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2014-08-15陈苏萍
陈苏萍
(东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浙江 东阳 322100)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而造成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从而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AMI)则在此基础上,同时还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风险高、并发症严重等特点,主要表现为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发热,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心肌标记物增高,此外还表现为心电图的进行性改变,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是猝死,病情凶险,后果严重。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观察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41~78岁。按心电图所示梗死部位为前壁梗死30例,下壁梗21例,右室心梗15例,侧壁梗死24例。
2 护理
2.1 急性期监护:在急性期,有条件时应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的监测,无监护病房条件时,也应使用心电示波仪或心电图机,定期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各项生命指标。及时检出可能作为恶性心动过速先兆的任何室性期前收缩,以及室颤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等,及时予
以诊治。
2.2 氧气吸入:即使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部分患者起病初期也会有轻、中度缺氧,发生机制可能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关。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常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导致心肌更加缺氧,缺氧严重时心绞痛难以缓解,并且易并发心律失常。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内,应给予常规吸氧。一般患者可用双鼻孔导管低流量持续或间歇给氧。并发严重心力衰竭或肺水肿的患者,必要时可作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2.3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心电变化:年龄60岁以上;以往有过心肌梗死发作或有心力衰竭史;有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剧烈疼痛持续1天以上不能控制;发作时合并其他表现: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或前后壁合并梗死的变化,ST段显著抬高,血清酶大幅度增高,窦性心动过速持续2天以上,尤其是心率超过110次/min。提示急性期患者预后较差,尤应加强观察。
2.4 排便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消化功能减退,加之哌替啶和吗啡等止痛剂的应用使胃肠功能抑制等因素,很容易发生便秘,且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不少患者不习惯卧床使用便盆,常发生排便困难或过度用力,极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坏死心壁薄弱处心脏破裂等并发症,故对心梗患者要特别重视排便护理。训练患者床上排便,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饮食富含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如便秘,必要时应用缓泻剂;排便过程中加强心律、心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病情恶化。鼓励患者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5 溶栓治疗的护理:注意仔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呕吐物、尿液等有无出血倾向,并注意询问患者疼痛有无减轻及程度。在溶栓前为患者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2h内每隔30min复查一次12导联心电图(正后壁及右心室梗死者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后1周内前3d每天复查心电图2次,随后4d每天复查心电图1次。
2.6 主要并发症及护理
2.6.1 心律失常:密切监测心律及心率变化,如出现频发室早警惕有无室颤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需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或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2.6.2 心源性休克、心泵衰竭: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如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缓,须立即通知医,给予高流量吸氧,改善心肌缺氧,准确记录出入量,特别是尿量有无明显减少。
2.6.3 急性左心衰:注意血压变化,准确应用利尿剂,监测钾、钠等电解质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入液量。饮食易消化富含纤维,防止便秘诱发左心衰。
2.6.4 心脏破裂:保持血压稳定,防止出现高血压;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各种可能增加心脏负担的活动。
3 心理护理
注意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明确患者或家庭成员在同一时间关心的疾病,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有恐惧和焦虑症的患者,努力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在抢救过程中有条不紊的工作,使患者有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使患者的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护士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护理技术能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良好的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全,有利于情绪稳定;准确无误地执行各项治疗和对症护理,促进生理功能的改善和疾病康复。只有建立良好的生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造成身心之间的良性循环,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