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哈”读音分歧研究
2014-08-15刘燕
刘 燕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哈尔滨”的“哈”不但在“哈尔滨”一词中读音存在分歧,而且构成其他词时,“哈”作为“哈尔滨”的缩略,同样存在分歧。“哈”在哈尔滨方言文献、辞书中标注为[hǎ],例如:
《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哈[hǎ]~尔滨|~达屯[1](P190)。
《哈尔滨方言词典》:哈市[hǎ],哈尔滨的简称[2](P107-109)。
哈尔滨特快[hǎ],一种摩托三轮客车(含诙谐意)。
而普通话播音与之不同,例如电台、电视台将“哈尔滨”一词中“哈”的读音规定为阴平(hā),对此,哈尔滨市民是否买账呢?
在哈尔滨方言中,“哈尔滨”一词有4种读法:hāěrbīn(哈[XA55])、hǎěrbīn(哈[XA35])、hǎrbīn(哈[XA214])、hǎlebīn(哈[XA214])[3](P57)。第1种是普通话的读音;第2种是哈尔滨方言的读音,由于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边“哈”的上声在语流中会变调为阳平;后两项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了,笔者仅在相声小品及影视剧中听到过。目前,“哈尔滨”中的“哈”的读音有两个主要变项:读阴平[XA55]及上声[XA214]。前者为普通话标准读音,后者为哈尔滨方言中的读音。本文通过调查,根据两种变式的分布比例,判别、分析产生不同读音的原因,并提出自己对读音的看法。
一、社会调查分析
本文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少数位于哈尔滨香坊区。接受调查人员全部为在哈尔滨出生并至今仍在哈尔滨生活的本地人,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博士,分布在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受试者朗读问卷,并录音或直接记录,辅助以访谈法、快速匿名调查、隐蔽调查法。本项调查历时1个月,共计调查108人。
问卷调查法是提取调查数据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方法[4](P166),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哈尔滨市民口头自然语言中“哈”的读音。问卷包含了同哈尔滨有关的25个专有名词的简称与全称,第1部分为人们熟知的事物,第2部分为现今人们已经不太熟悉的事物。在词形构成上,从单音节至六音节不等。“哈”字后面包含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同的字。
设计问卷时,笔者为防止受试者有意识朗诵,将“哈”字隐藏在文章中,便于搜集哈尔滨人自然、真实的语言材料,使调查更真实可靠。在调查时,笔者也反复强调:“平时怎么说话就怎么读。”尽管如此,但仍不可避免一些人认为既然是接受调查,就要按标准音去读,从而有意识地读阴平调。当调查结束之后,受试人说出自己平时并不这么读,而是故意读成[XA55],这部分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
笔者还做了辅助的快速匿名调查。在地铁“哈达站”前一站询问:“下一站是哪?”诱导对方说出“哈达”。共搜集样本40份,受试者全部读上声。在公交车途经“哈西万达”“哈站”时询问:“下一站是哪?”共搜集样本20份,受试者有2人读哈[XA55],其余全部读哈[XA214]。
交谈对象主要为笔者的亲朋好友、出租车司机及少数陌生人。在闲聊时故意问一些诱导受试者说出“哈”字的问题。(哈达)在35名被试者中,有6人说出哈[XA55]尔滨(只有1人是出租车司机,其余均为高校学生),有2人说出京哈[XA55],1人说出哈[XA55]西万达,1人说出哈[XA55]飞。其余均读哈[XA214]。在哈[XA55]的音中,大多数为哈[XA55],也有少数接近阳平音,调值大致为34。
在得到笔者想要的读音之后,与其中几位出租车司机进一步交谈,笔者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当告知调查目的时,1名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也分不清是[XA55]ěrbīn还是[XA214]ěrbīn了,平时说哈[XA55]药还是哈[XA214]药自己也说不清了。另1名出租车司机在未得知自己在被调查的情况下认为打车的人说去哈[XA55]西站、哈[XA55]西万达很奇怪,但是还有很多人说。他继续说:“甚至有人说哈[XA55]达果菜批发市场,都错了,应该是哈[XA214]达果菜批发市场。”之后又诱导该司机说出哈[XA214]药,哈[XA55]飞,当询问他自己为什么也说“哈[XA55]飞”时,他表示“因为朋友买车就买的这个,哈[XA55]飞哈[XA55]飞的,说习惯了。”
访谈中还发现,越是人们熟悉的事物,“哈”字上声现象越明显,而不熟悉的事物,则倾向于阳平,重复时读音更倾向上声。但是问卷显示的情况并不能证明这一点。此外,高校中的学生可能受普通话影响,笔者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内进行调查时,本校学生说自己校名时均为阴平。但是个别理工学生说“哈理工”时为哈[XA55],而说“哈工大”时为哈[XA214],工大学生说“哈工大”时为哈[XA55],说“哈理工”时为[XA214]。有1名曾在工大校园生活过的29岁市民告诉笔者:“我们都说[XA214]工大,只有工大自己人才说哈[XA55]工大。”
在各个公共场所,听人们交谈,发现“哈”音及时记录,这部分隐蔽观察语料较少,但读哈[XA214]居多。笔者同时观看黑龙江电视台各个访谈节目,着重观看采访哈尔滨市民的片段,听到“哈尔滨”44个,2个为哈[XA55],其余均读哈[XA214],个别接近阳平音,调值大致为34。其中,哈尔滨交通广播电台,所有主持人在说“哈尔滨”时,调值均为阳平。而黑龙江广播台各个节目中主持人的调值均为阴平。同时,也发现哈尔滨广播台的主持人出现很多其他读方言音现象,例如“纰漏”的“纰”读成[pi214]。
二、读音对比和分歧分析
笔者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如下。
从整体看,25个词中,读哈[XA214]值由高到低的排列为:哈三中、哈啤、哈站、哈达、哈市、哈西万达、哈理工同哈尔滨理工大学、哈西站、哈尔滨第三中学同哈齐走廊和哈慈、哈尔滨、哈西广场同哈肉联、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同哈齐牡佳大、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药六厂、哈大高速、哈药六、哈飞、哈铁路局、京哈公路。
