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笔人文科学
2014-08-15张发清
张发清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人文科学具有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的功能,充分显示了人文科学自身的特质。这一特质,如用中国哲人的话说,就是“为己之学”,而非“逐物之学”;用西方哲人的话说,就是“认识你自己”。
人文科学涵义丰富。西方哲学家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我国李北陵先生把人文概括为:它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揭示这些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就是人文科学了。
人文科学的学科体系庞大。根据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类目分类,它包括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不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派生的应用学科(法学、教育学与管理学)和形式科学(数学和逻辑)。
人文科学中的哲学经典浩如烟海。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认为理想国家必须有等级分工,包括管理国家的哲学家(智慧的人)、保卫国家的军人(勇敢的人)和劳动者三级,由于私有制和家庭是社会纷争的原因,因此前两个等级应当实行共产制;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提出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其任务是建立批判一切科学知识的第一原理,主要是提出实体(或本体)说,即短暂可感的实体、永恒可感的实体、不动的实体,进而探索实体变化的目的因。亚里斯多德还将贫穷、情欲和放肆列为下中上三层人士犯罪的原因;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取得最大的快乐和遭受最小的痛苦,人们只有通过哲学,才能克服对于死亡和诸神的恐惧;英国培根《大著作》,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并不存在个别事物之外的一般,经验是认识的来源,也是验证知识的可靠依据,还认为迷信权威、因袭习惯、屈从偏见和炫耀外表的智慧来掩饰自己的愚蠢是认识真理的四大障碍。培根另外一部名著《学术的进展》,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具有三种能力:记忆、想象、理性,因此一切学术也应该分成相应的三类:历史、诗歌、哲学,成为近代科学分类的先导;布鲁诺《论原因、本原和一》,主张宇宙无限与多种世界的理论,并超越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法国笛卡尔系近代哲学之父,其《方法论》,认为心灵是获得真理的唯一手段,所以提出“我思,故我在”;英国霍布斯《利维坦》,利维坦是圣经中威力无比的怪兽,象征国家权力,他认为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是人的本性,为了自我保存,人的理性便提出人人应当遵守的共同生活的规则或公约,即“自然法”;英国洛克《人类理智论》,认为依据理智的直观,只能得到范围有限的普遍必然性认识;德国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是对洛克《人类理智论》的反驳;法国伏尔泰《哲学通信》,认为宗教迷信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其思想左右着当时整个欧洲文化发展的方向;英国休谟《道德原理研究》,提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它成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和个人幸福的基础;法国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认为经过了富人欺压穷人、权力机构区别强者和弱者及暴君政治三个阶段;法国狄德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提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其愈得愈觉不足的“狄德罗效应”为人熟知;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将知识划分为三类:分析命题、综合命题和先验命题;德国黑格尔《哲学全书》,将哲学分为逻辑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德国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认为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的无目的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和灾难密不可分;德国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提出人是自然的产儿,是感性的实体,是理性的尺度;丹麦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提出对生活的美学的伦理的观点都要采取二者选一的态度;法国梅里叶《遗书》,表达了以暴力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要求和最终消灭财产私有制度的思想;奥地利布伦坦诺《从经验角度看心理学》,断言精神过程就是动作;德国尼采《扎拉图士特拉如是说》极富文采和个性,提出“上帝死了”,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美国詹姆斯《实用主义》,提出真理是真实的所以它有用,或者说它有用所以是真实的;英国罗素《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认为从事哲学研究最根本的是把人类认识上的虚荣、矫饰减少到最低限度并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德国石里克《普通认识论》,认为知识通过概念和命题表示现象的形式和结构,并具有符号和关系的性质;美国杜威《哲学的改造》,提出哲学应该变成道德和政治的诊断和预测的方法;美国布里奇曼《现代物理学的逻辑性》,认为科学概念不过是相应的一套操作的同义语,预言言语操作最终可能与仪器操作发生联系;德国雅斯贝尔斯《哲学》,提出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和生存而呼吁;美国胡克《历史中的英雄》,指出历史中的英雄是创造性的人物,他们能够重新决定历史的进程,但在民主社会里这类英雄的作用正在减弱;法国萨特《存在与虚无》,强调自由和个人存在的重要性;德国卡西尔《人论》,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人主要通过他的符号活动而表现其特点;美国莫里斯《符号、语言和行为》,把符号学分为研究符号与符号间形式关系的 “语法学”、研究符号与其所指对象关系的“语义学”以及研究符号与使用符号者或解释者关系的 “语用学”;英国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英国奥斯汀《如何以言行事》,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把说出语句时完成的行为分成三类:用语句传达思想的言语行为,以言行事的行为,以言取效的行为;美国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科学是科学家集团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断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另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孔孟儒家学说、老庄道家学说中的人文思想等等。
