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情画面,意笔工写:叶浅予舞蹈人物画风格研究

2014-08-15

关键词:墨色工笔人物画

胡 斌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画家,美术教育家。其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尤以漫画和舞蹈人物画最为明显。本文以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创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1954年后的代表作品。叶浅予此时作品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画家在写实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迁想妙得”所呈现的抒情画面,即画面具有寄情性;二是画面线条开始达意,墨色开始塑型,形体和墨色已经完全融合并相得益彰,画面中表现出明显的意笔工写的绘画风格。六十年代前后,舞蹈人物画中寄情性的意笔工写风格表现最为明显。至此,叶浅予写意舞蹈人物画创作方法日趋成熟,画面意蕴表达日益完善,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寄情画面、意笔工写的风格特征。

一、寄情画面

1954年后,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开始趋于成熟,“他画的舞台人物,特别是意笔的舞蹈人物,以1962年前后所获最丰,艺术技巧最高,可以说是他的艺术生涯的顶峰期。”[1]《和阗装》、《夏河装》、《凉山舞步》、《共饮一江水》、《荷花舞》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叶浅予平时的写实速写,描绘的是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画面,从形象和服饰上看画面是写实的。不过叶浅予这时所追求的绘画目标是“不画幕中之舞,要画胸中之舞”。“胸中之舞”是画家通过日常的观察、仔细揣摩舞蹈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美感,对舞蹈形象进行的再创造。这段时期,叶浅予舞蹈人物画内容写实,画面寄情。如《延边鼓声》取自朝鲜族的长鼓舞,却不是为了记录长鼓舞。从画面上我们只能间接意会到舞台上那种旋转的律动和音乐的节奏,这种律动和节奏是通过线条、舞者的动态和色彩交织而传达给读者的。画中描绘的素衣舞者,已经不是生活中某个演员的写照,而是一个纯洁的,又富有青春生命力的象征性形象。《荷花舞》也是叶浅予长画的题材。画中舞者也不是现实演员的生活写照,因为满池的荷花和荷花上轻歌曼舞的舞者,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画家在题识中说:北海盛夏,荷香满园,忽神驰纽约,我艺术团正上演荷花灯之舞,于是浮想联翩,乃成斯图。正是出于对本民族艺术的热爱,叶浅予才塑造出了诸如此类的舞蹈形象,这些形象是“寄情”的,画面中所渗透出的色彩情感和呈现的审美情趣溢于言表。

叶浅予在这一时期塑造的舞蹈人物形象,已经达到了“以形写神”、“以形言志”的高度。他塑造的舞蹈人物形象是舞蹈形象的升华(个别已经达到符号化地步的图像除外),不再作生活中某个演员的真实记录,所以他不去追求画面上人物气质表现,而是着重强调画面的动感,用人物姿态优美的动作来凝固一个舞姿、一个瞬间,激发人们的美感。叶浅予对形神关系有自己的理解,如《快乐的罗索》,“人体是倾斜的,重心悬在体外,似乎要倒,却又觉得她倒不下去,达到动中见静的效果。好像电影的‘定格’,把激烈活动中的一个姿势突然固定住,使人感觉特别的生动。”[2]155

以上可见,叶浅予在六十年代,国画人物笔墨已经精熟,达到他写意舞蹈人物创作的高峰。这里说的高峰,不仅仅指画舞的数量,更是指画舞时采用的笔墨技法。叶浅予本人已经不满足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图示,而是在塑造优美舞姿的同时寄托自己对民族艺术的情感。画家说:“我画得的舞蹈形象是舞蹈艺术作品的再创造。我画里包含了演员的个性,但也不完全是演员,我有主观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的画中既有演员的个性,也有我自己的个性,演员的个性融合在我的个性里,我借演员的艺术创造来发挥我的艺术创造。这是我们两者之间合作的结果,这是我的再创造。”[2]156

