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吸脂治疗皮下脂肪瘤的疗效观察
2014-08-15孙林权梁红星鄢新兰
孙林权 梁红星 陈 亮 孙 海 鄢新兰
(咸宁市咸安区双溪中心卫生院 湖北 咸宁 437014)
在临床上,皮下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位于脂肪组织。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然而由于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术后容易出现瘢痕,对患者创口美观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手术切除受到了大多数患者的排斥。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收治的80例皮下脂肪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患者均采用肿胀吸脂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详细临床报道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2010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80例皮下脂肪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47例。年龄范围为24岁到49岁,平均年龄为36岁。病程为3年到6年,平均病程为4年。病灶直径为3.4厘米到6.6厘米,平均直径为4.5厘米。其中病灶位于后颈部的有12例患者,背部有15例,上臂有13例,大腿有14例,腰部有15例,臀部有11例。
1.2 方法:术前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触诊,从而掌握病灶的形态、大小以及性质等,并对病灶周边血管以及神经走向进行判断,从而有利于手术的操作,结合患者病灶位置的不同,对患者体位进行变换。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毛巾,使用美蓝对病灶范围进行划线,标记出瘤体最高点,在病灶边界6厘米到8厘米的地方标记切口,切口方向需与血管和神经的走向一致,防止血管和神经在手术过程中受损。使用肿胀麻醉液注射标记的切口,肿胀麻醉液主要包括了500毫升且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200毫克且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溶液、0.3毫克到0.5毫克且浓度为0.1%的盐酸肾上腺素以及200毫克且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注射一皮丘之后,从瘤体方向进针,肿胀液回抽未见血液则可继续进针,针头到达病灶后,将注射液注入要进行抽吸的病灶内部,直至皮肤局部变白,触感变硬,表面为橘皮样变化,边界大于标记范围2厘米到3厘米。结合病灶的大小对吸脂针进行选择,由于患者病灶大小均在7厘米以下,因此吸脂针选择12号、16号以及18号的双孔吸脂针。麻醉之后,顺着术前切口标记处的皮纹方向作一切口,大小控制在2毫米到4毫米即可。采用20毫升的一次性注射器,小弯固定针芯使注射器内部为负压,并连接吸脂针,右手采用20毫升的注射器对病灶内部进行扇形抽吸,反复进行。左手则对瘤体进行挤压,直至瘤体出现变化。初期的抽吸多为黄色的脂肪以及肿胀液,最后则可抽出包膜。抽吸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纱布对瘤体远端向切口方向将皮下积液挤出,抽吸组织并进行病理检查,手术后对切口进行缝合,不打结。对手术区域进行加压包扎,并在次日进行药物更换,打结缝合,1周之后,对患者进行复诊和拆线,并对患者进行1个月到2个月的适当加压。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术后皮肤不存在瘀青,或者部分患者轻度瘀青,切口不存在瘢痕,术后不存在感染、局部凹陷等,皮下组织不存在积血以及积液。对患者进行1个月到19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不存在复发例数,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1-2]
在临床上,皮下脂肪瘤主要包括了成熟的脂肪以及间质组织,具有单发性或者多发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皮下位置存在质软肿块,一般发生在患者的背部、颈部、肩部、腹部以及四肢等。皮下脂肪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对于存在包膜的患者,手术切除较为容易,然而对于不存在包膜患者因边界不清晰导致切除难度加大。另外,手术的切除会导致切口出现瘢痕,对切口美观造成了影响,这也使得更多人提出微创手术。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我院对患者进行了肿胀吸脂治疗,操作便捷,且具有微创性,术后不存在瘢痕。术前对切口进行选择和标记,一般选择为距离边缘6厘米到8厘米的地方,这个距离主要是通过吸脂针进行测量的,有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损伤。此次研究以肿胀吸脂为基础,并从中增加肿胀麻醉,结合两者的优点,有效避免了术后瘢痕,且其不需要进行引流,不存在死腔以及积液,不会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均不存在复发以及并发症例数,可见肿胀吸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微创性,值得推广和普及。
[1] 傅仲伯.挤捏法皮下脂肪瘤切除术102例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0):1256
[2] 关志江,杨向东,李占斌.注射器法脂肪抽吸术治疗脂肪瘤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