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族在金朝的民族影响问题浅析
2014-08-15陈洁
陈 洁
(闽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金朝是由女真族统治的多民族国家,女真统治者灭辽破宋,很快建成雄踞东亚的强大帝国。但女真原先毕竟是一个落后民族,金朝在其演变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其中渤海族作出了极大贡献。渤海人在金朝的民族地位优于其他被统治民族,受重视的程度仅次于统治民族女真族。因此,渤海族在金朝的政治地位颇高,享受与女真皇室通婚的特权,不仅如此,渤海族对推进女真族的文化进步也有重要作用。但渤海族在金朝的地位与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女真统治者总是在以维护自身统治利益的前提下,或倚重或压迫其他被统治民族,作为女真族最坚定同盟者的渤海族亦如此。
一、渤海族与女真族的族源问题
渤海族源自白山靺鞨和粟末靺鞨,女真族源自是黑水靺鞨。一方面,黑水靺鞨部民在渤海国王大武艺、大仁秀“开大境宇”后,都成为了渤海国的编户。他们在辽天显元年被分散迁到今辽宁、沈阳地区,这些西迁南徙的原黑水靺鞨人,在辽朝一直被视为渤海人。另一方面,女真族的主源虽是黑水靺鞨,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或同化了不少他族人。在辽朝,有天显三年被迫南迁的部分渤海人,“其民或亡入新罗、女直”;还有一批“因诏困乏不能迁”[1]的渤海人。当大批渤海人南迁后,女真人随即进入其故地,与留下的渤海人错居杂处。辽朝时期,这一地区的人口多被契丹人看作女真,表明这两部分渤海人已加入了女真族。
二、渤海族在金朝的政治和军事地
金朝统治者非常看重女真族与渤海族之间的同源关系,视为怀柔渤海人的天然机缘,因此渤海族在金代的民族关系中享有特殊的政治社会地位。太祖阿骨打就对渤海族十分重视,一方面是由于两族间的同源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渤海族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怀有亡国之恨。渤海在辽朝深受民族歧视,始终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因此他们与女真人易于投合。因此,太祖阿骨打在攻辽战争中,诏谕渤海人时提到“女直(真)、渤海本同一家,我兴师伐罪,不滥及无辜。”[2]以此号召渤海人加入女真反辽的队伍。
女真统治者十分宠信渤海人,渤海人也一心依靠于女真统治者。金灭辽之初,渤海人纷纷倒戈于金,皆被编置猛安谋克。有八猛安渤海军,跟随女真兵转战各地,为金朝开拓疆土作出了贡献。史载,“女真兵兴,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人)为要职”。[3]从《金史》列传看,写明渤海人的列传有近20篇,可见渤海人载金朝为官之多。其中,大臭累官至尚书右丞相;高彪官至枢密副使;张浩官拜司徒、太傅、尚书令等;张汝弼官至尚书右丞;高祯累迁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代王等等。
在这些渤海族官员中,以辽阳人张浩最为功名显赫。张浩出身官宦人家,通晓中原典章制度,甚得金太祖赏识。天辅年间,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金太宗赐他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后来,越级提升为卫尉卿,负责御前文字事。熙宗时,张浩官至礼部尚书。张浩协助熙宗,参与废除女真“勃极烈”旧制,颁行新官制“定勋封食邑”等项改革,并在加强农业管理、鼓励农民生产和完善金廷的礼仪法规以树立皇帝至高无上权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皇统二年,张浩建议熙宗就建立“皇太子即位制度”,以彻底打破女真传统的“兄终弟及”传位制,标志着金代封建皇权已比较牢固地树立起来。
海陵夺帝后,召张浩为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天德二年,晋升尚书右丞。贞元元年,晋位平章政事,次年任尚书右丞兼中书令,后又任左丞相兼侍中。正隆元年,海陵废除中书、门下二省,只存尚书省。[4]六年,张浩以左丞相晋为太傅、尚书令、司徒。张浩在尚书省任宰相十余年,练达政务。在海陵的这一系列的重大政治活动中,张浩始终以策划者、支持者、执行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出现,为金朝彻底完成封建化与汉化的改革,彻底同女真世代相传的奴隶制决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世宗即位后,为稳定局势,不计前嫌,积极起用海陵时的旧官,下诏告谕留守在南京皇太子光英身边的张浩。不久,光英被杀,张浩便顺势应时速遣户部员外郎完颜谋衍向世宗上贺表,极尽拥戴金世宗之意。大定二年,张浩拜见世宗,世宗说:“你是国家的元老,应尽力帮助我治理国家,使后世称扬德政,你不要辜负我的这一片心!”于是拜张浩为尚书令,一是让他戮力赞治,二是要他举荐人才。世宗初,由于他的奏请,始纯取进士,天下以为当。张浩曾荐举纥石烈志宁等,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张浩人品正直,尽瘁国事,聪明睿智,具有多方面才干,因而虽历经五帝,仍能扶摇直上。作为一位渤海人,张浩一生对金廷的贡献,即便是从女真贵族中也难找出一位能与其媲美。
