,使得异化翻译可以标示出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重构文化,认可那些偏离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从而可能修正本土的文学经典[7](P148)(笔者翻译)。可以看出,异化翻译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并以此抵抗归化、通顺和透明的翻译主流。
(二)抵抗式翻译(resistancy/resistance)
王东风指出在翻译界“抵抗式翻译”这一术语应该是韦努蒂的首创了。[8](P73)任淑坤认为抵抗式的翻译就是偏离主流,释放剩余物的翻译。[9](P58)在1992年出版的《反思翻译:话语,主观性,意识形态》的前言中,韦努蒂提出了抵抗式翻译这一概念。“抵抗”带有明显的反主流色彩,通过它,韦努蒂阐述了独特的翻译思想,表明了借助翻译研究实现自己的政治议程的愿望。他在评价刘易斯的“反常的忠实”时说:显然,反常的忠实就要抵制在当代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通顺,提倡一种对立的策略,这种策略可以称作为抵抗式翻译。[8](P75)
在沙特沃斯和柯维合编的《翻译学词典》中,“抵抗式翻译”的定义是“一种保留异国情调的翻译策略,广义上是异化翻译的同义词;实践抵抗式翻译包括在译文中保留不符合语言习惯的用法,以及其他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异化特征以此创造出异质的印象”[10](P144-145)(笔者翻译)。在《译者的隐形》中,韦努蒂通过例举自己翻译意大利诗人德安杰利斯(Milo De Angelis)的作品的经历,说明“我的英译拒绝流畅,以德安杰利斯自己的美学为榜样,我的翻译策略可称为‘抵抗’:寻求再现德安杰利斯诗歌的不连贯性。抵抗也体现为我努力强调断行的突然性,造成迫使读者改变期待的效果”。[11](P324)韦努蒂认为,译者应当采取抵抗式的翻译策略以彰显原文的异质性,改变翻译文学处于文学系统中的次要地位的尴尬境地,从而改变译者长久以来处于隐身状态的现实,有效提升译者的身份价值,肯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由此可以看出,抵抗式翻译并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说的从字面上看是一种对于现行翻译状况的消极的被动的抵抗,而是译者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实现译者的有形,能动地抵抗英美文化霸权的一种姿态和实际行动力。
(三)反常忠实(abusive fidelity)
在一篇名为“The Measure of Translation Effect”(翻译效果的界定)的文章中菲利普·刘易斯(Phillip Lewis)提出了反常忠实的概念,在这篇论文中他讨论了自己翻译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文章的感受。刘易斯认为翻译就是发现源语文本中特殊的意义密集的结点的过程,并且将它们定位,让他们在译文中得以表现。王东风建议把“abusive fidelity”译为“反常的忠实”,保留其文字游戏的特征,同时体现韦努蒂的用意:“反常”的忠实挑战了以通顺为标准的翻译主流;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中“反常”的言语体现,译文读起来就应该像翻译。韦努蒂通过描写塔尔凯蒂的译本,解释了他引用刘易斯的“反常忠实”的原因。刘易斯认为在这种译本中译者专注于对源语文本的“妄用”,即“反常运用”,“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观点和细节,因而文章生动有力,非常突出”,译者试图在目的语文化中再现他们的“反常”特征。[11](P197)
韦努蒂指示出两种“反常”,译者“反常”运用或强制干预接受语语言和文化,并且这一“反常”还回指源文本。“反常忠实”不仅仅是译者或译文“反常”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不仅仅是译文“反常”或质疑源文本,这种“反常”还揭示了源文本没有意识到的。我们还应该让源文本反过来质疑译文,在两者之间形成批判性的相互论证。[12](P48)
四、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的评价
韦努蒂的异化理论“突破了传统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范式,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翻译,尤其是对英美的霸权翻译文化的批判,字里行间透出新马克思主义犀利的批判锋芒”。[8](P70)透过学者们对于韦努蒂异化翻译的讨论可以看出,异化翻译虽然出发于韦努蒂抵制英美文化霸权的政治议程,但是它所带来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学者们质疑异化翻译是否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消解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刻板形象和文化假设方面,异化翻译的作用也显得过分单薄。就像Tymoczk指出,任何翻译程序都能成为文化殖民的工具,即使是异化翻译。[13](P77)西班牙学者Ovidio Carbonell在研究了阿拉伯文学在西方的翻译情况后指出,阿拉伯文学经典翻译到西方的屈指可数,而在阿拉伯文学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却被大量的翻译到西方,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是一种沟通的桥梁,在固化东方形象的过程中翻译反而成为一种阻隔的来源[14](P83)(笔者翻译)。Tymoczk认为过度异化的译文,会产生与目的语文化过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目的语文化对它的漠视,使得目的语文化更易于接受和认可自身的价值。[13](P77)
五、结语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是其翻译思想的开端,他在后来的研究中秉承自己反对英美文化霸权的政治议程又相继开拓和丰富了翻译的传统研究领域。在翻译过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进行“正面交锋”,弱势文化对于强势文化大多抱有仰视心态,因此反而可能弱势文化更加宽容,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异化翻译。就异化翻译而言,应该同时考虑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文化实力高低并对此作出更为细致的考量。
[1]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封一函.论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J].文艺研究,2006,(3).
[4]王东风.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1).
[5]王宁.解构、后殖民和文化翻译—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
[6]蒋童.术语链:韦努蒂翻译研究的生成[J].外国语,2012,(1).
[7]Lawrence Venuti.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王东风.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J].中国比较文学,2007,(4).
[9]任淑坤.解构主义翻译观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10]Shuttleworth Mark,Cowie Moira.Dictionary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11]张景华,白立平,蒋骁华.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2]刘微.翻译与解释—劳伦斯·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3,(6).
[13]贺显斌.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局限性[J].外国语,2007,(3).
[14]Ovidio Carbonell.The Exotic Spac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A].Alvarez Roman & M.Carmen Vidal(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