二、意笔工写

所谓“意笔”,是就画类来分的;所谓“工写”是就画法而言。中国传统绘画可以分为写意、工笔两类。在画法上,工笔讲究工写,意笔注重意写。前者用笔勾划严谨,色墨晕染精致,讲究惨淡经营,九朽一罢,法度森严,以功力取胜;后者用笔求意,墨色求韵,以达到抒发胸中之臆气。在国画写意发展过程中,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到齐白石的“不似之似”,“文人写意的画法,大多提倡意笔草草,不假思索,笔墨随意而发,以无法为法,以天赋为胜”[3]145的创作方法,追求“三绝四全”的画外功夫。

工笔与写意在国画中没有轻重之分,但画法却有明显区别。工笔就要工写,这种法则大多为以后的宫廷画家及职业画工所遵循,即为我们常说常见的“行家画”;意笔注重意写,这种法则多被后来的文人画家所提倡,这即为我们所知的“利家画”。

国画中,工笔和写意在画法上就很难融合,换句话说:意笔工写和工笔意写在绘画实践中很难协调。就两者的关系,叶浅予有自己的见解:“写意和工笔是两种流传已久的不同表现方法,从现象看,写意长于发挥气势磅礴的效果,工笔则长于表现细致严密的形象,但二者之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花鸟画的兼工带写法,早已打破了二者之间的鸿沟。在我看来,方法要靠人掌握,才能发挥效能,掌握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掌握不好,西施也会变成丑妇。写意有他的长处,失之粗野就是它的短处;工笔有它的短处,运用的好,便于深入刻画细节,就是它的长处。在人物画方面,这两种方法都还未有运用得很理想,最好不要存偏见。而且,不同方法的运用,也要根据画家的具体条件,来决定合适与否。生搬硬套是不行的。”[4]205

这种工整塑形与写意表现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就是“意笔工写”。

对于“意笔工写”的写意画法,徐建融老师在谈潘天寿的艺术风格时指出:“这种风格(指潘天寿“意笔工写”画法:作者注)一直延续到他后期的创作,一方面是大气磅礴,另一方面又是刻意经营,慎之又慎。”[3]144

六十年代,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就属于“意笔工写”画法。

叶浅予的中国画舞蹈人物是写意人物。他的作品“在表现方法上把线条艺术的表现力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兼有二者(造型与写意:作者注)之长,却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两者之短,使人物画向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原则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5]

写意画用笔,就应该恣肆奔放,墨色淋漓,也就是“意笔意写”,这是写意画的法则。然而,叶浅予的写意舞蹈人物,所用的却是“工写”表现方式,其目的是让画面的写意性获得更大程度的抒发,就是在塑形准确的基础上达到人物写意的最强表现。现就叶浅予写意人物创作过程来阐述造型(工写)与写意表现(意笔)的关系。

国画写意,很少有人就画面构图“惨淡经营”、反复推敲过。叶浅予的写意人物画则是在立意确定之后,非常注重画面构图,他说“我们现在画创作,立意定了以后,表现方法的第一步就是构图,构图也叫‘章法’。”[2]95并对经营位置中的“呼应开合”、“天地宾主”、“对称平衡”等八大关系做了一一解释。构图确定后,就是怎样画的问题了。叶浅予的国画人物主要是用线造型,这种表现“是中国画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特有手段,训练中国画人物画的造型能力,必须以这个特有手段为基础。”[4]218他对线描过程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铅笔起稿,然后“要过稿,用薄纸蒙在起的稿子上,用铅笔轻轻勾下来,”最后落墨,“墨的干湿浓淡,笔的轻重缓急,来表达质感和动感的效果。”“考虑得一定要周密,何处起笔,何处转折,哪里轻,哪里重,都想好。”[2]83-84

这里的“起稿”、“过稿”,甚至于“添些白粉,在白粉上修改”这些作画过程,用的是工笔画法,追求的是画面的缜密严谨的“静气”。叶浅予要求在画线过程中,也要讲究静心用气,只要“一犹疑”、“一换气”,线条“就会抖、会断,连不上气。”这是工笔画要求的作画状态,也就是要求画法上要“工写”。

