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庶民书法家与庶民书法——邓石如及其书法艺术研究

2014-08-15徐翠华王立民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邓石如庶民篆书

徐翠华,王立民

(安庆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为书写工具,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一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作为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对人生的认识,并且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书法家而言,就会以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阐释人生,以及对美的追求、认知。邓石如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本文对邓石如“庶民”身份研究,以及其“庶民”形式书法形成原因探究,意义在于揭示艺术家的生活历程与他的艺术之间联系。邓石如用他“庶民”趣味的书法作品讲述其作为“庶民”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对美的认识。我们通过对邓石如研究,深深感受到一位真正艺术家的“傲骨”。

1 酷爱书法的“庶民”书法家

邓石如,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生于1743年,卒于1805年。他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的贫苦乡村。家虽清贫,但他的祖、父辈均喜爱书画。从邓氏家谱中可以看到,其祖父名士沅,精书法、历史,所作书法浑朴厚重,一如其兀傲憨实之为人。父亲邓一枝,号木斋,书法功力深厚,古朴精深,而且“尤长篆籀,善摹印”。这对年少的邓石如影响深远,使其在幼年时就喜爱书法、刻印。邓石如少时主要靠打柴卖饼来维持他的庶民生活,在其十七岁时,就开始靠写字、刻印来赚取生活来源,并由此开始了他以艺谋生的艺术生涯。这使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早早就在民间流转。后离开故乡,并在年轻时就被人赏识并推荐给江宁(今属于江苏南京)梅鏐。梅鏐是江宁大收藏家,在梅家邓石如遍临梅家所藏丰富的金石碑刻善本。他纵观博览刻苦研习长达八年。在梅鏐家的学习时光,不仅是一次系统的补课,更是其碑学书法的奠基期。在这八年时光中,邓石如如饥似渴的学习,开阔了眼界;刻苦磨练技艺,进一步夯实了笔力,确立了篆、隶书的基本风格。乾隆五十五年,跟随友人进京。进京后邓石如的字为书法家刘文清,鉴赏家陆锡熊所见,大为赞赏,评论说“千数百年无此作矣”[1]。后由于遭人排挤离开京都,并于其五十二岁时重回故里,买田建屋,再次过起了庶民生活。

在邓石如返回故里的岁月里,他依然每日清晨,研一盘满满的墨,就着净几挥洒,必待墨用尽了才上床休息,邓石如对书法艺术的“酷爱”终其一生,从不放弃,他把功名利禄置于脑后,全身心投入艰苦的艺术锤炼中。

邓石如一介庶民,在艰苦环境中磨练书法技艺,可谓“十年磨一剑”,当其在书法艺术界小有名气之后,由于他看不惯官场的群蚁趋膻,也不愿阿谀权贵,毅然回归故里,重复他的庶民生活。邓石如不愿媚俗,展现了他的铮铮傲骨,如他自比“顽石”之气。邓石如以他不慕富贵,旷达平和的庶民心态,奔走于乡里。靠他的书法作品维持生计,在平和中浸润出深沉而久远的艺术,成为一代书法家。并由于邓石如谋生于乡野,乃一介庶民,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庶民”书法家。

2 “庶民”审美意识形成

邓石如作为“庶民”书法家,他的审美带有浓厚的庶民式审美,此审美观是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

2.1 庶民审美意识形成的内因

清代书法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可寻,前期以王铎和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书风上承晚明遗绪,极富个性,奏响了帖学书法最后的强音;但其后随着馆阁书风逐渐笼罩书坛,书法面目渐趋平淡、整饬、缺乏个性,即便是当时名头甚大的翁、刘、王、梁,其书法成就置于书史也有日落之感,帖学书风由此走向末路。邓石如是一个职业书家,他的布衣身份首先使他远离了规矩刻板的馆阁书体的影响,而保有了艺术上的自由空间和自觉追求。士大夫们居于高高庙堂之上,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也是文人的审美观,他们遵循所谓的艺术法度,在书法上不敢破古法,以临古人并在书艺中再现古人为目标,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虽是文雅之作,但终归缺少独创意识,人云亦云。邓石如则不同,他“出于乡野,归于乡野”,“庶民”是他的根,致使他本质就具有浓郁的“庶民”审美意识;再加上他长期生活在百姓中,使他积极主动从民间艺术里吸取营养并为我所用。在书法艺术上不在乎前人的尺度、章法,而是按自我内心审美需求,我行我素地写字,他不去管书法中的什么铁线、玉筋等规则,他背离了两千年间构筑而成的小篆模式,邓石如开始用笔一笔一笔的去写篆书。观看邓石如的篆书,感觉字里行间充满真气,一笔一划充满艺术家的精神气质。

