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

2014-08-15许晓敏张竞琼

关键词:传播媒介思潮报刊

许晓敏,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一、概述

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部分人的思想趋向。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社会,促使人们对社会转型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中包括人们穿什么、如何穿的问题。由此而形成的近代服装新思潮就是此时出现的种种服装思想中一部分人的思想趋向。近代服装新思潮是以西方传播而来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为主体,同时融入了部分我国古代的思想而形成的近代服装思想趋向。

传播是传播者将信息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给受传者的过程。该过程的五大基本要素为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媒介、传播效果[1]。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是受传者在接收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者所发出的信息后,将这些信息所内含的服装新思想加以选择吸收并形成新的服装观念,同时以这些新的服装观念为思想指导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更新的过程。

近代服装新思潮在新思想与旧观念的相互碰撞中形成,是近代社会变革与社会思潮演变的产物,是人们对社会转型中发生“变服”现象的思考与引导。它的传播是服装思想传递与共享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一开始并不通畅。19世纪末期,康有为曾在其代表作《大同书》中提到:“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居之欲美宫室,身之欲美衣服也……”[2]这是服装领域反对旧礼制、提倡新思想的先声。然而,这种后来符合主流的思想传播在清朝的社会制度与服饰制度下受到严重抑制,《大同书》起初只有其几位门徒读过,直至1913年(民国二年)才得以发表其中一部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先驱们怀着“开民智”的历史使命,以报刊为主要媒介,传播以科学和民主为基础的、包括服装思潮在内的种种社会新思潮。胡适先生写道:“新思潮的将来趋势,依我个人的私见看来,应该是注重研究人生社会的切要问题”[3]。服装问题作为“人生社会的切要问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播。

二、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者及传播动因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者主要是知识分子。正如李泽厚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所述:“太平天国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和活动的主流是知识分子带头,从爱国救亡而转向革命的”[4]。传播服装新思潮的近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广大的群体,包括康有为、张竞生等思想家,叶浅予、黄觉寺等艺术家。

的确,驱动近代知识分子传播服装新思潮的主要动因是他们“修身治国”[5]、启迪民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写道:“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6]。这种以“科学与人权”改变国人,进而改变社会现状的爱国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思想,也是知识分子传播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思想基础与主要动因。

但是,由于身份及个体的差异,不同的知识分子所持的传播动因也有所差异。近代知识分子中的思想家如张竞生,出于对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个人人生的思考,在他的《美的人生观》[7]一书中“以美的人生观为目的”,论述如何创造美的服装,提出“衣服不是如世人所说为羞耻用的;衣服不是穿来做礼教用”等符合近代服装新潮流的服装思想。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企业家如宋棐卿将其公司出品的毛线命名为“抵羊”,内含抵制洋货之意,旨在“寻求一条如何提倡国货,改进国货,发扬民族工业的途径”[8]。实业救国成为传播近代服装新思想的又一动因。同时,追求利润也是驱动近代企业家传播服装新思潮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取更大利润,他们在杂志、报刊上大做广告,这些广告与产品本身也在无形中推动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

三、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内容

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的内容是内含着近代服装新思想的服装信息,主要包括服装式样信息、服装产业信息与服装观念信息三方面。

(一)服装式样信息

服装式样信息是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内容的主要部分。服装式样即由服装局部元素如服装款式、面料、颜色等构成的服装整体的样子。根据来源的不同,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的服装式样信息主要包括我国近代本来没有的、外来的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新服装式样的相关信息。

这些服装式样信息以近代的杂志报刊上刊登的“新装”照以及当时的艺术家、作家等知识分子通过服装画、漫画或文字等方式描绘的“新装”为主要形式。“新装”的内容主要包括服装整体形制,服装局部元素如款式、面料、颜色、花纹,服装流行趋势与搭配方式等相关信息。根据服装种类的不同,有关于旗袍、裤子、礼服等的相关信息;根据季节的不同,有关于夏季、冬季、春夏季、秋冬季新装的相关信息等。

(二)服装产业信息

服装产业信息是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内容的重要部分。从行业上看,有西服业、时装业及各种面料纺织业等行业的规定、活动等信息;从服装机构上看,有服装商店的运营模式、服装机构的组织形式等信息。

(三)服装观念信息

服装观念信息是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内容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人文主义为主导和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服装观念信息。这些服装观念信息打破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以礼制为基础的服装等级观念,以及只重衣衫不重人的旧服装观念。在传承“实用理性”、“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的实践中破旧立新,形成新的服装思潮。

