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例新生儿肠造瘘围手术期护理
2014-08-15许月春赵晓燕
张 群 许月春 赵晓燕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 213003)
新生儿肠造瘘术是治疗先天性肠道畸形、肠梗阻肠坏死和腹腔广泛感染等危重急腹症的一种重要的急救措施。新生儿抵抗力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国内文献报道为37.1 -79.5%[1],死亡率也较高[2]。因此,护理得当可安全渡过循环、呼吸关,并减少造瘘口黏膜出血和造瘘口周围皮肤破损、糜烂感染等并发症,为3-6月后的二期手术创造良好条件。以下是我科对21例新生儿肠造瘘围术期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21例新生儿进行了肠造瘘手术,其中男婴13例,女婴8例,体重1.56 ~3.7kg,平均体重 3.02kg。肠梗阻 4 例,肠梗阻并发肠坏死5例,肠闭锁3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坏死4例,肠扭转伴肠坏死3例,先天性高位无肛1例,脐膨出1例。回肠造瘘12例,空肠造瘘2例,结肠造瘘6例,回结肠造瘘1例;袢式造瘘5例,双腔造瘘13例,单腔造瘘3例。
1.2 结果21例患儿发生各种并发症15例,占71%;死亡2例,占0.09%。其中1例死亡患儿因28周早产、术后一般情况差,于术后第2天放弃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1)补充液体:禁食,加上呕吐、胃肠减压等,液体丢失较多,根据医嘱及时输入液体,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2)评估腹部情况,测量腹围并记录,判断腹胀程度;听诊肠鸣音是否消失;观察腹部体征,腹壁肌张力是否增高,病情加重时及时汇报医生;(3)保持有效胃肠减压:患儿由于肠坏死或肠梗阻,腹胀明显,严重时横膈上升,影响呼吸;(4)保暖:置与远红外抢救台,保持患儿肤温36-36.5℃;(5)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如血型、凝血功能、生化、血气分析和交叉配血等,为手术做好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常规护理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术后遵医嘱补充液体,使用抗生素,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病房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加强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2.2.2 人工气道管理 术后患儿带气管插管入监护室,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跟据患儿体重设置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节各项参数。患儿术前腹胀明显,术后肠功能的恢复还需一段时间,腹胀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2.3 液体的管理 术前的禁食、术中液体的丢失,低蛋白血症、部分患儿腹腔感染严重等原因,患儿术后尿量<0.5ml/kg·h。术后根据患儿尿量,予NS10-20ml/kg·h静脉输入,待患儿尿量达1-3/ml·kg·h渐减慢输液速度。
2.4 体温管理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加上术中肠管暴露等原因,患儿术后往往体温不升,导致硬肿的发生率增高,病情加重。患儿置远红外抢救台,根据中心温度调节合适的箱温,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2.5 胃肠减压的护理 保持胃肠减压通畅是术后护理的重点之一。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通畅,及时排出胃内的积气和积液,减轻腹胀。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做好记录,作为补液的参考依据。
2.6 疼痛管理新生儿比成人有更多的皮肤神经末梢,因而对疼痛有更强的敏感性。根据NIPS评分,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减轻患儿疼痛以及一些不良反应,如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护理、治疗集中进行,在患儿不安时进行抚触,给予安慰奶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患儿哭闹躁动剧烈时适当进行镇静止痛处理,减轻疼痛,促进患儿康复。
2.7 营养的支持新生儿体内能源储备少,加上患儿术前禁食,手术打击,体内呈负氮平衡,能量摄入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对于伤口的愈合等情况都十分不利。因此,术后营养支持十分重要。营养支持从早期完全肠外营养逐步过度至肠内营养。
2.7.1 肠外营养 患儿因肠道炎症、水肿、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等情况,早期采用肠外静脉营养可使患儿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纠正负氮平衡,促进伤口的愈合。根据医嘱配制静脉营养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营养液的污染。营养液通过劲外静脉、股静脉等大静脉输入,24小时匀速滴入,以取得良好疗效。