世宗朝时,渤海族在金廷的政治地位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转变。金世宗的即位,有赖于其舅渤海人李石的策划与东京渤海人的拥戴。因此,世宗朝时渤海人在金廷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世宗为东京留守,加紧集结兵力,打造兵器,积极为发动兵变做准备。正隆六年九月,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世宗采纳母舅李石“先除高存福,然后举事”的建议,拘捕高存福,并将其杀死,消除了海陵王安插在身边的隐患。“十月,万户完颜福寿、高忠建、卢万家奴等自山东率兵2万,完颜谋衍自常安率兵5000,以及渤海军1万,加上世宗原有的兵力,齐集东京。”[5]在渤海氏族与完颜宗族的帮助下,世宗政变成功,即位后改元大定。世宗在位二十九年,广纳女真、渤海与其他各民族人士共同参政,虚心纳谏,约束女真人的某些特权,缓和阶级矛盾。世宗注意整顿吏治,严惩官吏的贪污腐败,恢复农业生产,提倡淳厚简朴之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金朝社会出现了繁荣太平景象。对世宗,无论本朝或后世,历代史家无不给予较好的评价,称其统治时期为“小尧舜时期”,具有“汉文景风”。
从另一方面看,女真贵族对渤海人也存戒心。辽天庆六年,渤海人高永昌据东京城称大渤海皇帝。高永昌向当时已建金国的阿骨打求援,阿骨打不仅不援助其反辽起义,还派斡鲁等镇压此次起义,因怕已称大渤海皇帝的高永昌阻碍其实现“大志”。此外,女真贵族对居住今辽阳地区的5000余渤海户及三万渤海兵,“虑其难制,频年转戍山东”,至辛酉岁,金熙宗“尽驱以行”。[6]皇统五年,熙宗又罢“渤海猛安谋克承袭之制,浸移兵柄于其国人”,[7]即不让渤海人掌兵权。
世宗后期,渤海人集团卷入了皇室内部的继承权之争,结果陷于失败,章宗即位后,一反海陵、世宗重用渤海人的政策,逐步清除宗室内的渤海族势力。金朝后期,渤海人在政治上遭到女真统治者的排斥,其政治势力从此一蹶不振,在金朝的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渤海上层人物与女真统治集团的矛盾并未使这两个民族交恶,金朝治下的渤海人始终是驯服的,从来没有任何反抗行为,因此其民族地位自然相对较为稳定。
三、渤海族与金朝贵族的婚配关系
渤海族不仅在政治上深受女真统治者的信任,而且辽阳渤海的世家大族,还拥有与女真宗室贵族联姻的特权。渤海族通过这种方式,与女真统治者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在金朝内,享有独特的民族地位。
金建国之初,太祖阿骨打就有计划地选取辽阳渤海望族女子作为宗室诸王的侧室,《金史》卷六四《后妃传下》云:“天辅间,选东京士族女子有姿德者赴上京。”太祖开了与渤海族联姻以巩固统治的先例,之后的历代皇帝纷纷效仿太祖的做法,先后与渤海望族通婚。从太祖朝开始,与女真宗室贵族联姻的主要是辽阳大氏、李氏和张氏三支渤海望族。从太祖至世宗朝,他们与宗室累世通婚,渤海族出身的后妃有十人,金朝十位皇帝中就有四人的生母是渤海人,即海陵生母慈宪皇后大氏,世宗生母贞懿皇后李氏,卫绍王生母元妃李氏和宣宗生母昭圣皇后刘氏。以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为例,贞懿皇后是一位汉化很深的渤海人,天会十三年睿宗去世时世宗才十三岁,李氏教导世宗有方,常常和身边亲近的人说:“吾儿有奇相,贵不可言。”[8]他们居住在上京,李氏在家中管家世宗十分严厉,凡事严格遵守规矩,衣服、饮食、器皿全部十分干净,与亲人相处和睦,并接济周围贫困的人家,宗室中都十分敬佩她。她敏锐聪慧,刚正果决,当时“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8]即丈夫死后,妻子不能归返本氏族,而是由其丈夫的堂兄弟侄继娶。然而,睿宗去世后,李氏依循汉族儒家的礼教,为保持其贞洁,五十二岁毅然受戒为尼。
渤海贵族所培养出的女子,不论知识文化、素养品性都非常之高,这些知书达礼的渤海士族女子对教育子女、推行汉化、改变女真旧俗均起过重要作用。然而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间长期形成的联姻并非一帆风顺,世宗朝后期由于外戚专权等缘故,渤海族逐渐遭到排斥。至章宗上位,渤海氏族在金廷的政治势力已逐渐被清除,渤海世家与皇室联姻的关系也陷于破裂。
四、渤海族对金朝的文化影响
金建国前,女真人尚处在“无文字”、“无书契”,无礼仪制度,“不知岁月晦朔”,“其民皆不知纪年”[6]的阶段。金朝建国之初,女真文人多为宗室贵族和开国功臣。他们由于与契丹、汉人打交道的机会较多,因而很快通晓契丹、汉字,如穆宗盈歌第五子、完颜勖及其子宗秀便是。完颜勖“好学问,有史著表诗文,甚有典则。”[9]宗秀“涉猎经史,通契丹大小字。”[9]女真文化虽借鉴于契丹、汉文化而开启,但使女真贵族最先接触到契丹、汉文化的,确是一些仕辽又汉化很深的渤海大姓士人。