以人文主义为主导的服装观念信息,包括服装款式上,服装的下摆长短、开叉高低、袖子长短等随着潮流不断变化,传播了以着装时髦与摩登为美的服装流行观念;服装结构上,新的分割以及省道的运用,服装由平面变为立体,人体的形态得以显露,传播了“不应当再留恋于旧的,温文的美,应当窄衣短裙穿起来”[9]的新服装美学观念;天乳运动、妇女运动等社会活动中,提倡摒弃束胸、妇女独立,传播了“衣服只要求清洁中朴实、实用、便利”[10]等服装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服装观念信息,包括服装面料上,从理化角度对面料性能与组织结构进行分析,传播了“把白的绒布或木棉做衬衫,最是合乎卫生,因为可以免去染色之毒了”[11]、“上等之皮货切不可直接置于日光之中而晒”[12]等服装卫生与保藏的观念;服装用料上,运用数学公式对服装面料用量进行精确计算,传播了服装经济、“衣服的裁法将來可以成一本丰富的科学的著作”[13]等观念。

四、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媒介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媒介是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内容的载体,即内含了近代服装新思想的服装信息的载体。传播媒介是具有物理实物形态的物体,与语言、文字、图像等传播符号有所区别。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媒介有应用于人际传播的人际传播媒介和应用于大众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两种。

(一)人际传播媒介

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或者借助一定的人际传播媒介进行非面对面传播的传播方式[14]。一般而言,人际传播媒介有电报、电话、信件等。而由于近代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服装与人体的特殊关系,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人际传播媒介主要是服装与人体媒介,其中包含服装媒介、服装人体媒介两个部分。

我国近代存在的各种服装实体是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的服装媒介。服装作为一种实体,本身含有服装种类、服装整体式样及其构成元素、服装流行趋势、服装搭配等信息。我国近代存在的各种服装实体内含着与服装新思潮传播内容相关的服装信息。如近代服装店里陈列的各种颜色的服装,这些服装丰富的颜色信息打破了古代服装颜色的禁忌,传递出服色自由的服装新思想。

服装人体媒介是近代服装新思潮重要的人际传播媒介。服装与人体关系密切。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服装媒介是皮肤的延伸。服装实体上所存在的服装信息很大程度上要以人体为媒介,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服装人体媒介不仅是近代服装新思潮的载体,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以来新型的“衣—人关系”。近代以前,人们穿衣须遵循严格的服制,同样身份地位的人穿颜色、款式种类相同的服装,不可僭越。服装除了基本的御寒作用之外,最大的作用是为标识社会等级服务。此时的“衣—人关系”不仅缺少个性,也缺少人性。随着封建服制被打破,以掩盖人体为尚的宽衣文化逐渐向凸显人体形态为尚的窄衣文化靠拢。服装的时髦与个性受到追捧,旗袍袖子渐渐变短直至最后去除,露出女性美丽的臂膀。此时“衣—人关系”从衣掩藏人变为衣表现人,从人依附于衣演变为衣依附于人,开始凸显出个性与人性。

(二)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是以人际传播为基础,其所借助的传播媒介的不同是二者区别的根本。大众传播所借助的大众传播媒介是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主要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印刷媒介(报纸、期刊与书籍等)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等),而报刊是近代服装新思潮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根据叶再生在《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中的统计,清末五年总共创办的报刊数为231种,年均46.2种。而民国后的1917年至1922年六年间,年均出版的期刊数就已达到271种[15]。1927年至1937年作为近代出版业的“黄金十年”,年均出版期刊数更是达到1 483.3种,为1917年至1922年的547.2%。这些报刊中载有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内容的主要是综合类报刊、女性报刊、文艺类报刊等。

综合类报刊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艺、娱乐等各类信息。此类报刊以与服装相关的图文以及女性、文艺、科学、常识等专栏或专刊的形式传播近代服装新思潮的相关信息。以《申报》为例,它是近代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因影响广泛而被称为民国时期的泰晤士报。《申报》不仅刊载与服装相关的时事、服装广告,还于1926年出版了“衣服号”和“修饰号”两份专刊,分别载有《改良中国男子服装谈》、《改进我们服装应有的条件》、《服装的调和》和《修饰概论》、《时装展览会之鸟瞰》、《女子剪发》等文章。其中有“宽衣博带的袍褂,已不甚适合现代个人生业的处理和现社会的生活的方便”[16]、“女子服装,如除了适合身材外,第一要讲到调和”[17]等服装新思想。另外,《申报》还于1930年推出《申报图画周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名媛明星的个人形象、新装资讯等与近代服装新思潮相关的信息。

