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2014-08-15骆雅杰
骆雅杰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一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既是一个农村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1]。在对我国农村经济的研究进程中,费孝通提出了农村发展模式的概念,秋霞、林智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张富刚等人则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我国特有的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2]。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是乡村实现向城镇化的战略转型、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一环。结合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笔者选择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路径选择。
1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概况
安徽省201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4.1∶52.1∶33.8,其中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0.0%。根据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标准模型[3],安徽省仍然需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创新农民的生产方式;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其短板。“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969元提升到2010年的5285元,恩格尔系数则从43.2%下降到4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9771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88元,恩格尔系数从42.4%下降到38%[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根据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劳动力会呈现出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然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这种层次递进的模式人口迁移。这一现象会在安徽省逐步的实现,安徽省的第三产业会越来越成熟起来。而从产业结构对安徽省农村发展模式的影响看,也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皖北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皖中为工业带动型模式,皖南为第三产业主导型模式。
2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农村发展模式受区域生产要素、历史文化以及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结合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笔者对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以下归类:
2.1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类
从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尽管三大产业发展过程中三个产业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得出一个地区在三种产业之间肯定有其各自的优势所在。结合安徽省各区域的相对优势分析,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
2.1.1 皖北农业产业化型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皖北农村为主,如阜阳等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以入股或者合作社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产业化、区域化发展,形成种养殖加工、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形式[5]。
2.1.2 皖中工业带动型 皖中工业带动型的典型代表是安徽省肥西县。安徽省肥西县走工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他们把资源、政策向工业集聚,从而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肥西县吸收农村劳动力排名也位于全省县域经济体之首。
2.1.3 皖南第三产业主导型 2009年,安徽省第三产业的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11.1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员1425.9万人,比2008年增加71.4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35.75%,较2008年增长1.1个百分点。同年,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2.6%,较2008年上升0.8个百分点;而安徽省2009年第三产业只占到总值的36.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较2008年的37.0%下降了1.06个百分点。相关研究表明,皖南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领域起到了很大作用[6]。
2.2 从生产要素来源分类
2.2.1 内生型发展模式 所谓内生型发展模式,也就是依托农村自有资源、自有技术、村内能人等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这一过程在安徽省的各个区域,都体现的较为明显。安徽省的黄山市、池州市主要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走旅游发展之路;淮北、淮南主要是依托煤炭资源,走农村发展的道路;滁州、宣城、马鞍山则依靠位处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快速的崛起!
2.2.2 外联型发展模式 外联型发展模式也称“外生型”发展模式,与内生模式相反,是利用外部条件推动本地区或本村的经济发展。“外联型”发展模式是多数欠发达地区所青睐的一种战略方式,是缘于其本身高速的发展速度。但其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相比较而言,“内生型”经济发展基础比较稳固、增长波动小。
2.2.3 内外混合型发展模式 顾名思义,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兼有以上两种发展模式,既依托于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也需要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这需要一个很成熟的城市市场的环境,也要有足够的消化能力去融化这两种兼存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合肥的发展速度很快,分析下来,无非是引用这种内外混合型的发展模式,不断的吸收外资,同时从省内的各个城市为其迁移资源,才有了今日的大合肥。所有的资源、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实现,不断的积累而成。而吸收外来资金则是外联型发展模式追求的一种模式,很难长久的发展下去。
3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通过安徽省农村发展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适用的条件是某一发展模式成熟下去的根本,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前安徽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应积极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对农村的生产方式进行创新,以内生发展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是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3.1 发挥能人效应,诱发农村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
3.1.1 制度创新的能人效应 制度的创新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诱发性的,一种是强制性的。第一种是由个人或者某个组织自发响应号召形成的,后者则更多的是由国家的强制性颁发的,大家都必须要遵守的,两种的创新都是为了引起制度的变更、完善,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例如,缘起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农民自发组织下的诱发创新。同样,浙江省温州市兴起的股份合作制也是由当地能人的创新兴起的。
3.1.2 技术创新的能人效应 技术创新一直以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障碍,对农民生产技术的培养将会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能人的带动,会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给普通老百姓,村民获得这些有效的生产信息,并且加以应用,就能大大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形成一个可以带动整个村落发展的集体经济。
3.2 选择内生型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自身资源贫瘠,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多依靠外部资源、经济结构单一,这一模式已不可持续。未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安徽省农村发展选择内生型发展模式将是必然。
3.2.1 农村能人的创新源自内生发展模式 若选择外生型发展模式,安徽省的农民大部分将转移到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去选择他们不太擅长的行业,造成农村土地的大量闲置,劳动力大量的被浪费。更别提什么生产技术、创新制度。而内生发展,则可以依靠政府的科普知识的宣传,培养经济能人、技术能人和创业带头人,并利用能人的带动作用,不断地去发展、创新,为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3.2.2 内生发展催生农村优势产业 每个地方都有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淮南、淮北的煤炭,黄山、池州的自然资源,都是农村可以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从农村自身环境出发,为这些地方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培养新型人才,引导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寻求适合自己的优势产业。
3.2.3 内生发展有助于增强农村经济增长合力 农村经济走内生发展模式与外生经济增长模式并不矛盾,相反,农村经济的内生发展需要更好利用外部经济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底子薄,从各种生产要素看,金融资本出于逐利本性远离农村,劳动力出于劳动力报酬的差异表现出往中心城市流动的明显特征,农村信息不通畅,劳动力人力资本低,上述问题的解决,必须形成内生发展和外生资源带动两种合力方能有效解决。
3.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模式
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和农村本身应该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整体。安徽省经济发展应以城市发展为中心,不断地向乡镇延伸,靠城市的带动,将两者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建设一个长效发展的新农村。农村可以为城市提供所需的必需品,城市间接的为农村的村民提供工作机会,优化传统的农业。只有两者兼顾起来,才能解除农村发展受到的经济体制的制约,农村经济才能有效、长久地发展下去。
:
[1]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2):23-28.
[2]房艳刚.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地理,2009(9):19-26.
[3]朱建芳,张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64-66.
[4]蔡昉,王德文.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Terluin Ida J.Differen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regions of advanced countries:an overview and critical analyses oftheori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3,19(3):74 -77.
[6]王克忠,周泽红,孙伸彝,等.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焦必方.农村和农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