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地名英译问题

2014-08-15王文丽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译法原诗意译

王文丽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地名通常即表示地点,但在诗歌这种主情的艺术形式中,地名常因寄寓诗人的主观情感而包含了比地理名称更多的心灵化内容,构成诗歌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概念——意象,成为诗歌英译的一大难点。另外,诗歌中的很多地名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使诗歌的地名英译不再简单。如《题临安邸》最后一联“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其中的“杭州”和“汴州”不仅仅表示两个城市,在译成英文时需向外国读者展示其包含的历史内容。

诗歌地名常包含情感内容及历史文化内涵,使得其“译事”非“易事”。对于同一地名,不同的译者常采取不同的译法。如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地名“玉门关”,有的译者译为“Gate of Jade”,有些译者则译为“Yumen Pass”。到底哪种译法更优,又以什么作为翻译标准?又如《枫桥夜泊》中“寒山寺”的译法,在学界历来备受争议。《中国翻译》1991年第三期发表的《旅游翻译初探》一文认为,“寒山寺”不能译成Cold Hill Temple,理由是“该寺是根据古代诗僧寒山而命名的”。该刊1993年第5期又有一篇短文《苏州“寒山寺”的误译》指出,“寒山”是人名,不是山名,因此意译为Bleak Mountain Temple或Temple of cold Hill是不妥的。”正确的译法应音译成Han Shan Temple或Hanshan Temple。后来又有学者指出“寒山”不仅仅是人的代号,还是一个意象丰富、内涵深刻的名字,与诗中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因此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表达题旨[1]。音译和意译的选择,也成为古典诗歌中地名英译的难点与艺术。

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化”理论是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方法,也为诗歌地名英译提供了思路。本文将意象的概念引入诗歌地名英译中,拟在“三化”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古典诗歌中地名英译的具体方法。

二、诗歌地名与意象

汉语中,诗歌意象通常被认为是“诗人的感官接触事物,经过加工、创造,从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的形像”[2],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3]。在西方,英国诗人艾略特曾指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4]。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认为意象是“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情感的复合体”[5]。

综合中外学界对于意象的定义,可知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寄托,是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一般认为,有具体形态的物象,如杨柳、浮云、落日、燕子等常被用作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而纯粹的地名是很难构成诗歌意象的,因为它们缺乏唤起读者感觉经验的形象性。但在诗歌这种极具艺术美感的文学体裁中,高超的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情思寄寓在地名中,把地名化在叙事、写景、抒情之中,引导读者挖掘地名文化的意蕴,唤起丰富的联想和充满诗意的回味,强化诗歌的审美效果。此时地名即构成了诗歌意象。

可见,地名在诗歌中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地名概念存在,也可以构成诗人传情达意的诗歌意象。这也为诗歌地名英译的不同方法提供了借鉴。

三、“三化”理论

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翻译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和“三化论”。他指出,意美是“三美”中最重要的,传达意美需要传情达意,不但“达意”,还要“传情”[6]。意象作为诗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表达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传达“意美”的重要方面。因此,译诗要实现“意美”,就要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原诗的意象。

传达原文的“三美”,可以用“三化”的方法:等化、浅化、深化[7]。等化基本采用直译的方法,将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英文同样通顺、地道,具有同样的美感,可以唤起异域读者同样的情感。浅化指把原文形象、具体的语言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深化即再现原诗的深层内容,当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时,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

“三化”法自提出以来,已成为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及有效理论,也成为诗歌英译中传达意象的重要方法,从而为诗歌地名英译提供了思路。

四、诗歌地名英译

本文将“三化”理论应用到古典诗歌的地名英译这一翻译问题中,并引入意象的概念,尝试在“三化”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古典诗歌中地名英译的具体方法。

(一)非意象地名

诗歌中的部分地名仅表示一种地理范畴,而不涉及到诗人的主观感受,也缺乏形象性,如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毕竟西湖六月中”中的“庐山”和“西湖”都仅指代地点,不具备强化诗歌审美效果或寄托诗人情感的作用,因此不构成诗歌意象。这些地名因与诗歌主旨不存在直接关系,因此通常采用等化或浅化的译法,在译文中再现或者削弱这些地名形式即可。

