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职业特色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2014-08-15王其昌杨晓雷
张 玲,王其昌,杨晓雷
(安徽机电工程学校,安徽 凤阳 233100)
目前中职毕业生职业精神严重缺失,主要表现为怕累、怕苦、觉得工作单调无聊、工资不够高、工作时间长、制度严格,受不了约束、承受不了挫折、浮躁、工作不踏实等。笔者做了广泛调查,这些行为及表现已激起用人企业的严重不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有上述表现的中职毕业生还是没能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在校期间的职业精神尚需加大培养力度。
如何实现中职毕业生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顺利转变,各中职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笔者以为,在众多的办法中,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办法。
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体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从形态结构上分析,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对校园主体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1]。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更是一种隐性课程,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延伸和深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大到理想道德都有积极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除了具备一般校园文化的功能以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独特而现实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充满现代的产业精神和职业特色。近年来很多中职学校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产业性和职业氛围的营造,以期对学生职业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中职校园文化,促进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1 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中职学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应注重营造职业氛围,使其更多地呈现企业文化特色。这一特色的呈现可考虑对实践教学场所、设施加以改造,功能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2]学校应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生产为一体,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精神及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意志品质的逐渐形成。
如将实验实训场所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流程;宣传栏、黑板报、橱窗、广播、学校网站等宣传阵地及时向全校师生弘扬职业精神先进事迹,展示创业成功的校友画像,着重宣传著名企业的先进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同时及时发布企业的用人要求和行业动态,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特色。根据不同专业的内涵特点,对本专业教学、实训等区域辅以点缀,有意识地烘托本专业文化氛围,如在计算机实训中心选挂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三维图画、平面设计作品等;在机电、机械类专业实训楼中心挂有电子元件、先进的机床图片;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处挂有世界名车图片等。
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的环境布置也是如此,让职校学生一进门,就会受到“抬头”教育。如墙上标语改名人名言为国内外、本地知名企业家和优秀工人的寄语,让学生平时耳濡目染,有利于学生明确方向。在实验实习场所张贴“只要技术学到手,走遍天下不用愁”、“手脑并用,劳力劳心”、“细节决定命运”、“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在校徽、校服胸卡、校园网、校园雕塑等对外标识上突出“职”的特点,如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的是企业家经典言论,以这些形像化元素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起到无声的培养作用。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告诉学生工作要精益求精,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好高骛远;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提倡奉献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提示工作中发扬团队精神。这些都给学生传递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即职业导向,以实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求的“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并且说“行业话”,说“企业话”。
2 优化校园精神文化,树立新成才观、育人观,共建学生新职业价值观
2.1 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意识
中职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大多数是所谓的“差生”,有的甚至被认为是“渣子”,在长期的“不可救药”的鄙视中,再加上一些教师、家长也有意无意地贬低职业教育,导致他们背负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使他们的自信、自尊所剩无几,产生了强烈的玩世不恭和自卑心理。如何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安定身心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对此,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向学生介绍职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及经济上的扶持等,引导学生和家长转变观点,形成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育人观,使学生一入校,就能感受到职校与应试教育学校的不同,是走向成才的另一条道路,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产生“今天爱职校,明天爱岗位”的倾向。中职学校要找到具有职业特色和现实落脚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塑造终身学习品格,服务企业、职业无贵贱、劳动光荣、回报社会等理念确立为全体师生的新价值取向。
2.2 重新解读“行行出状元”为代表的职业价值观
硕士、博士满街跑,技工技师无处找——2013年被媒体称为最难就业季。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待业、大学生回炉,另一方面是技工荒的呼声从未停止,只有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的观念已受到严重挑战,舍精英化、取平民化的职业定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被重新弘扬。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人才,只要选对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明确目标,挖掘潜力,拥有一技之长,在能者优先新用人规则下,同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人人都上大学,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关键是有没有“绝活”。这样的解读,可以使中职生及其家长认识到,通过准确定位,接受适合自己的良好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型品格、掌握过人的一技之长、塑造良好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的劳动者,同样大有可为。
2.3 组织参加和开展优秀中职生事迹报告会
由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举办的“我的青春故事”——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2010年4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参加报告会的7位代表是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阶层的优秀中职毕业生,他们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各自在工作岗位上激荡青春的故事。他们从未感受过象牙塔的美好,但他们仍为自己的人生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些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证明,中等职业教育正承载着服务产业建设、促进人的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成为造就我国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产业大军的主要力量,“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中等职业学生同样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3]。宣传这些真实的事迹对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正确择业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利用校园行为文化践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
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还需要学生亲临实践去体验,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去践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为目标,力求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化、精品化;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为理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行为养成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和培养。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比赛,每年举行运动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竞争和进取意识,培养吃苦精神,磨练意志。举行一些需要团队协助的活动,如素质拓展训练等;书法比赛,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各类技能大赛,培养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团结合作精神等。还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成人责任教育活动、中专生享受助学金、特困生享受减免学费的感恩征文比赛,开展如“敬业、奉献、成才”为主题的演讲、形式丰富的报告会、知识竞赛等,丰富了校园生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从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开展整个过程中都要求学生要积极合作,相互配合,开展过程中,又会遇到想像不到的困难,这些都要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学生的表达、沟通、合作、承受压力、抗挫折等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和增强。这些能力会迁移到学生将来的职业品质中,为他们的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主人翁意识等良好职业品质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使职业精神的培养日常化、具体化,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自觉约束。
总之,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通过建设具有中职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浸泡熏陶,外显与内隐交互作用,对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具有特有的效果,也是最终的出路。
:
[1]葛金国.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86.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2版)[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2.
[3]李丹.像他们一样书写自己闪光的青春[N].中国教育报,2010-0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