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缩略语命名与使用的认知语义剖析

2014-08-15陶李春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缩略语义学缩略语

陶李春

(1.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2.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缩略语是语言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缩略语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时遵循经济和省力原则,较多见于报刊、口头交流、公共标识语等等。同样,汉语缩略语的生成和使用是人们在语言表达上履行经济性原则的重要体现,汉语缩略语以其精炼简洁的形式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从而有效地增强词汇的表现力,大幅增强交际效果。同时,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趋势及快餐文化的蔓延态势助推缩略语的生成和普及。

《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1]选收汉语缩略语8 000多条。其所收录的词目以现代汉语缩略语为主,同时酌情收录少量古代流传下来的和外来语中的缩略语。为了表达的简洁明快,将较长的词语进行简缩,形成一个短小的词语为缩略语,这是汉语使用和交流的重要趋势。缩略语的健康创造和正确运用,不仅能够丰富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而且可以大幅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大大提升语言的交际功能。简言之,简明性、规律性、时代性、便捷性等是汉语缩略语较为明显的特点[2]。然而,从认知语义视角来看,汉语缩略语的生成机制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形成并非偶然和随意,实则存在一定的理据和缘由。

一、汉语缩略语归类综述

汉语缩略语,也叫“略语”或“简称”,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经过有规律地缩合或省略而形成的具有固定格式的词语;它是对冗长复杂的词语在形式上的简化,原词语的字数多,结构复杂,而缩略语字数少,结构紧凑,简洁明快。缩略语的生成主要有压缩、截略、统括等3种方式。

(一)第1种方式是压缩。所谓压缩是指选取原型词语几个意义部分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或词,重新组合起来,将其余部分省略。这是产生缩略语最主要的方式,例如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会—联大,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高速铁路—高铁,人民警察—民警,治疗效果—疗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央视春晚,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港澳台,整顿修改—整改,住房制度改革—房改,立体公路交叉桥—立交桥,加利福尼亚州—加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奥会等等。

(二)第2种构成缩略词的方式是截略。即直接省略原词语中次要地位的部分,留取原词语中关键的语素或词,又可细分为以下3种情况:

(1)截头式,如哈佛大学—哈佛,耶鲁大学—耶鲁,瓦特—瓦。

(2)截尾式,如北京—京,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

(3)截腹式,如北京郊区—京郊。

(三)第3种方式是统括。所谓统括是把并列结构的短语中原词语部分所共有的一个词或语素抽取出来,然后在它之前加上表示原词语数目的数词或数量短语,将其余部分省略。统括的缩略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取头式,如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三农,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

(2)取尾式,如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

(3)取腹式,如“三言二拍”中的“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四)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缩略语具有一定的形成机制和命名方式。然而这些机制和方式并非任意和想当然,实则有一定规律可循。以下有关缩略语的生成机制和使用规律等问题值得结合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来探究:

(1)为什么南京到杭州的高铁在南京地区一般称作“宁杭高铁”,而在杭州地区常常略作“杭宁高铁”?

(2)外交部长可以缩略成“外长”,财政部长简称为“财长”,那为什么农业部长不可略作“农长”,教育部长不可以略作“教长”呢?

(3)人民警察可以略作“民警”,缘何武装警察却只能略作“武警”,而不是“装警”呢?

(4)汉语中一般说“中小型企业”来简称中型和小型企业,而英语中常见的表达式“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这种差异如何进行认知分析?

(5)汉语缩略语的形成和推广有何认知语义理据?

下文将结合认知语义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来分析和探讨以上5个问题,剖析汉语缩略语的形成机制,探寻其规律。

二、汉语缩略语形成机制的认知剖析

认知语义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概念系统、意义和推理。认知语义学是描写概念结构,而概念结构又是认知过程的产物,认知又是与人类的心理经验、认知模型、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构成了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基础[3]。Langacker认为语法的认知观必须建立在语义之上,注重从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和识解(construal)来分析语义与概念化[4]。然而人类在使用语言和理解语义时有不同的指向(profile)和凸显(prominence),概念的动态性(dynamicity)及虚构现实性(fictivity)等也存在差异。下面结合认知语义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试图回答上文提出的5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南京到杭州的高铁在南京地区一般称作“宁杭高铁”,而在杭州地区常常略作“杭宁高铁”?

通过认知语义学来剖析汉语缩略语的命名机制及其规律将有新的发现,并升华认识。词类是大多数语法理论框架和语法规则的基础,但如果从不同的认知层面来考察词类的本质,则需要关心其心理地位[5]。作为词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缩略语也是如此。人们在使用语言和命名缩略语时一般基于自身的百科知识和身体经验,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来构建事件,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因此,南京到杭州的高铁在南京一般略作“宁杭高铁”,而在杭州,多数会说成“杭宁高铁”。这种现象是通过压缩原词表达形式,并整合而成缩略语,是一种常见缩略方法,如中国–美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中文中一般略为“中美战略关系”,而在英文中(尤其从美方角度来命名时)表述为:“American-Chinese Strategic Partnership”。这种缩略形式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表征了人们思维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习惯。

问题二:外交部长可以缩略成“外长”,财政部长简称为“财长”,而农业部长为何不可略作“农长”,教育部长不可以略作“教长”?