人文科学中伦理学经典包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亥伦理学》,认为至善就是幸福,德性要合乎理性活动;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用几何学的方法写成,将认识分为意识与想象、理性、直观三个阶段,提出只有利他才能利己的观点;英国摩尔《伦理学原理》认为其主要任务是探讨善和恶,而此是简单的不可分析的,是有非自然性质的;法国爱尔维修《精神论》,认为趋乐避苦的“自爱”感情是人所共有的,它推动着社会生活的前进;英国密尔 《功利主义》,认为人有追求幸福的利己感情又有社会感情,要使个人与人类成为一体,必须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国孔子的《论语》其实也是伦理学著作,宋明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的伦理学派。
人文科学中宗教学经典包括:《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基督教指《旧约全书》、《新约全书》部分;奥古斯汀《忏悔录》,宣称真正的时间是记忆、感觉和期望;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认为在自然领域理性和哲学占支配地位,在超自然领域信仰和神学占优势;苏格兰司各脱提出哲学对神学的贡献在于它能证明的确有一个无限存在;德国缪勒《宗教学导论》,首次使用“宗教学”概念,将宗教学研究对象扩大到世界四大宗教;美国潘恩 《理性时代》,揭穿宗教欺骗人类的三种手段:神秘、奇迹和预言;德国舍勒尔《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人的宗教意识所追求的目标是神圣的、自足的或全能的;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身并无经典,他们尊奉老子为祖师——“太上老君”,《道德经》这部书也就成为道士们诵读的经文了;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多有阐释,尤其禅宗一派倡导“顿悟”使之本土化;梁启超、胡适开启了中国用现代方法研究佛教的先河,当代任继愈教授等也是研究宗教学的著名学者。
人文科学中美学经典包括: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提出爱是涵盖一切的绝对美,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自然,而自然只是理念的“影子”,艺术则是“影子的影子”,文艺创造要靠灵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它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他提出丑恶的东西经过艺术模仿也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他还认为悲剧是通过“怜悯”和“恐惧”的“净化”以引起观众的愉悦;古罗马贺拉斯《诗艺》,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古希腊朗吉努斯《论崇高》,明确指出古希腊文化的最重要精神是崇高,文学作品的伟大性是作家内在的伟大品质而不是作家的艺术造诣;法国布瓦洛《诗的艺术》,提出悲剧的“三一律”;德国鲍姆加通《美学》,他是“美学之父”,创造了“美学”一词,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所以艺术创造不仅要模仿自然,而且要增加个人的感觉要素;德国莱辛《拉奥孔》,认为绘画适宜于描绘物体美,诗的精髓在于表现过渡和运动的动态美;德国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认为艺术即美育才能把感情世界和理性世界协调起来,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德国黑格尔《美学》,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的正当名称即是“艺术哲学”;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精神三大因素;俄国托尔斯泰《艺术论》,提出艺术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合乎人道,艺术语言能够感染所有人,真假艺术的标志是艺术的感染性;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美和艺术具有日神的静美精神和酒神的动美精神,悲剧的“崇高来自于对恐怖的克服”,他还认为科学与道德阻碍生活,艺术则发扬生活、肯定生活;西班牙桑塔亚那《美感》,提出美即“快乐的具体化”,判断美“实质上是建立一种理想”;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他是美学“表现论”的创始人,提出直觉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美是成功的表现,他还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德国里普斯《美学》,提出移情说,一般移情即是使线条转化运动和延伸,自然移情即是使自然对象拟人化,氛围移情即是使色彩富于性格,生物表现移情即是把人们的外貌作为他们内心生命的表征;英国贝尔《艺术》,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即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因素的组合和关系,或称艺术的结构;波兰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性结构是由四个层次构成的,即语音层、意群层、被表现的客体层和意向性客体所体现的世界;英国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强调艺术家是观众心灵的代言人和预言家;美国朗格《情感与形式》,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是相对于推理符号的表象符号;德国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提出凡是成熟的艺术家都能运用 “简化律”(视知觉把外在物改造成最简单形状的规律)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人类情感;德国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提出艺术没有穷尽的解释,各种不同主体“视界”应该相互“融合”;匈牙利卢卡契《美学I:审美的特性》,提出审美活动只有在与劳动的发展、与人征服自然环境以及通过劳动对人自身的改造这三者相互关系中才能理解;美国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概括了当代美学的10种日益增长的趋势。中国现当代的王朝闻、朱光潜、蒋孔阳等也是美学研究大家。