1.直译其音或其意

对于常见的众所周知的地名,在诗中确指该地而没有抽象化含义的,一般按照地名约定俗成的译法直译即可,包括音译和直译其意,属于等化译法。如“长相思,在长安”的译文中,许渊冲、Fletcher、Lowell以及Bynner都是用Changan或Chang An来音译地名长安的[8]48,因为此处“长安”即表示一个地点,按惯常音译即可。又如“毕竟西湖六月中”的“西湖”因不构成诗歌意象,只需按照其约定俗成的译法直译成the West Lake即可。

2.省译

省略不译是浅化的一种形式。对于在全诗中无关紧要甚至会影响整体内容及风格的地名,可以在译文中加以省略,而着眼于原诗的重心。这样既可以突显全诗重点,使读者更关注原诗的中心内容,也能使得译文更精练。如许渊冲将“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译为:

(1)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screen,

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mile way[9].

许渊冲认为,此句中的“扬州”当时指的是今天的上海。若按一般方法音译成Yangzhou,则不准确;若按实指译成Shanghai,则显突兀,因为“上海”会引导读者产生现代大都市的联想,破坏了原诗的意境。此处省译可以突出原诗中心内容,避免歧义,不失为一个好的处理方式。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成:

(2)I wonder there is some one bring my letter to my home who may,

Perhaps the returning wild goose thinks that to complete this task is gay[10].

此句表达诗人羁旅飘泊的思乡愁绪,其中 “洛阳”指代的正是诗人的故乡,与前文“乡书”呼应。译文将“乡书”译成“letter to my home”,已译出故乡之意,因此“洛阳”省译即可。洛阳是当时的政治及商业大都市,在本诗中则指代故乡,以表达诗人的思乡愁绪。若音译作“Luoyang”会显突兀,让读者联想到大都市而不解其意,偏离原诗表达乡愁的意境。

3.做一般化处理

有的地名在诗句中并非实指或特指,因此在译文中可将具体的地名做一般化处理,属于浅化译法。如“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一句,Bynner译作:

(3)And no more barbarians,nor their horses,nor cattle,

Dare ford the river boundary[11].

“临洮”是中国甘肃中部的一个县,因临洮河,在古代是军事上的一道屏障。诗句中的“临洮”应用的就是其水路军事屏障的地理特征,而非实指,因此译文浅化做一般化处理为“river boundary”。

又如,许渊冲将“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地名“阴山”做一般处理化处理译为“frontier”[12]。因为“阴山”在诗句中也非特指,而是突出其作为“边界”的含义。

4.音译加意译

即部分直译其音,部分意译其意。这一般适用于由专有名词加普通名词构成的地名,在诗歌中不构成意象。专有名词部分音译,普通名词部分意译。这是一种等化的处理方法,在地名英译中非常常见。如“敬亭山”译作“Jingting Mountain”,“萧关”译作“Xiao Pass”等,其中的“敬亭”和“萧”在诗中都不构成意象。试看王之涣《凉州词》尾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中“玉门关”的两种译文:

(4)译文 1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 grow?

Beyond the Gate of Jade spring wind will never blow!

——许渊冲译

译文2

Why need my Mongol flute bewail the elm and the willow missed?

Beyond the Yumen Pass the breath of spring has never crossed.

——翁显良先生和Fletcher译[13]

译文 1 将“玉门关”意译为“Gate of Jade”,而译文2则采取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译为 “Yumen Pass”,到底哪个更好的传达了原文的主题呢?全诗传递的是一种萧条、哀怨的基调,而将地名“玉门关”意译为“Gate of Jade”极易误导读者、尤其是异域读者联想到用精致美玉雕刻成的大门这种象征纯洁与美好的物象,这与全文萧条哀怨的氛围相悖。因此,“玉门”在此句中不是作为意象出现的,不宜深化意译。将“玉门”音译则弱化了“玉门”这一具体物象,展示给读者一个普通的关塞,与原诗意境契合,显然优于意译。

类似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阳关”的译法。“阳关”自古与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路, 遥远荒凉,在送别之时想到朋友要去遥远凄凉的地方,诗人内心必定也是凄凉的,若意译为“Sunny Pass”则会破坏送别时不舍及凄凉的意境。Bynner采取音译加意译方法将 “阳关”译为Yang Gate,另许渊冲意译为Southern Pass(南关,因阳边即为南边,阳关指玉门关南边之关),弱化“阳”的概念,不失为好的译法。此处“阳”也没有构成诗歌意象。