叶浅予注重白描,重视线的表现力,他始终恪守中国画这一造型原则。在国画舞蹈人物塑造上,他的线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当时,而是自成一家——速写风格。但这又不同于速写,因为他注重用毛笔表现线条的刚柔、粗细、虚实、浓淡、疾徐的变化,强调一笔画准,让线带有更强烈的中国画特色。这就要求创作过程要非常认真。叶浅予能够做到,“同一个舞姿,他往往多次重复表现,并主要在线的锤炼上下功夫,通过线型结构的调整和笔法的变化,把人物画得更美。”[6]这也要“工写”。

在起稿、定稿和用线描画的过程中,叶浅予对人物画的要求,虽然没有达到“九朽一罢”的程度,但就是在不得已下施白粉稍做修改,他也不赞成,按他的要求“最好还是要重新画一张”。可见叶浅予对写意人物画的要求就是这样苛刻——“意笔”还是要“工写”。

起稿画线后,接着就是国画人物的用墨赋色,这是决定写意人物成功的关键。也是写意人物中“写意”特征呈现的关键。这涉及到造型与写意两个方面。

在写意墨色与形体的关系中,叶浅予的人物画写意表现仍随形走。叶浅予主张,色墨关系应该遵循古法“墨为主,色为辅。色不可夺墨”的布色原则。就形与写意表现上,他指出“清代南田(作者注)在运用色彩时,首要之点还在于表现形体,而不在于表现色彩本身。同时南田还不能忘情于墨,有时叶子仍用墨勾,题款也一定用墨。”[4]89这里,叶浅予仍然注重形体,就是对不加勾线的“没骨法”,他还是倡导墨色要服从形体的需要,不能任意挥洒。叶浅予写意人物画善用墨与色相对照,以突出墨色浓郁、色彩鲜明的特点,《快乐的罗索》、《凉山舞步》、《于阗装》等写意人物画中都能看到墨色辉映的画面效果。

在中国画的着色技法上,叶浅予总结了六种常用方法(调、罩、接、托。蘸、染),并分别做了方法上的解释。

不管是用墨还是赋色,归根结底就是用笔,不会用笔,就无从谈墨、色关系。所以叶浅予说:“用墨用色都讲究用笔,要处处见笔。平涂无笔迹,为国画所忌。民间画工讲究烘染,也就是为了避免平涂的板滞。”[2]92也就要求创作中“工写”也要“意笔”来表现

在写意人物画中,叶浅予的“意笔”表现为什么一定要用“工写”的方法完成?他在《师古人之心》一文中给了明确回答:“神是依附于形的,通过形似才能传神;做不到形似,便达不到神似,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然而有人提出:“传神可以遗形”的说法,来肯定走了形的画,岂非把形神割裂开来,孤立起来了吗?”[4]2

三、结语

叶浅予的艺术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二三十年代的漫画起家;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速写过渡;四十年代中期及以后的国画舞蹈人物之旅。第一个时期他创作了深受市民欢迎的《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两部经典漫画;第二个时期产生了《逃出香港》和《战时重庆》两部漫画速写;第三个时期他则创作出了众多写意舞蹈人物画,如《于阗装》、《快乐的罗索》等。

前两个阶段的人物画创作,因为生活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原因,画面仍摆脱不了漫画味。第三阶段的舞蹈人物画才确立了他在国画写意人物中的地位。

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舞蹈人物画,在内容上实现了以形传意的画面效果,具有寄情画面的典型特征;在表现技法上,实现了以线塑形、墨色表意的完美融合,表现出“意笔工写”的画面特征。“意笔工写”就是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传神”。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工写”是“形似”,“意笔”是“传神”,就是在“应物象形”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气韵生动”。

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三个艺术创作阶段中,人物速写始终贯穿着叶浅予的艺术创作过程。

[1]刘曦林.谈叶浅予的中国画[J].美术研究,1982(4):11.

[2]赵力忠.叶浅予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3]舒士俊.叩开中国画名家之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4]叶浅予.画余论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孟庆江,刘源.论叶浅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49.

[6]刘曦林.谈叶浅予的中国画[J].美术研究,1982(4):13.

猜你喜欢

墨色工笔人物画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渴望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