女性报刊围绕女性生活,以个人独立、家庭生活、文艺等为主要内容。此类报刊与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密切相关,是传播近代服装新思潮的重要报刊媒介。根据“1898—1989年中国妇女报刊年录”[18]统计,1912年至1949年间,共创办“中国妇女报刊”477种,年均约13种。以《玲珑》为例,主要内容包括“妇女生活,包括女学生之生活,妇女痛苦及女子职业,参政等妇女问题,儿童,文艺等”[19]。其封面多采用名媛、国内外明星如胡蝶、秀兰·邓波儿的彩照。杂志内设“妇女”、“常识”、“儿童”、“娱乐”等专栏,分别刊载了《女子与缝纫》、《现代妇女何以比从前好看》、《男子时髦服装的常识》与《内衣之美》等与服装直接相关的文章,其中内含丰富的服装思想。如有“服装新样,虽多变异……所谓时髦这东西总不过如是兜着圈儿”[20]、“妇女本爱修饰,而又敏感,所以他们的衣饰变化也特别的快;然而合理,美观,与简洁,这是此后必然的趋势”[21]等,均是很有见地的服装新思想。此外,《玲珑》杂志中还有大量“新装”照片,同时有叶浅予、唐璜等人的服装设计图及设计说明。如叶浅予所绘“冬季大衣的时装”,设计说明“不在乎厚大,只要做得称心贴体;手上所拿的皮夹,最好和衣料色彩相仿”[22],直接地传播了设计师的服装理念。

文艺类报刊主要是以文学、美术、电影、摄影等分别为主要内容的专刊,其中设有“妇女与装饰”、“群言堂”、“影人动态”等类型的专栏,是近代服装新思想的传播阵地。文学类报刊如张爱玲发表《更衣记》的《古今》杂志、林语堂发表《论西装》的《论语》杂志、经心云发表《女子之服装问题》的《紫罗兰》杂志等。文学类报刊因执笔者多为作家的特殊身份,其传播的服装思想往往具有一定深度和价值。文艺类报刊通常图文并茂,其中不乏时装设计图及设计说明、“纺织印花图案”、“陈燕燕女士之新装照”等直观生动的内容。

传播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其他报刊,一类是以科学、卫生、健康等分别为主要内容的专刊,其中多有“防毒服装的构成”、“服装的卫生”、“婴儿衣服科学化的标准”之类的信息,传播科学与健康的服装思想。另一类是一些与服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协会或组织创办的会刊。

以《永安月刊》为例,《永安月刊》创刊于1939年,以近代著名百货公司——永安公司的老板郭琳爽为发行人。服装、服饰、纺织品、奢侈品等是永安公司不可或缺的商品,与此相关的信息自然也成为《永安月刊》的重要内容。艺术家黄觉寺的《女性与装饰》、《谈美》等文章,江栋良的《上海衣食住行的预测》、《海上妇女服装沿革》等服装画作及评述均在《永安月刊》发表;另有“勤记棉毛制造厂”、“兄弟女式羊毛呢”等公司的“棉毛衫裤,男女汗衫”、“极细麻纱袜”等传播服装新样式新品种的广告,也以此为重要载体。

五、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受传者及传播效果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受传者是接收到服装新思潮所传播的服装信息的近代大众。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效果是指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后所产生的结果,即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影响。这些影响直接体现在其受传者以这些服装新观念为指导,而能动地使个人以及社会发生的改变上。

首先,受传者借助报刊媒介对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信息进行反馈。以报刊为媒介的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单向的思想传播,更有广大大众参与其中,由此使新的服装观念深入人心。

1921年,《妇女杂志》针对女子服装问题发起“女子服装的改良”[23]的征文活动,并在第7卷第9期刊登了庄开伯、纫茞等七人的文章。这些文章围绕衣、裙、帽、鞋四大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点论述。随后,该杂志第11期刊登了黄泽人的《女子服装改良的讨论》[24]。该文中,作者对第9期中众人的观点进行了评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934年,《论语》杂志第39期,林语堂先生发表《论西装》[25]一文,提倡不穿西装,并提出穿西装是“受苦”、“已成婚而子女成群的人,尚穿西装,那必定是屈服于异性的徽记了”等观点。随后,该杂志的第41期中便有《穿中装才是怕老婆》[26]一文对林语堂先生传播的西装观作出反馈。该文作者也提倡不穿西装,但他指出林先生的西装观有“毛病”,应换一种说法,即“凡穿中装的,除了别的理由,此人必有常癖”。同时,该栏还刊载了读者来稿《卸西装法》一文,肯定了林先生的观点,并咨询如何做到不穿西装。林先生随即在文后“敬覆者”,答复来稿者,并给出“卸西装法”。

