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4-08-15周芸
周 芸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湖北武汉 430050)
高校学生骨干队伍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具有较好的培养潜质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构建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学生骨干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思想作风优良、专业技能扎实、知识面广博的学生骨干队伍[1],在第二课堂探索和实践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
1 构建高职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骨干是指在集体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受到学生拥戴的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及各学生社团骨干成员[2]。他们大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是大学生中的骨干精英,是架构在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既是做好学生骨干队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对于实现学校“育人”职能、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学生心理认同来看,学生骨干和全体学生内在关联性强,他们在年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相近[3],和同学之间的沟通比较方便,能够更好的在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能够把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迅速传达到学生中去,另一方面又能把广大同学的意见及时反馈,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二,从学生活动的组织来看,学生骨干的组织协调能力比较突出,他们时间充裕、多才多艺,组织和参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使广大同学在各项有益于身心的学生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第三,从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学生骨干在同学中拥有较高的威信学生骨干大多是经过民主推荐产生,他们思想先进,成绩优秀,关爱同学,能力突出,能够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四,从社会人才需求来看,学生骨干综合能力素质较强。除了职业能力外,比如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学习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承受力、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素养成为企业在聘用人员时更加看重的因素。学生骨干通过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锻炼,促进他们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2 高校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和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对学生骨干的教育培养,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总体效果不佳。
第一、教育培养目标单一、“功利”思想严重。目前各高校对学生骨干的教育培养模式陈旧且目标单一,主要是开办培训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学生骨干的工作技能,以更好地为学校学生工作服务,没有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没有把提高学生骨干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骨干的全面发展和更快更好地成长成才纳入培训的整体目标,纯粹把学生骨干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第二、教育培养重要认识不足,教学管理环节薄弱。很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骨干轻培养重选拔、轻教育重使用,对抓学生骨干教育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思想认识不足,往往使学生骨干教育培养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4]。在学生骨干培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培养教育计划,没有严格的管理办法,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学习周期短,学习内容也只是简单的几个理论讲座,缺乏实践环节。
第三、教育培养的对象参次不齐,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学生骨干教育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严谨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但很多学校为了简单方便,各类学生骨干“一锅烩”,不分类别和层次。学习内容的同一性和学习对象的差异性造成教育培养缺乏针对性,效果差。
3 探索研究,做好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体系的设计与优化
要做好学生骨干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就必须改变学生骨干教育培养的一贯思路和做法,整合资源,结合实际,坚持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好系统设计。
第一、创新理念,明确学生骨干教育培养总体目标。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骨干教育培养的目标是,构建“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有实效”的培养体系,坚持“思想上有信仰、学习上有进步、能力上有提高、群众中有威信”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工作岗位为依托、以理论培训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四素质四意识”(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个性素质以及服务奉献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创新创造意识、学习锻炼意识)为具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骨干的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
第二、全面推进,遵循学生骨干教育培养基本原则。学生骨干队伍的教育和培养相对自成体系,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某些相对独立的特殊性,只有遵循这个群体的教育培养基本原则,才能形成具体实施策略。一是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既要覆盖到全体学生骨干,也要突出对学生骨干中的骨干进行重点培养,要针对培养对象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二是坚持把实践锻炼和社会观察融入教育培养过程,既要对学生骨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也要组织学生骨干参加实践锻炼,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三是坚持组织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加强指导,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发展。四是坚持阶段集中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既要针对学生骨干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又要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使用、培养、举荐等各个环节对学生骨干进行全过程培养。
第三、整合资源,建设学生骨干教育培养课程体系。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科学设计,构建学生骨干队伍“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社团)”三级分层培养体系,对各级各类学生骨干进行系统培养。结合工作实际,既要突出科学理论的学习,又要注重工作方法和领导能力以及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5],积极探索建设“基础课—专业课—发展课”三级课程体系,分层实施。
基础课程设置包括形式与政策、工作基本理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党校和团校等。在课程内容上重点就学生骨干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针对工作的定位和原则要求、工作流程和方法、活动的创意策划与实施、人际交往、口才培养、文书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培养和提高。
专业课程设置包括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业务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等。课程内容在基础课程教育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对主要学生骨干的业务能力、职业规划、综合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培养提高;在培养方式上,既要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提高培养质量,又要拓宽视野,增强教育培养工作的开放性、专业性、科学性。在培训层次上,既要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分类引导。
发展课程设置包括社交礼仪教育、社会观察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理论研究能力培养等。在课程内容上加强对学生骨干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和理论研究水平的培养,组织学生骨干广泛深入地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对内对外交流互访等实践锻炼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更新的想法和创意,积累组织活动的经验。
第四、着眼长远,健全学生骨干教育培养工作机制。健全的工作机制是确保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体系顺利运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学生骨干选拔机制。学生骨干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骨干队伍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所以应该坚持“自愿、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依照相关章程和制度,采取公平竞争、民主选举、基层推荐、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把政治素质好、品学兼优、能力素质较强的学生选拔到学生骨干队伍中来。
二是建立健全学生骨干考评机制。加强对学生骨干的教育、监督、管理、考核和评价,结合实际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2],强化学生骨干的表率意识、模范意识、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骨干参加培训、工作表现的考核和记载,把对学生骨干的评价以鉴定的形式计入本人档案。
三是建立健全学生骨干激励约束机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的激励是提高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对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成绩显著、综合素质全面、群众基础较好的学生骨干要予以奖励,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骨干,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四是建立健全学生骨干档案管理和跟踪管理机制。在学生骨干的管理措施上,要建立精细化的校内档案管理机制和毕业跟踪管理机制。建立学生骨干教育培养网站和学员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骨干建立完善的学习管理档案、社会活动档案等,不仅要关注学生骨干的校内表现,还要关注毕业后的社会发展状况。
构建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对学生骨干的教育培养,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骨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系统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出特色和成效,还需要继续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学生骨干队伍教育培养体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 郭洪亮.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J].考试周刊,2010(9)
2 何建华.试论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3)
3 周汉鸣.当前大学生骨干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世纪桥,2010(7)
4 卞松华.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0)
5 曹烨.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骨干[J].今日科苑,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