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导意识与微课程制作

2014-08-15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制作者蒙太奇编导

黄 晋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编导意识是编导在其工作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它对节目生产流程各个要素产生影响,并最终使广播电视节目具备可供传播的专业化、艺术化价值。对于一台节目而言,编导意识贯穿于节目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它要求编导在开拍之前对节目内容全面理解,并掌握所要制作的节目所体现的类型及风格;在拍摄中,编导意识体现在对摄制手法的熟练运用上,预判所拍摄的场景、段落,分清拍摄内容在整体节目中的主次地位及对后期剪辑的影响;在后期制作中,编导意识体现在镜头组接技术上,并运用后期处理技巧在画面上的体现、音乐音响效果对节目风格的烘托,用各种视听语言赋予节目的意义,体现自己对节目的理解。

微课程是伴随着教育教学中的数字化学习、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混合型学习的概念普及而被提出的。微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将教学内容视频化,便于教学资源的传播。政府和各类教育机构近年来也不断倡导微课程的建设与制作,微课程的制作由最初的随意性向精品性转变。一门好的微课程,不再是将教学情境原封不动录制后转化为视频资源,而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安排,撰写适应传播及数字化学习所需要的解说语言,统筹拍摄画面,有意识地进行后期美化编辑后所形成的一部具有可观赏、传播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精品微课程。虽然微课程制作者并不一定是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专业编导,但从制作的角度而言,精品微课程的制作流程在大体上与专业电视节目制作过程无异。遵重视频节目的创作规律,拥有良好的编导意识,对一部优秀微课程的制作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事微课程制作的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对编导意识核心内容有所了解,方能在微课程制作上既能提高视频制作的工作效率,亦能使微课作品具有传播价值和审美意义。

一、微课解说

微课解说属于文字工作。良好解说词对微课编播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微课程而言,由于其在较短时间内要清楚、明晰的阐述知识内容,仅仅靠画面表现是不够的,也区别于教师日常授课时循序渐进式的强调型讲解,微课程解说词对微课内容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适宜的微课解说词,能够清晰地指向微课程主题,烘托微课的重点内容,自然承接微课内容的发展,吸引学习的群体,体现微课制作者的创意。撰写微课解说词应该考虑到微课定调开篇、正文渲染、结尾升华三个部分。

定调开篇指的是在一部时长最短5 分钟,最长不超过20 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开篇的前五分之一的时间内,尽快的确定微课的主题,并就主题所折射出的广泛意义定调——即确定语言风格,以便以合适的语调尽快切入到符合主题风格的描述中。这种语言风格不应该如科研论文中客观、平淡的描述,而应该是引人入胜的“类故事性”的表达,有悬念、有联想,吸引受众在第一时间对后续内容的关注兴趣,继续看下去。

目前多数微课程在开篇的叙述中都是直接切入知识点,比如“学生们,你们好,今天我们讲述XX 课程XX 知识点”,这样的表达对于教学方法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已视频化的课程来说,这类的叙述会让观众潜意识认为这部微课只是适宜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果不是相关专业或对这类知识点不感兴趣,就没必要学下去,限制了微课传播效果。

描述故事型的微课程解说词,需要掌握的是对微课故事细节性描述,以便使观众听到细节,便于展开画面的联想,这样的细节可以通过打破人的惯性思维或描述具有对比性和差异性的客观事实来实现。更要强调的是,如果要制作系列微课程,那么需要在每一部微课程的开始,都要统一一句或几句的开头语,以便观众看系列微课时,形成规模性记忆。

有了开篇引人关注的主题后,微课解说词便到了内容的主要部分——即正文。微课正文聚焦微课程知识点,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正文的撰写语言风格应该简洁、通顺,描述清楚的教学过程。不管是画外音还是老师的讲解,都应凝练、清晰、准确。正文部分是微课制作者与教师教学思路真正融合的的阶段,在正文部分应该注意的是“小结构”编排,在一个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课中,去除开头的2 分钟,正文部分大约在7 -8 分钟,那么小结构应该在1 -2 分钟,按照知识点发展的脉络来进行规划,使得解说词和画面的视听效应张弛有度。更要注意的是,小结构的标题也应撰写到解说词的大纲中,这样可让微课制作团队对其各个部分是否能很好地反应微课主题做出讨论。

主要部分表达明确后,微课到了结尾工作。对于语言类艺术作品而言,结尾部分一定具有强烈的气氛烘托作用。解说词的结尾一般规律是表达意犹未尽、弦外之音的情感,或者是微课作品主题所体现的价值观,解说词的结尾要避免口号式喊话,也要注意衔接前文文字表现风格。在节奏上,如果正文偏紧张、明快的风格,结尾可用排比句来结尾。

微课解说词不仅是微课制作团队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微课教师不应忽视的部分。不论微课以何种形式——模拟课堂讲授、画外音旁白解说出现,在制作前期都应对解说词有先期规划和撰写,修改锤炼,才可使微课程的基础得以牢固,使微课作品在文字撰写上具有审美价值。

二、微课剪辑

作为一种教学性的视听艺术作品,除了注重知识点的准确描述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外,更应注重画面和剪辑手法(即视听语言)对微课程表达所产生的影响力。常见的微课作品的视听语言有声画对位、声画分离,蒙太奇的使用等。视听语言是编导意识的重要体现。文学艺术类作品更需要对视听语言有基本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表达,烘托情感,强化微课表现内容。

微课程的视听语言,是对知识点有选择的再现。这时,影像和声音替代了教师主体,成为判定微课是否制作得当的要素。这时,对画面的合理架构是一部微课能引起观众关注的必要条件。目前最常用的剪辑手法便是叙事蒙太奇的运用,以文学艺术类微课为普遍对象。

