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综合治疗分析
2014-08-15申燕
申 燕
(江苏省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五官科 226261)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以耳闷塞感、听力下降和鼓室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失聪等严重并发症。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0例,采用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0例(37耳),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8岁,平均32.5岁;其中有16例患者是继发于感冒,8例患者伴有鼻窦炎、鼻息肉,伴扁桃体肥大2例,4例病因不明;病程0.5~8个月;临床表现:耳有闷塞感、耳鸣、听力下降、部分患者有耳内气过水声;临床检查:鼓膜充血内陷、油样纸变、个别患者的鼓室内有浑浊积液;鼓室导抗测试示:鼓室导抗图为B型17例,C型13例;电测听示:传导性耳聋20例,混合性耳聋10例。对确诊的患者行综合性治疗。
1.2 方法患者治疗前行常规鼻内镜检查,了解其鼻腔、鼻咽情况,尽可能确定病因。首先药物保守治疗,口服或静滴抗生素,适量的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1%麻黄素液滴鼻,均3~5次/天,并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鼻内息肉、扁桃体炎等原发疾病。对药物保守治疗4周后症状无改善者或鼓室积液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鼓膜穿刺、切开抽液,并给予鼓室内注药。过程中患者采取侧坐位,对患耳的耳廓和外耳道进行常规消毒,向患耳内滴1%利多卡因鼓膜麻醉5min,然后用5号针头在鼓膜的前下方进行穿刺,抽出鼓室积液,注入糜蛋白酶4000U和地塞米松1mL,或于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切开约2~3 mm弧形切口,吸净鼓室内分泌物,由切口注入药物,经外耳道气囊加压,再行负压吸引,直至鼓室内分泌物吸净为止。注药后患者保持头向后向健侧倾斜30 min,术后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1]。此法7d后重复进行,对3次以上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则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术,置管后定期复查,若3个月以上无积液,且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可考虑取管,取管后1个月再复查听力。上述治疗应积极处理阻塞因素,比如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伴有腺样体肥大,应予以切除。对所有患者的随访6~10个月。
1.3 疗效评定 疗效判定标准[2](1)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听力恢复到正常范围;局部检查:鼓膜形态、颜色正常,活动好;电测听气导听阀≤20 dB,鼓室导抗图A型。(2)好转:耳鸣、耳痛、闷胀感减轻,听力部分恢复;局部检查:鼓膜形态、颜色接近正常,活动尚好;电测听气导听阀提高20 dB以上,鼓室导抗图A型。(3)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听力改善不明显;局部检查:鼓膜仍凹陷,活动差;电测听气导听阀无改变,鼓室导抗图C型。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均获得6~10个月随访。经过保守治疗治愈14例。16例患者行鼓膜穿刺、切开加鼓室注药方式治疗,其中10治愈,6例3次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予以鼓膜置管治疗,经鼓膜置管治疗后4例获得治愈,1例症状好转,1例无效,总治愈率达93.3%。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病原因较为复杂,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病毒、细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反应等。
目前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较多,大体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抗菌药、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鼻粘膜血管收缩剂等药物的运用,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3]。本研究中14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保守治疗治愈率达46.7%。但有的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机械性阻塞者,应行鼓膜穿刺、切开治疗。鼓膜穿刺治疗简单易行,起效快,大部分患者鼓膜穿刺抽液后耳闷塞感可立即缓解,听力也很快提高。对部分中耳既无负压,咽鼓管亦无阻塞,浆液分泌物过多,过于黏稠的患者,中耳和咽鼓管纤毛传输功能受阻,单纯鼓膜穿刺术不能彻底解决鼓室内负压状态,穿刺效果不理想。鼓室内注药可起到冲洗咽鼓管的作用,随着中耳积液的洗出,积液中存在的病毒、细菌数量也随之降低,中耳粘膜的刺激也会相应的减轻,冲洗的同时可判断咽鼓管是否通畅。注入糜蛋白酶能使分泌物快速扩散,有利于鼓室吸引,注入地塞米松可减少炎性介质的形成及释放,减轻充血症状,促进炎症的恢复,同时修复纤毛运输功能,促进分泌物及时排出。患者经重复治疗1~3次即可取得满意效果。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患耳干燥,以避免感染,对于切开患者可口服抗生素。如患者经反复鼓膜穿刺抽液和鼓室给药治疗3次以上无效,应采取鼓膜置管术。鼓膜置管术可以及时清除中耳腔内的分泌物,使得中耳腔内长期通气、干燥,避免发生中耳粘连,从而提高患者听力,是目前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4]。行鼓膜置管术同样需要对腺样体肥大和后鼻孔息肉等进行相应的手术处理,从而解决阻塞。同时减少鼻咽部致病菌落的聚集,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综合治疗,28例获得治愈,治愈率达93.3%,长期随访,患者听力恢复正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复杂,改善和恢复咽鼓管及中耳功能是治疗的关键,保守治疗可有效消除感染、恢复组织纤毛运动、增加鼓室通气,通过鼓膜穿刺、切开和鼓室注药,消除水肿、促进中耳积液排出和吸收达到标本兼治,鼓膜置管术能及时清除中耳腔内分泌物,并保持中耳腔内长期通气、干燥,避免中耳粘连的发生而提高听力,已成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1]俞飒.不同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3):153.
[2]孔维佳.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1.
[3]岳青霞.鼓膜置管及药物加压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05 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5):804.
[4]周文亮,崔玉,路磊,等.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4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