2.2 庶民审美意识形成的外因

邓石如一介庶民,他生活于乡村,游走在山川。邓石如以苏皖江浙一带为中心,足迹踏遍安庆、桐城、巢湖、芜湖、泾县、徽州、南京、扬州、常州、江阴、杭州等地,有的地方甚至数次往返,结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如姚鼐、张惠言等[2]。邓石如与他们交往,对他来说受益匪浅。壮岁的游历和交谊,是邓石如书法最终形成独特文化品格的必备条件。

一生以书印为伴,以书印篆刻为生,他的布衣境况不得不使他以出售书印篆刻作品而谋生计,他的买家多是乡野平民,他们的审美取向决定了邓石如的作品必须迎合他们的情趣,这就促使邓石如作品方寸间带有浓厚的庶民审美形式。

邓石如是布衣,是真真切切的庶民百姓出身,他的书法技艺向民间艺术学习,吸收民间艺术精髓,扎根于庶民艺术,改造、抽取文人书法技术,并充分体现“庶民式”的审美。邓石如依靠书法篆刻技艺谋生,所以他力求书刻技术精湛,他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磨练自己,在艺术道路上他选取了“庶民艺术”的表现形式,他的书法作品当之无愧被称为“庶民”书法。

3 书法艺术创新及成就

邓石如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庶民”艺术形式,书法上的研究是以“入古而又能出古、变古”。邓石如大量临摹古碑,从中学习字的解体结构笔法规则而又不泥古不化,在吸收古人经验及规则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在工具上有了新突破,随着其书写工具的改变他的用笔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3.1 书法艺术上的创新

3.1.1 书写工具独好长锋羊毫 毛笔的独特性能是中国书法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毛笔对书写过程中动作的变化、力量的轻重有高度敏感性,哪怕是动作稍有不同,以及力量轻微变化,落在纸上的迹象便会大不同,它使书写者在用笔的快慢节奏、笔画的粗细变化、墨像的枯湿浓淡等方面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古人多用短锋、硬毫,与古人相比,邓石如则使用长锋羊毫,充分发挥“唯笔软则奇怪生焉”[3]的毛笔特性。邓石如在选择工具时,他不选择相对而言好控制一点的狼毫而是选择了笔锋长而软的羊毫,这就增大了书写难度。毛笔的笔锋越长和越软,它的敏感性就会更强,就会使书写者更难把握力量的轻重,更难控制墨落到纸上的迹象,这就要求书法家要有熟练而高超的技巧。邓石如在这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他没有墨守古人的章法,经过长时间锤炼,终于掌握了长锋羊毫的特性,在书写时充分发挥羊毫特点,创造出优美的线条,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笔法,观其书,字体飘逸,可谓风情万种。

3.1.2 开创转指绞锋的运笔方法 邓石如在书写时发现由于羊毫长而软的特性,使古法中的转、提、捺变得呆滞,没有硬毫的力量,而羊毫在运笔时只要手指稍转便会使运笔力度恰到好处,于是邓石如在他的临习研究中根据羊毫的这一特点,更多的运用转指这一技巧,这样就形成了运用转指的方法调整笔锋,即转笔绞锋,并且指腕并运,这种绞锋并指腕并用的运笔方法是邓石如通过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新书写方法。邓石如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转指绞锋的书写法则,创造出了丰富厚重且不失苍茫,具有力度的线条,这是邓石如在运笔方法上的突破和革新,为后来碑派书家的运笔方法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3.2 书法艺术特色及成就