渤海王氏家族,作为金朝重要的文学世家,对金朝的文化颇具影响。王氏家族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殿军是王庭筠。
王庭筠是金朝诗书画俱佳的一代文化名人。在金代著名文人元好问编选的《中州集》中,录有王庭筠诗28首。另外,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册九之《补遗》,又据出土之《黄华老人诗刻碑》补录《黄华山诗》4首。王庭筠现存的诗,抒发感情蓄意凝重,描写景物清新雅致,遣词造句通俗自然,文字圆润纯熟,极少使事用典,多为律、绝体,少有长篇,只留一首《舍利塔》诗,诗风深受唐诗与宋词的影响。除诗以外,王庭筠还写有不少词和散文,均有较高成就。元好问曾辑金代词为《中州乐府》,附于《中州集》之后。《中州乐府》选录金代36名词人共113首词,其中就有王庭筠的12首。王庭筠的词兼具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色,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其艺术成就甚至可与李后主、苏东坡、辛弃疾等名家相媲美。
王庭筠,又是十分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书画鉴赏家,善画山水墨竹,枯木怪石,有入品之妙。王庭筠的书法学黄庭坚和米芾,有些书论认为,米芾得其气,黄庭坚得其韵,而庭筠则得于气韵之间。书法中学米芾者,王庭筠成就最高,深得其精髓,可说是米芾之后一代表矣。今黄华山尚存其《青竹》诗碑,笔法豪放雄健,变化自出,章法灵巧,疏密有致,深有米芾之风范。王庭筠的绘画在当时享有盛名,为许多著名文士所欣赏和喜爱,《中州集》,即有四位诗人写了评论王庭筠绘画的诗,可见其影响之巨。金世宗大定年间被称为“词赋第一人”的张行简,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翰林学士承旨,府谥文正。这位名人也很欣赏庭筠的画。他在《题子端雪溪小隐图》中写道:“出处皆天岂自由,仙标终合冠鳌头。不妨貌取黄华景,时向铃斋作卧游。”[10]这首题画诗,以雪溪景色象征做画者的喜爱自由自在,有如仙人的形象,突出了庭筠向往隐居山林的特点。
王庭筠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巨大,写了大量诗、词、文、画,表现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王庭筠在世时,声名响彻金源文坛,金朝许多著名官员、文学之士,都给予庭筠很高评价,是金朝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家和文化名人。
五、结语
金朝出于维护女真族长久统治的需要,倾向于与渤海族相互合作。而渤海人对金朝的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素养,教育发展等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朝初年,渤海族在金朝的地位可谓一支独秀,但当渤海族的影响动摇了女真族自身统治地位之时,渤海人还是遭到了金朝统治者无情的压迫与排斥。但必须承认,金朝在其长达260多年的统治时期里,其上层统治阶级是具有开明的民族思想的。他们吸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努力消除民族间的对立,在一段时间里建立起了一个繁荣的、稳定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渤海族作为女真坚定的同盟者,作出应有贡献。
[1]〔元〕脱脱.辽史(卷3)[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元〕脱脱.金史(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赵子砥.三朝北盟会编(卷9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元〕脱脱.金史(卷83)[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宋德金.金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洪皓.松漠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脱脱.金史(卷44)[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元〕脱脱.金史(卷64)[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元〕脱脱.金史(卷66)[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郭长海.金代名臣名将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