(二)意象地名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诗人常借地名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思,寓情感于地名中,从而使地名成为托物言情的诗歌意象。因为意象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与诗歌主旨密切相关,因此在诗歌地名意象的英译中,多采用等化和深化的方法,再现乃至深化原诗的地名意象,以达到烘托和突出主题的目的。具体有意译和音译加注等方法。

1.形式对等意译

即按地名的字面形式意译,一般适用于本身构成诗歌意象而无其它抽象或引申含义的地名,属于等化译法。如许渊冲和Obata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桃花潭”这个地名分别意译为Peach Blossom Lake和Peach Flower Lake,能使读者产生关于桃花的美好遐想,烘托了全诗赞颂朋友间美好情谊的主旨。

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向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许渊冲教授将前两句译为:

(5)Breaking through Heaven’s Gate,the great River goes by,

Green water eastward flows and then turns to the north[14]48-52.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以及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掀起汹涌波涛的奇观。全诗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的激情,赞美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因此将“天门山”意译为“Heaven’s Gate”突出了山的雄奇气势,表达了一种豪迈的气概。而若简单音译为“Tianmen Mountain”则平淡无奇,达不到烘托全诗雄伟气势的效果。

上文谈到由专有名词加普通名词构成的地名,如“玉门关”,采取了“音译加意译”的译法,这里“玉门”在全诗中不构成意象。然而在这类地名中,有些专有名词对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强化诗歌审美效果有积极作用,能构成诗歌意象,这时则宜采取意译法,再现乃至深化原诗意象。试看以下例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译文 1

Beside the Zhuque Bridge wild flowers thickly grow,

Along the Wuyi lane the sun is setting low.

——《诗词英译选》蔡廷干译

译文2

Wild grasses and flowers sprawl beside Red Sparrow Bridge.

The setting sun is just declining off the Black-Robe lane.

——《中国古诗英译》林健民译[15]76-81

两种译文分别采用了“音译加意译”和“形式对等意译”的方法翻译地名“朱雀桥”和“乌衣巷”。原诗《乌衣巷》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生动图画,“野草”“花”“夕阳”“燕”都是生动具体的意象,“朱雀桥”“乌衣巷”则是颇具美感的两个地名,“朱”和“乌”暗含两种颜色,与全文颇具色彩性的意象画面相呼应,“雀”则与下文的“燕”同为鸟儿而呼应。据此判断,这里“朱雀桥”和“乌衣巷”构成了诗歌意象。翻译时应尽可能地再现乃至深化这组意象。译文1将这两个地名直接音译,使原诗所展示的生动形象却丧失殆尽,变成了干巴巴毫无色彩和内涵的两个地名,大大减弱了诗的表现力。而译文2意译成 “Red Sparrow Bridge”和“Black-Robe lane”则生动地传达了这两个色彩和内涵丰富的地名意象,再现了原诗的意蕴。

2.转换表达方式意译

即不按照原地名字面形式意译,而是转换表达方式来意译,一般适用于在诗中有其它抽象或引申含义的地名,属于深化译法。如《题临安邸》最后一联“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若按照常规译法将“杭州”和“汴州”这两个地名直接音译,则传达不出这两个地名在诗中指代的含义。原诗讲的是南宋被金占领,被迫将都城从原来的汴州迁到了杭州,偏安江南苟且偷安,杭州和汴州分别指代南宋的新旧都城,象征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现状和丧失的旧时领土与欢乐,寄托了诗人对南宋朝廷不思收复领土的讽刺和愤慨。许渊冲将此句译为 “seek in the new capital for their lost pleasure”可谓传神之笔,一语道破了两个地名的指代含义,巧妙地突显了讽刺南宋朝廷不思收复领土、苟且偷安的主旨。

又如许渊冲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译为:

(7)I gaze afar on land long lost in the northwest;

Alas!I see but hill on hill and crest on crest[16]458.