邓石如的书学思想常被人提及的,见于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的引述,他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4]这是一条十分精彩的书法理论阐述,它表明邓石如在创作中自觉追求书法中的“奇趣”,这与传统的,特别是清中前期书法风格追求截然不同,这是一种更趋近于纯艺术化的主张。而这种“奇趣”的实现依靠的是线条块面在作品空间中的独特排布,巧妙处理疏与密、黑与白的关系,使作品呈现出疏朗而不松懈,紧密而不拥塞的秩序感和节奏感,也就是充分调动书法构成中的美学元素,使它们在对立统一中达成微妙的动态平衡,从而增加作品的情趣和意味。

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的理论是他书法美学观的反映,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对字形结构作了大胆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均匀、对称、方正、圆润的字形(主要指篆书),而作拉长字形、上紧下松、左右不对称等处理,以奇险取代平和、以矛盾取代均衡,使得篆隶这样规整的书体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正是邓石如赋予了篆隶以新的生命力。

打破中庸故理,突破古法旧习,突出体现在邓石如的篆隶和行草书创作上。

邓石如一生酷爱书法艺术,经过他几十年的磨练,以长锋羊毫与转指绞锋并用的方法终于形成具有自我面貌的书法形式。邓石如研习书法的过程是以“碑”为基础,他广临碑帖,成为清代“碑学”书法家巨擘,他擅长四体书法,而篆书尤负盛名。邓石如在篆书上的突出贡献是使用长锋羊毫作字并将隶书笔法引入篆书,这使得篆书书写的神秘性大为降低,可操作性大为提高。引隶笔入篆是对篆书笔法极大的丰富,因为在原来单一停匀的线条中加入了提按起伏、方圆顿挫,使其更富于表现力。在结体上,邓石如借鉴汉篆,拉长字形,上紧下松,不再像以往的玉箸篆、铁线篆一样笔画均匀、结构对称,使字形增加了跌宕起伏之感。章法上,他借鉴了隶书字距大于行距的排布方式,使整幅作品看起来疏密有致,紧凑而不失空灵。邓石如的篆书融汇秦汉而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所以无论从笔法、结体还是章法来看,邓石如对于篆书的革新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之后以篆书著称的书家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无不受到邓石如的影响,可以说沉寂千年的篆书艺术因邓石如的出现而面貌为之一新。

邓石如的隶书是从广泛研习汉、魏、六朝碑刻后而生成,又从篆书中吸收营养,使其隶书看起来体方笔圆,古茂浑朴,结体紧密而大气磅礴的特色,被时人推为第一[5]。

邓石如的楷书、行书、草书虽说没有其篆隶书法成就大,但也自有一番风骨,他的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如其草书《游五园诗》,用笔迟涩,字体飘逸中透着苍劲,整幅字气神兼备,意境苍茫,观之似窥见邓石如独自神游书境,沉吟其中。书中透着邓石如甘于清贫,醉于书艺,体现了一个真正书法家对艺术的热爱和痴迷状态。

综观邓石如一生,他是一位“庶民”书法家,由于其庶民的草根性,使邓石如的书法艺术在审美取向上也是具有浓厚的“庶民”审美特征,他在艺术上重视运笔方法探索和完善,注重书写线条的力度美,对章法形式不懈追求。邓石如以庶民心态敢于破古法,凭借职业艺术家式的创作观念去构筑新的艺术形式。由于邓石如对书法技艺的创新使他被称为“国朝第一人”,且为中国书法艺术长廊增添了绚丽的篇章,也奠定了邓石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

:

[1]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穆孝天,许佳琼.邓石如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洪文庆.邓石如[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4]包世臣.艺舟双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邓石如庶民篆书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图说书法(185)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本是书生却性如豪侠
论邓石如篆书艺术的当代意义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霸权更迭、俄国革命与“庶民”意涵的变迁
——重返“五四”之一①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庶民”做主引发的一场治理危机
新旧の文化が交わり庶民の郷愁誘う景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