认知语义学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如情感、动作及空间识别等,人们在语言运用和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经验和百科知识来识解(construal),从而建构语义,达到语言理解。一般来说,汉语缩略语的生成倾向性在于,截取各部分词组的首个汉字来构建缩略形式,有时还会适当整合一下,如欧洲美洲一般略作“欧美”,广东广西略作“两广”。这里的“两广”便是语言使用者整合的结果,而如果略作“广广”,读音拗口,不便于使用和交流。汉语中基于此类整合方式的缩略语不在少数,如五香(花椒、八角、桂皮、茴香、丁香花蕾)、七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嘴巴)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等。

而将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分别略作“外长”和“财长”,符合上文提及的缩略生成倾向性,在具体语境中一般人们都能直接理解,不会产生误会。但农业部长和教育部长则不然,缩略成“农长”很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因为能缩略成这个形式的词汇不少,如“农业生长、农作物生长、农民收入增长”等等,因此人们往往不会去将“农业部长”省略成“农长”。“教长”的表达也是同样的道理,“教长”可能指称“教学相长、教务处长、教学秘书长、教育厅长、教育局长”等等,如果单单把教育部长缩略成“教长”也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不便于语言使用和人际交流。这种误解和歧义是人们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使然,因为人们在使用汉语时,总会调动大脑中有关语言和社会的百科知识,这些百科知识会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缩略语的生成、使用和理解,而具体调动那一块的认知域,人们往往基于最佳指向的原则,首选凸显的认知域,即“财长”和“外长”都能便捷地分别与脑中有关财政政策及外交事务等相联系,从而激活这些区域的认知,达到对这两个缩略语的理解。而“农长”和“教长”却很难如此便捷地建立联系,并激活正确的认知域,从而这种缩略语注定失败或无法推广。

问题三:人民警察可以略作“民警”,缘何武装警察却只能略作“武警”,而不是“装警”?

汉语缩略语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取各部分词的首个汉字堆砌而成。其实,从各部分词语中选取汉字形成缩略语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人民警察”一般取人民中的“民”来表示警种,优于用“人”来修饰限定警察的种类,因为“民”能体现出“为人民服务、处理民政事务”这样一个概念,而“人”的概念过于宽泛,限定效果和象征意义不强。从认知语义学看来,“民警”的缩略方式能让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快速进行心理扫描(mental scanning),捕捉该缩略语的核心意义和主要概念,而“人警”的表述很难达到。至于用“武警”而不用“装警”也是同样的道理。缩略语的还原需要给语言使用者足够的象征含义和可靠的心理空间,这样才能做到在表达简洁明快的同时,又不至于引起理解偏差或障碍。“武”能够给人以“有权使用武力、配有武器”的概念意义和联想空间,而“装”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显然有许多备选,但“假装、冒充”的概念首当其冲,而这与“武装警察”的概念完全不一致。因此,武装警察略作“武警”显然比“装警”更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且能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

问题四:汉语中一般说“中小型企业”来简称中型和小型企业,而英语中常见的表达式是“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这种差异如何进行认知分析?

以上3个问题谈的都是在汉语内部的认知语义和缩略语的分析情况。其实,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在对事物的认知及缩略语使用等方面也是有区别的。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汉语的特征和规律。正如吕叔湘所言,“一种语言的特征只有与其他语言对比,才能显露出来。”汉语中一般将“中型和小型企业”缩略成“中小型企业”,而英文中常见的表达式“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这反映了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认知模式和心理扫描上的区别。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往往按照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的扫描顺序,因此中小型企业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能够推广使用,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使用者习惯于从小到大、从微观推及宏观的心理扫描过程,因此,“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属于地道和规范的表达。心理扫描的顺序问题及语言表达习惯相互关联,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前者,汉英语言中地址的表达即可作为例证。汉语中一般表述从较大区域到较小范围,如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地址为:“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而英文中常见的地址表述正好相反,从小范围到大区域,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详细地址是:Byerly Hall,8Garden Street,Cambridge,MA 02138,USA(即从办公楼到街道,到城市和马萨诸塞州,再到美国,遵循由小到大的顺序)。

问题五:汉语缩略语的命名机制和推广使用有何认知语义理据?

汉语缩略语促进了语言交际,提升了交际效率,符合母语为汉语的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从以上汉语缩略语的归类及命名机制的剖析来看,凡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便于人们认知接受的缩略语往往能够推广使用,而不利于人们认知和理解的缩略语往往很难形成,即便日常交际中偶尔出现,也难以推广。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缩略语的命名机制一般遵循概念和意义的最佳指向(profile)和最大凸显(prominence)的原则,同时按照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由大到小的缩略标准,进而呈现了压缩、截略及统括等构成方式。只有遵循了最佳指向和最大凸显的原则,参照了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由大到小的缩略标准,汉语缩略语的理解、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便于语言交际、提升交际效率。

三、结语

汉语缩略语的压缩、截略及统括等方式均遵照汉语使用者的认知规律及思维习惯。从认知语义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着手,能帮助我们剖析汉语缩略语的生成机制,归纳和总结汉语缩略语的使用规律。这种机制和规律不仅帮助汉语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现有的汉语缩略语,而且能够指导人们将不断涌现的新词语进行缩略和推广使用。

此外,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剖析汉语缩略语,能帮助我们厘清汉英两种语言在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区别,有利于开展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及认知对比分析,进而升华我们对汉语缩略语的属性和特征的理解与认识。

[1]袁晖,阮显忠.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陈华清.当代汉语缩略语的特点及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6):97-97.

[3]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高远,李福印.罗纳德·兰艾克——认知语法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张韧.关于词类本质的一个动态认知视角[J].当代语言学,2009(3):233-243.

猜你喜欢

缩略语义学缩略语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常用缩略语汇总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关于缩略语的要求
你知道IL Y等缩略式的含义吗?
哈特的语义学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
填字游戏:缤纷每一天
这些词语你看明白了多少
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