此处长安没有直接音译,而是意译作“land long lost”,不仅仅视其为一个地名,而是强调其作为丢失领土的特征,在深层次上指出了长安的含义,映衬了原诗哀悼历史的主旨,也与后文的northwest、crest押韵,意译得可谓巧妙。

3.音译加注

即采取音译加注脚的方法,多适用于内涵丰富又需保留原名的地名,属于深化译法。

汉诗的地名常有特定含义,局外人不易明白。因此,对那些含有浓郁文化色彩和民族风味的地名应该保留下来,先加以音译,然后提供注脚以解释说明这些地名所涵盖的文化意义。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传达原诗之意美,又可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层底蕴。

翁显良先生将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地名“扬州”音译作“Yang Zhou”,同时加注脚“a profligates paradise”,既保留“扬州”,充分肯定了其作为一个地名在原诗中的重要意义,又通过注脚唤起了读者心中对于扬州天堂般艳丽的联想,充分传达了原诗“烟花扬州”的含义和意象。

又如引言中提及的“寒山寺”英译问题,学界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的译文:

(8)译文 1

The setting moon,a cawing crow,the frost-filled sky

River maples,fisherman’s flares and troubled sleep

From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 outside Suzhou

The tolling of the midnight bell reaches the wander’s boat.

——张廷琛与魏博思

译文2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lit fishing boats be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许渊冲译

译文3

Outside the Suzhou wall,from Hanshan Temple’s bell

I hear its sound aboard and feel its midnight spell.

——《诗词英译选》蔡廷干译

译文4

And I hear,from beyond Su-chou,from the tem-ple on cold mountain,

Ringing for me,here in my boat,the midnight bell.

——《唐诗三百首》联益书店出版[1]76-81

前两种译文均意译了地名“寒山寺”,忽略了“寒山”作为人名的历史内涵,译文3将“寒山”直接音译,未能传达出原诗特定的意境,译文4则将“寒山寺”这一专有名词误译为“一座寒冷的山上的寺庙”。

笔者认为,此处“寒山”一方面作为人名,另一方面也是作为诗歌意象出现的,因为它与全诗凄清的意境相吻合,寄托了诗人的满腔愁绪。此处可尝试使用音译加注的处理方法,音译为“Hanshan Temple”,同时加注脚“Hanshan,literally cold mountain in Chinese,also the name of a monk who once lived in the mountain”。这样,既保留了“寒山”作为人名在地名中的历史内涵,又传达了其丰富的意象性,很好地表达了原诗的主旨。

五、结语

地名在诗歌中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名词而存在,也可因为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而构成诗歌意象。“三化”理论作为传达诗歌“三美”尤其是意美的重要方法,为古典诗歌中的地名英译提供了思路。构成诗歌意象的地名,由于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对于强化诗歌审美效果有积极作用,一般需采用等化或深化的方法来再现乃至强化原诗意象。具体来说,采用意译的方法对于传递文化内涵、增强语言魅力、提高艺术审美趣味更为有效。另外,音译加注解也是深化原诗意象、传达地名丰富内涵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在诗中只作为普通地理名词存在的地名,因为其大多只表示地理范畴,在英译中宜采用等化或浅化的方法处理,传达乃至弱化原诗的地名形式,以更好地突出原诗的中心内容。具体方法有直译其音或其意、省译、做一般化处理、音译加意译等。

本文将诗歌地名与诗歌意象联系起来,在 “三化”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古典诗歌中地名英译的具体处理方法,希望能为诗歌的英译研究提供些微思路。另外,本文仅初步探讨古典诗歌地名英译的可能性方法,更全面与系统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15]陆云.谈《枫桥夜泊》中“寒山寺”的英译——兼谈人名、地名的翻译[J].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76-81.

[2]习华林.意象在英汉诗歌翻译中的地位[J].外语教学,2001(6):36-39.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3.

[4]Wimsatt,W.K.Literary Criticism:A Short History[M].London:Compton Printing Ltd London and Aylesbury,1970:667.

[5]Rainey,L.Modernism:An Anthology[M].New York: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5:95.

[6][7][9][11][1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1,85,87,96.

[8][13][14]李玉英.评古诗英译时对地名翻译的一些处理方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1):48-52.

[10][16]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96,458.

猜你喜欢

译法原诗意译
峨眉山月歌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改诗为文三步走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