1934年,《女子月刊》第10期刊登的读者来稿中提出“女性的爱美是不是妇运前途的阻力”的问题,并建议编辑“让大众来讨论”。文后,编辑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发起“女性的爱美是不是妇运前途的阻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在选登的征文中,吴儗男提出的“爱美是妇运前途的阻力”,其观点得到了热烈反馈。如黎来在来稿中写道:“吴儗男君的爱美是女性堕落之路,使我骨鲠在喉,不得不一吐为快”,长生亦回应说:“吴君的话,说得非常的透彻和痛切,真正佩服的很,但同时我还觉着有些感想”。同时,他们均提出自己赞同或不同之处,并进行论述。[27]

这类以服装及其相关信息为主题的征文或专栏讨论,直接反映了大众的服装思想,使大众在其引导下接受新思想并付诸实践,塑造新的个人形象。出于打造这种新形象的需要,近代服装行业开始兴起。出现时装业、西装业、成衣业(衬衫业、童装业、内衣业、针织业等)、面辅料业(呢绒业、棉布业等)、加工设备业(缝纫机业等)、洗染业等若干前所未有的新型工业或手工业部门[28]。服装行业的基本构成愈加完整和精细,供需两旺,进一步反映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六、结论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传播离不开以近代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传播者。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动因虽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总的来说,都是知识分子为指导民众改变个人形象、重塑服装风貌与社会风貌所致。

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内容包括服装式样信息、服装产业信息与服装观念信息。其中式样信息为主,产业信息为重,观念信息为核心。三者紧密相关,共同构成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内容。

人际传播媒介与大众传播媒介是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主要传播媒介。服装与人体的特殊关系使得服装与人体媒介成为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而报刊媒介在近代的发展为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平台。综合类报刊,女性报刊,文艺类报刊,以及部分专刊、会刊均成为近代服装新思潮传播内容的载体,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促成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

近代大众作为近代服装新思潮的受传者,他们对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信息的反馈体现了近代服装新思潮产生的传播效果。这种反馈不仅有近代大众借助报刊媒介形成的服装思想理论,还有他们借助服装与人体媒介完成的个人形象的重塑,以及由此促成的服装行业的发展。

总之,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是近代知识分子借助人体与服装、报刊等媒介,传播服装思想,以引导近代大众对服装、人体以及社会进行认识与改造的过程。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是近代大众形象普遍变化,以及我国服装行业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1]苏炜.大众传播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46.

[2]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41-42.

[3]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1919,7(1):5-13.

[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60.

[5]社告[J].青年,1915,1(1).

[6]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1915,1(1):1-29.

[7]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北京:北新书局,1925:17-35.

[8]宋棐卿.提倡国货声中话抵羊[J].工业月刊,1946,3(11):5.

[9]黄觉寺.女性与装饰[J].永安月刊,1943,(40):11-27.

[10]柏悲秋.长沙装束谈[J].家庭,1922,(7):17.

[11]佚名.衣服的卫生[J].玲珑,1934,(138):792.

[12]明.皮货之三种常识[J].玲珑,1934,(164):2519.

[13]赵稼生.衣服裁法及材料计算法[J].妇女杂志,1925,11(9):1465.

[14]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

[15]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7,1032.

[16]九狮.改进我们服装应有的条件[N].申报本埠增刊,1926-12-26.

[17]雨久.服装的调和[N].申报本埠增刊,1926-12-26.

[18]田景昆,郑晓燕.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23-280.

[19]本刊百期纪念征文[J].玲珑,1933,(100):966.

[20]彭兆良.时髦在兜着圈儿——解释中外古今的妇装趋势[J].玲珑,1935,(181):834-837.

[21]君奇.妇女衣饰与发装的演进[J].玲珑,1937,(289):1697.

[22]叶浅予.冬季大衣的时装[J].玲珑,1932,(43):1710.

[23]庄开伯,纫茞,顾伯英,等.女子服装的改良[J].妇女杂志,1921,7(9):39-44.

[24]黄泽人.女子服装改良的讨论[J].妇女杂志,1921,7(11):106-108.

[25]林语堂.论西装[J].论语,1934,(39):706-708.

[26]峇峇.穿中装才是怕老婆[J].论语,1934,(41):833-836.

[27]南昌女读者,编者,吴儗男,等.女性的爱美是不是妇运前途的阻力[J].女子月刊,1934,2(10):3063.

[28]张竞琼.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经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129.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思潮报刊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百强报刊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