2.7.2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能维护肠黏膜屏障,更符合生理状态下的消化吸收功能,患儿一般情况好转,生命体征平稳,肠蠕动恢复后尽快给于肠内营养。一般先试喂糖水,没有腹胀、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即可试喂1﹕1奶,再逐步过渡至全奶;量也由少到多,逐渐加量至按需喂养;同时逐渐减少静脉营养的量,到最后停用。
2.8 伤口、造口的护理
2.8.1 伤口的护理 术后,患儿肠造口位于腹部手术伤口、或与伤口分开。由于患儿小,即使造口与手术伤口分开,也非常容易受到粪便的污染,引起伤口感染;新生儿腹壁薄,术后营养供应不到位,低蛋白血症等,易导致伤口裂开。本组患儿发生伤口感染4例,伤口裂开2例。术后为防止伤口裂开采取减张缝合,使伤口凹凸不平,且新生儿早期脐部结痂尚未脱落,使造口袋不能完全平整地粘贴于造口周围皮肤,小肠造瘘时肠液稀薄、量多,渗漏至伤口非常容易引起感染。
2.8.2 造口的护理 自2012年7月我科采用康乐保一件式新生儿造口袋收集粪便,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介绍如下(1)清洁造口周围皮肤,腹部伤口换药;(2)涂上3M无痛保护膜,范围大于造口袋底盘;(3)伤口覆盖敷料后使用3M透明敷贴将伤口完全覆盖;(4)造口周围涂防漏膏,防止或减少粪便渗漏;(5)修剪底盘,使底盘孔径大于造口0.1cm左右,除去胶片外面的粘纸,使造口袋封口放于身体外侧贴于造口位置,轻压底盘,使其紧贴皮肤;(6)造口袋封口处用专用夹子将造口袋关闭;(7)粪便1/3满时,及时倾倒、清洗,方法是患儿患侧卧位,打开造口袋开口处,将粪便倒于纸尿裤以称重的方式计算出量;(8)专用冲洗壶内装入温NS,将冲洗壶前端喷嘴伸入造口袋内,挤捏冲洗壶进行清洗,直到冲洗干净为止。造瘘口肠管黏膜娇嫩,血运丰富,受到敷料的磨擦,频繁的触碰,均会引起出血。护理时,动作轻柔,注意保暖,保证安全。
2.8.3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造口坏死:常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是严重的并发症。术后使用多巴胺0.5-2mg/kg·min持续静脉泵入,改善肠系膜血液循环,密切观察造瘘口肠管的血运情况,如果造瘘口肠管颜色呈鲜红色,说明血运良好。如果造瘘口肠管颜色呈暗红色甚至发黑,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患儿未发生造口坏死。(2)造口水肿:常由于患儿低蛋白、腹部切口小引起。本组有3例患儿在术后早期发生造口轻度水肿,未采取需特殊处理,数日后即好转。水肿严重时,用3%Nacl湿敷可明显改善水肿。(3)造口回缩:袢式造口在造瘘肠管穿过皮肤时放置支架,支架一般在术后7天左右拔出,避免过早拔除;双腔、单腔造口用缝线将肠管缝于皮肤,如肠系膜游离不充分,缝合张力高时,术后出现肠管回缩,如回缩严重时需再次手术重新造口。(4)肠管脱垂:患儿哭闹、频繁咳嗽引起腹压升高,导致肠管脱垂。(5)造口周围皮炎:造口粪便渗漏,尤其小肠造口,可排出大量碱性、富含消化酶的小肠液,污染、腐蚀腹部伤口、造口周围皮肤,导致伤口感染,甚至伤口裂开和周围皮肤糜烂、破损,增加患儿痛苦,延迟关瘘时间。
2.8.4 远端肠管的护理 由于肠内容物从近端造瘘口排出,远端肠管无肠内容物通过导致废用性萎缩,行二期关瘘术时,肠腔大小不一致而引起术中肠管吻合困难,甚至导致吻合口狭窄,尤其小肠高位造瘘的患儿,丢失大量的小肠液,极易引起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使肠功能恢复慢,延长疾病时间。术后及时对远端肠管进行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方法是:术后7-10天起,收集近端小肠造瘘口排出的肠液或林格氏液,从远端造口(或肛门)灌注,一般采用8-10F胃管,插入8~12cm,一天二次,直到患儿进行二期关瘘手术。
2.9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良好的家庭护理是保证二期手术按时进行、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患儿术后即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造瘘护理的的宣传资料,包括造瘘口的护理操作流程、科学的喂养知识、并发症的观察等相关知识。结合家属的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早期,肠造瘘口护理时均由护士进行,但可请家属在患儿身边,并操作边讲解,以后逐渐让家属参与护理,直到患儿出院时完全由家属护理。
3 讨论
新生儿病情早期诊断困难,加上免疫力低,如术前并发肠坏死、肠穿孔、患儿休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将大大提高术后死亡率。术前积极抗休克,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衡、酸中毒,改善循环,保持有效胃肠减压、保暖等治疗护理措施,使患儿尽早进行手术。术后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继续做好保暖,保持各引流管道的通畅,保证营养摄入,加强造口及手术伤口的护理,做好家属在喂养、预防感染、并发症观察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教会家属正确熟练进行造口护理及旷置肠管的护理,使患儿在3~6个月后顺利进行二期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确保患儿生长发育正常。
[1]楼毅,郑黎荣,钱云忠,等.新生儿肠造瘘49例并发症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7):46 -47.
[2]唐维兵,徐小群,耿其明,等.新生儿结肠造瘘术165例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8,7(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