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都市型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林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4-08-15郭靖文
郭靖文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江苏 苏州215008)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苏州农业要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苏州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这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苏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证,因此苏州农业的发展必须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农业人才上来。在新形势下,作为地方农林院校,必须首先为地区经济服务,要利用农林院校的区域优势、科研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加速整合各类资源,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养适用人才,为苏州“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地方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其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为苏州的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人才基础。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如何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林院校依托自身优势,改革英语专业教学,加大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力度,根据农业科技化行动方案,结合“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涉农英语人才的需求,开展适农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苏州农业英语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苏州涉农企业和单位,对现有的农业人才的外语水平评价较低。当前苏州农业专业人才的整体英语水平较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苏州涉农企业和单位对农业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要求农科人员能运用英语看参考资料来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资讯,能用通俗易懂的外语与国外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交流,了解最新农业技术,发现新问题,研究出新成果。因此提高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苏州经济的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国际间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势必日益频繁,苏州农业能否抓住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规避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苏州农业人才的状况,尤其是既精通农业科学技术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高素质农业英语人才。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功能多元化,高度智能化,农业信息化,经营国际化发展趋势,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还要有“农”的特色,同时对各类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也逐步提高。随着苏州农业领域国际经济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农业英语人才,农业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涉农领域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能够熟悉世贸规则、了解国际惯例、适应国际竞争的农业贸易方面的英语谈判人才、英语法律人才、国际物流人才的短缺问题非常突出。
为了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苏州需要打造一支引领苏州现代农业建设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有专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英语好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为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苏州需要众多懂农业、英语好、能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农业英语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把国内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介绍给世界,并且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产品,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异的农业成果引进国内,而且更有利于我国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农业技术人员熟练运用世贸组织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样的人才需求环境下,农林院校的英语教学不能再满足于通用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只有不断创新,兴办特色英语教育,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达到服务区域经济的目的。因此,把毕业生培养成为既精通本专业(农业)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国农林院校加大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农业英语人才的需求。
三、新时期农林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建构应遵循以下思路:一是专业设置以面向农业,注重应用为导向,要求专业设置满足农业事业和企业发展需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纯英语专业界限;二是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向农业。农林院校英语专业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利用本校所具有的特色相关农业专业的师资及设备,根据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自主选择多个学科的课程,设计出“英语+农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在英语专业基础上,突出“农”的特色,以此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既精通专业,又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等农林院校复合型英语人才。
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从其特色入手——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校本特色是指以农为本,立足于服务“三农”,形成服务社会的特色;地域特色是指符合本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经贸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应用性复合型英语人才。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1)强化英语语言技能,突出语言运用能力。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强化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新课程设置需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重点突出,并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地道的英语写作能力、娴熟的双语互译能力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压缩语言基础课程比例和学分比例,适当加开涉农英语方向课程,增加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增加经贸专业知识模块、涉外法律模块和农林科技模块等课程;此外,教学计划应体现学分制的灵活性,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读课程,在专业内选择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农林院校农业各学科齐全的有利条件,与农学院、园艺学院、食品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贸学院、人文学院等学院合作,开设一定数量的农科专业和经贸、人文专业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其他专业如农学、园艺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经贸、法律等专业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一定的学分;鼓励本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科学地向农林等其他学科、专业渗透,以此来拓扩、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农林方面具有其他院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优势,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更好地为我国农林业经济服务。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部分实践活动纳入学分管理。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业英语人才,就有必要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利用校友资源、教师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在校外选择一些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和相关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的培养和实践锻炼直接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校阶段积极参加多种外事、会议、旅游等接待工作,参加英语演讲、辩论等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地方上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展活动。
(4)重视身心素质教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和人品应是大学教育的双重目标,高等院校在培养掌握特殊技能和专门知识的人才时,更要注重培养人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时代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情操和修养。通过身心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正义精神、陶冶诚信仁爱情操、锤炼勇敢担当意志,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勇于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不止的人。这个模块的课程应以选修为主,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开扩视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总之,在课程设置时,要优化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力求用较短的时间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传授给学生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注重技能、能力与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加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理性批判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正确处理好外语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分配相关专业模块的课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应循序渐进,灵活转换,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推广交际教学法和双语浸入式教学法,全面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全英文课件。从教学效果来看,使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视频可以使所讲的内容丰富化、形象化、具体化,课堂教学图文声并茂,易于使学生理解记忆和接受。
4.加强特色课程师资培养
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首先必须有复合型的师资。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涉农等特色课程,离不开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师资,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英语类课程中增加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在部分相关专业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必然需要教师在具有良好英语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同时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教师要做好转型的心理准备,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与涉农等特色课程的教学;学校应鼓励支持部分年轻教师攻读其它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对开设涉农课程的英语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实现教师资源有效的整合,加强英语专业教师和农学、园艺、经贸等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合作,使双方能够在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相互协商,合作互助;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吸收企业、行业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为兼职教师;聘请国内相同专业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经验的教师为客座教授,有计划的引进具有较强英语能力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来充实师资队伍。
四、总结
社会和市场对新型农业英语人才的需求促使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应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农林院校的学科优势,将本校特色的相关农业专业与英语专业相结合,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着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的精神,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农业英语人才。
[1]黄振定,黄艳春. 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2).
[2]王云燕,袁永华.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0(1).
[3]刘春燕.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J].外语界,2010(5).
[4]李天普,胡家英.农科院校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课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5]王洁,汪刚,聂振雄.关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8(3).
[6]李天来,张茂仁,等.教学研究型农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特色——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7).
[7]庄智象,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外语界,2012(2).
[8]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