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护理
2014-08-15周文娣
周文娣
(杭州市下城区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
1 一般资料
1.1 个人资料:患者张某,女性,65岁,浙江杭州人,农民,文盲,既往体健。育有一女一子,均已经成家。夫妻感情好,原在家附近开店。一个月前,丈夫突然去世。
1.2 精神状态:感知觉、记忆及思维未见异常,情绪低落、焦虑,人格完整、稳定。
1.3 身体状态:明显消瘦,失眠多梦、夜不能寐,心慌,记忆力明显减退。躯体医学检查正常。
1.4 社会功能和社会交往状况:社会交往情况下降,与邻居交往频率明显减少。
2 主诉
主诉: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对事情提不起兴趣,情绪低落、烦躁,失眠多梦、夜不能寐已近一个月。
3 评估与诊断
患者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紧张,睡眠障碍,有孤独的危险。
护理诊断:
(1)焦虑。诊断依据:1)生理方面:失眠多梦、夜不能寐 。2)情绪方面:忧郁,哭泣,退缩,不主动与人来往。3)认识方面:对外界事物不关心,不能面对现实。以前患者主要与老伴交流,平时忙于干活而疏与子女邻居沟通,没有特别要好的邻居或朋友,老伴的突然离去使她觉得“天突然塌了”。
(2)精神困扰。诊断依据:有情绪和行为异常。性格较内向,对丈夫的依赖性很强,易于紧张、焦虑,往往容易看到事情消极的一面。面对心理应激因素,患者产生了“活着没有意思、不如与丈夫一起走、免得连累子女”的错误认知。
(3)睡眠形态紊乱。诊断依据: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睡不着且不敢一人独睡,经常做噩梦。
(4)有孤独的危险。诊断依据:与子女分开居住。尽管子女都比较孝顺、关心,争着动员母亲到自己家里居住,但由于患者近20年极少出门,更没有在子女家留过宿。子女动员不了她,只好每周利用休息时间轮流回家看望、照顾,平时主要靠电话联系。与邻里交往不多,又没什么兴趣爱好,丈夫去世,维护心理平衡的资源较少。
4 护理目标
和患者及其女儿共同商定了护理目标。
近期的目标是:缓解低落紧张焦虑情绪,逐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远期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克服对家人和他人的依赖,协助患者转变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生活琐事,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5 护理过程
护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倾听、交谈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其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的信任感,为护理指导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初步了解患者的情况,例如患者的生活、社会交往情况,探究其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患者主要的人格特征、成长经历、成长过程中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情况。
第二阶段:运用心理学来分析问题,探究原因。
针对其情绪困扰原因,护理人员和患者直接进行讨论。培养做家务的兴趣,试着做简单家务。在探讨过程中,患者肢体动作逐渐增加,脸部表情有所变化,逐步转向能与人主动交流。
护理实践指导:采用规定动作的方法。每天晚饭后由女儿记录当天做家务的内容与时间,并安排第二天上午做家务活的内容,要求下午看电视时不能靠在沙发上,手捏健康球或者沙袋,想睡觉就起来走一走,每天由女儿或者女婿陪同看电视至晚10时左右。周末,女儿全家陪同到附近景点游览。当再次出现紧张的情绪状态时,运用暗示的方法,比如反复说"不要紧张,放松一一放松一同时结合呼吸,使自己平静下来。
第三阶段:调整认知、促进健康。
经过多次沟通,患者反映自己的情绪状况比以前好,基本上白天不坐着睡觉,做噩梦的次数也少了。根据其记录的情况看,家务活——洗碗、洗拖鞋、洗衣架,擦桌子、擦席子,晒衣服、收衣服,看电视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日趋增长。
(1)在上述基础上调整患者的错误认知。并不断向她灌输幸福观,不断鼓励她,另外子女也从来不责怪埋怨患者,并表示要轮流接她去居住,终于使患者情绪逐步得到好转。
(2)抓住闪光点,增强自信心。患者爱清洁,女儿和女婿就每天安排搞卫生的活让她做,洗厕所、洗抹布,擦桌子、擦席子等,并说我们工作忙需要她的帮助,使她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快结束时,患者觉得自己真的想明白了。“能活着是幸福的,要争取多活一天,看看世界的变化,看看孙辈们一个个找到好工作”。
6 效果评估
患者自我评估:通过护理指导,自我感觉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心情较好,能适应与子女一起生活,失眠、多梦的现象消失。
观察评估: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患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紧张焦虑情绪,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常常失眠、多梦等问题已基本解决。最终目标方面:患者对自己看待问题的认知偏差有一定的认识,并已经进行了调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