哈三中、哈啤、哈站以绝对优势居于前三,笔者认为这些不仅是哈尔滨人经常说起的事物,还是哈尔滨人引以为傲的事物,一个是全国排得上名的高中,另一个是中国最早的啤酒,还有一个是哈尔滨的地标,而且都是哈尔滨所特有的。口耳相传,周围人又都这么说,所以上声现象会比较明显。尤其是“哈啤”,在任何广告宣传、媒体节目以及书面用语中见到的都是“哈尔滨啤酒”,而很少见到“哈啤”两个字,几乎完全靠口语的传播,加之“哈[XA55]皮”又是日语中詈骂语的谐音,上声音自然居主导地位。而排名后几位的词语几乎都是被媒体大肆宣传的内容,像“哈药六”“哈飞”又是与国际接轨的大型企业,人们在谈论的同时难免会更倾向于文绉绉的“国际化读音”,也就是标准音。
设计问卷时考虑到语流音变的影响,词表包含中“哈”后面的字包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有“京哈公路”这样“哈”字位于后面的情况。发现“哈”读[XA55]位于上声前的时候读阳平[XA35]。而这恰是语流音变“上声在上声之前变成了阳平”,因而把这样的阳平的“哈”计算为上声[XA214]。
调查发现,女性读[XA214]要比男性低10%左右,读[XA55]则高10%左右。因为女性往往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份形象,如果社会的语言发生了变化,女性则更具敏锐感,她们所采用的语言形式更易向标准语靠拢,从而追求一种地位和“潜在的声望”,因为通常情况下,语言的标准体是社会声望最高的变体[5](P126)。
年龄对比发现,51岁以上人群读哈[XA55]骤减(不足2%),31~50岁人群读哈[XA55]比例是最高的,其余年龄段差异不大,且不呈规律性分布。笔者推测,之所以31~50岁这一人群读哈[XA55]比例高,是因为这一人群的调查对象只有7个人,而且有4位是大学教师所致。
文化程度的对比中,笔者发现哈[XA55]的读音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本科阶段的比例是最高的。还要补充一点,本科学生对高校名称的朗读基本都是读哈[XA55]。除本科阶段,哈[XA55]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初中、硕士以上、小学、高中、大专。
职业分为教师、脑力、体力、学生4类。哈[XA55]比例从高到低为学生、脑力、教师、体力。
此外,选取21~30岁这一年龄段的不同职业进行了对比,这样职业因素就不受年龄的影响,结论更加科学。
读哈[XA55]比例从高到低为脑力、学生、教师、体力,其中脑力比例高达70%,学生比例也高达56%,均超过了读哈[XA214]的比例。教师为30%,略高于整个教师群体,高2%左右。体力仍旧保持在10%,较整个体力群体高不到5%。笔者用同样方法对其他年龄段进行二次统计,该年龄段整体均没有明显变化,所以没有列入。
由此可见,21~30岁这一年龄段读哈[XA55]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不仅本科学生分布于此,而且属于年轻人集中的群体,他们全部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又工作了一段时间,接触更多的大众传媒,周围标准音更多一些,同时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脑力劳动者因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平日比较注重自身形象,说话语音也会逐渐接近标准音。至于教师为何居于第三,仅高于体力劳动者,笔者的解释是,脑力、学生高于教师,是他们受普通话影响大。但是体力劳动者学历普遍较低,受普通话影响小,接近自然语言,不读哈[XA55]也就不奇怪了。
三、“哈”读音分歧处理
笔者认为,产生“哈”字变项的原因主要是方言与普通话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这种竞争体现在普通话的人为读音,由于社会的交往、融合、教育,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自然语言。但是自然语言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至少目前仍占优势。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相关的地名普及性越高,使用面越大,受普通话的影响就越大。相反,则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少。从使用人群看,操普通话的人群,特别是学生、移民、知识阶层,往往会改变自然语言的读音。而当地土生土长的人,则较少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至于说到普通话里面的读音和自然语言的读音哪个规范正确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就“哈”字的读音来看,如果大家都读阴平,那阴平就是规范的,如果大家都读上声,那上声就是规范的。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目前应该是上声占优势。
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不能认为这些地名是方音,属于方言,而不是普通话的读音,是不规范的。其实,地名既是方言的,也是普通话的。在这里,不是普通话与自然语言的分歧,而是与方言的分歧。
附:调查问卷
性别 年龄 职业 学历
一、哈尔滨市简称哈市,哈尔滨最好喝的啤酒是哈啤,最著名的地方是哈站,最好的大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最好的高中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简称哈三中。高等学府还有哈尔滨理工大学,简称哈理工。公路有京哈公路、哈达高速等。
此外,还有几个比较有名的事物:哈肉联、哈慈、哈达、哈药六厂,简称哈药六,哈铁路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飞等。
如今又新开了哈西站、哈西广场、哈西万达等。
二、你知道哈齐牡佳大和哈齐走廊是什么吗?
[1]哈尔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宗教 方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哈尔滨课题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哈尔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4]张廷国,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