人文科学中文艺学经典包括:意大利达·芬奇的《绘画论》,提出“绘画是大自然合法的女儿”,只要画家的内心像镜子一样,绘画就会变成第二自然,并且美于自然;英国锡德尼《诗辨》,赞同古希腊罗马人称诗人是“创造者”和“预言家”的看法,提出诗歌的功能在于寓教于乐;法国高乃依《论悲剧》,提出悲剧应以怜悯和恐惧为手段,来净化情欲,真正实现悲剧的道德目的,戏剧要灵活运用三整一律;德国《歌德谈话录》,提出人通过艺术美使生活更趋完善,艺术美高于人的美,更高于自然美;法国斯太尔夫人《论文学》,从社会环境来考察文学,认为南北气候差异,导致人的气质不同和文学的风格不同;法国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的真谛》,认为艺术家的使命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离开现实,从而进入没有人性弱点的神秘和梦幻一般的高洁境地;俄国别林斯基《文学的幻想》,断言“一切艺术的内容都是现实”;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英国佩特《文艺复兴史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尽一切努力拼命去经历、追求印象,艺术的价值就体现在给人刹那的美感享受的强烈感觉;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性格塑造》,要求戏剧演员再现生活,“爱你心目中的艺术而不是爱艺术中的你”;意大利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主张对传统文化的背叛,要用压缩、重叠和连续的多层组合表现运动的物体,以使视觉的各个方面可以互相贯通融合,他提倡打破传统语言规范,舍弃标点,用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数字符号、化学公式和乐谱等来写诗;美国庞德《回顾》,主张以客观准确的意象来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主张诗要具体,避免抽象,形式上允许连行;英国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认为“艺术家的进步就是不断牺牲自我,不断消灭个性的过程”;英国理恰兹《文学批评原理》,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各种“冲动”条理化并使之满足;英国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提出因为作家的气质差异,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还提出“平面人物”和“浑圆人物”的著名观点;美国白壁德 《批评家和美国生活》,认为文艺批评的本意是辨别和判断,要肯定内心生活的真理,肯定克制原则,应该注重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想象力;英国燕卜荪 《论含混的七种类型》,认为对诗歌真正有意义的是气氛;法国布列东《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提出超现实主义的目的是要消除梦幻与现实、理性与疯狂、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界线;法国瓦莱里《诗与抽象思维》,指出诗的语言不是以实利为目的的语言,而是要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结合;美国兰塞姆《新批评》,主张研究诗的本体,并作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美国韦勒克《文学理论》,从语义学角度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研究与非文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剖析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文学的类型和文学评价等;德国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要求戏剧表现生活,主张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法国萨特《什么是文学》,认为作家创作与读者阅读,都是一种自由选择,阅读是作家引导下的再创造;加拿大弗莱《批评的解剖》,提出文学作品只有戏剧、传奇、悲剧和讽刺四个类别,神话原则是这四个类别循环中不同阶段上的体现;英国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提出如果要将所见到的构成图画,就必须通过艺术的传统与技能的媒介。其实,中国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现当代钱钟书的《管锥篇》等,也有很多文艺学的真知灼见。
人文科学中语言学经典包括:古希腊特拉克斯《读写技巧》,此书作为标准著作达1300年,认为“语法是关于诗人和散文作者惯用法的实际知识”,书中提出的词类体系和形态分析为以后的句法研究打下了基础;古罗马瓦罗《论拉丁语》,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古罗马普里西安《语法原则》,此书作为语法理论的基础论著达800年;意大利但丁《论俗语》,强调作家在形成民族语言中的作用;德国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之差异》,强调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一个民族的言语是该民族的精神,而该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把个人所说的话叫“言语”,把有系统、有结构而存在于一定时间和社会之中的叫“语言”,这种区分法证明是开展有效的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动力;美国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主张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分析,排斥意义,追求全面而精密地描写语言因素的分布情形;美国乔姆斯基《句法结构》,把生成能力看成是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并运用符号化和演绎逻辑的方法,制定一些句法规则,确定转换步骤,从而生成某一种语言的所有造句,其学说对哲学、计算机语言、心理学、教育学等影响甚巨;古代汉语方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宋本广韵》等流传最广;中国的王力、张志公、胡裕树等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述观点之间既有传承、互补关系,又有对立、矛盾关系。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思想精髓和思维方法,尤其是蕴涵其中的人文素养,而不是满足于记住他们只言片语的结论。只有用独立、平等的人文思想去领悟,才能把握精髓。人文教育是把人当作全面的、真实的、平等的和发展的人,并以此为最终目的的现代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