叙事蒙太奇是电视创作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的最经典的运用便是平行蒙太奇。在文学艺术类微课作品中,由于常常涉及到人物、事件的知识点讲解,其内容必须要涉及到交代情节、事件发展、时间流向、因果缔造等交错的内容。如果制作者不对这些画面的表现有预期设想,便很难让受众理解新内容。比如以文学史上的某一现象制作微课,这便会涉及到历史背景,人物背景,人物行动,人物结果,历史事件,历史结果等相关知识与画面的制作,这时便需对解说词进行分镜头剧本的撰写。撰写分镜头用来提示微课制作者,如何合理规划画面并对画面表现及组接方式有一定程度的预期。大多数微课选用平行蒙太奇作为画面组接的基本方式,平行蒙太奇是叙事蒙太奇中的具体手法,它必须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的多条情节,并且能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镜头场)中。也就是说,它能把多个线索在一个时间段落体现,并且指向同一表现主题。

此外,作为另一类蒙太奇语言,表现蒙太奇也是文学艺术类微课剪辑的重要手法。表现蒙太奇主要用来加强声音画面的感染力和情绪指向。以相连的画面组为准,通过画面与画面叠加所产生的视觉上对比与冲突的效应,使无意义的单组画面通过组接变成与文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画面,或是教学方想要为激发受众的联想、思考所留下的画面的线索。表现蒙太奇最适合运用于一段叙事内容后,或者教师点评的画面中穿插。表现蒙太奇的准确能提升作品的审美意境,使微课作品具有直观的艺术鉴赏价值。

除了对画面组接之外,微课剪辑还需注意对声音的把握。声音是影视创作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提升微课作品关注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微课制作者对音乐功能已经关注并且运用,但目前仅限于选择一首抒情的纯音乐,作为微课的背景音乐,其选择方式是粗放的,随机的。而优秀的微课作品,是应视音乐与镜头、文本一并重要,共同构筑微课整体形象的艺术样态。对微课的音乐制作应该摒弃整段、重复铺垫,而应该是句式的,与语言或画面相切和的加入。达到音乐一出现,便能加深对受众情绪的渲染,使受众因为音乐的作用,而对知识内容加深记忆,扩宽受众心理接受的空间。句式音乐的选取是以微课制作者对音乐情感的准确理解而进行的,音乐节奏、调性的不同,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也差异甚大,微课制作者需要掌握其中细致的差异,在剪辑时,运用合适的音乐段落。

三、微课拍摄

大部分微课的画面都来源于各类资料,但在资料不充足的情况下,自主拍摄便成为微课制作的重要实践任务。掌握基本摄影理念,理解拍摄画面对后期编辑和文案表现有怎样的影响,可以使微课制作者拍摄不盲目。拍摄手法需要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和表现风格,是一个具象,细致的工作。笔者在此介绍几个基本的原则供制作者选择参考。

注重运用画面的色彩。在微课作品中,色彩能够强化作品风格,传递情感,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色彩能够表现影片内涵,给画面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体现,突出教学的情境,赋予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比如注重黑白色系的运用,可提高作品的科技感、客观感,给受众冷静的观赏心理;比如红色系对作品有着欢庆、仇恨、魅惑的情感表现;黄色系代表对生命的体验,有着收获之意。这些色系的运用可以通过前期拍摄时布局灯光或调节白平衡而得;亦可在后期编辑时通过相关技术调色而得。微课制作者在调解画面的整体色彩时,还可利用布景、道具甚至是出镜者的着装方面融入色彩,表现相应的情感和思想,给观众以色彩美的享受。

注意运用画面的构图。一般微课作品中,录制画面时往往在画面的拍摄上仅限于对场景的处理,比如教师出镜时镜头的远、全、中、近来交替,又比如拍摄相关场面时由场面到人物的过度,这时画面的表现往往中规中矩,使画面成为解说的衬托,变得没有感染力。而近年来优秀微课作品在拍摄时,往往注重运用画面构图所产生的表现力。以画面的画框而言,画面上下,最基本的联想便是天地衔接,画框左右则象征两级平衡,如果斜边相连,则会有相对稳定或延伸的效果。基于这种心理暗示,微课程在表现某一场景,特别是最广泛的教师、教室物品和学生的场景中,更应注重这种构图的心里效应,如果教师频繁的使用黑板来解说知识,则在构图中需以黑板为向心力构图。如果是需要教师有互动性表现,则在构图上需要考虑黑板的向心力作用,还要顾及学生或者教室其他物体作为向外的延伸,构图赋予画面的延伸感,可给予教师在录制场景中走动的空间,这是一种合理构图带来的心理接受效应,不遵循就会让受众心理因画面的“不舒服”而抗拒持续观看,开小差。微课作品的构图还应注重线条对于内容的表现,因为微课作品大多数场景还是实体虚拟演播室或实体教室,所以线条会成为影响课程画面的主要因素,学会使用不同线条来表达画面信息、情感、基调,也是微课制作者必须注意的问题。

目前,微课程建设者们有的是现代教育相关领域的专职技术人员,有的是专职教师。微课制作大多也是简单的将教学现场、教学课件、教学资料进行简单的视频化转换。而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微课程制作势必要经历从粗放到专精的过程,成为具有审美体验和艺术价值的一门课程,从教学内容到解说词、知识点到画面形态、知识脉络与剪辑手法,都会因编导意识的体现显示出再创造的魅力。编导意识影响下的微课程制作,更能使受众对所学的知识更为主动地接受并反复回味。

猜你喜欢

制作者蒙太奇编导
Sugar Painting 糖画
错位蒙太奇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卷雪茄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古人怎样制作瓷器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