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14-08-15朱莉
朱 莉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23)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借鉴美国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成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一、忽视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尽管高校思政课教师尽兢兢业业,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试卷成绩也令人称道,但社会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却仍然不尽人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校重视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主流文化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具备公开性,教育形式具有正面性和直接性,教育的方式主要为灌输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迅速、全面地把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思想传授给个体,在思想导向和政治动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活跃,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和担当意识强,他们排斥正面直接的灌输和说教,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某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活动过程及其方式。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并不直接显露,具有隐蔽性;其教育形式是侧面性和间接性,一般采取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除了关注认知,还倾注情感,实施以情感人、动人和育人,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无疑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新路径。
二、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借他山之石反思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对新世纪新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借鉴美国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1]。美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还兼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美国并没有类似我国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独立学科,但其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理念渗透到有关学科的教学中,很有实效性。在教育方式上,美国也经历了由灌输到灌输、渗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
在美国,向学生灌输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反共产主义、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民精神等方面内容是学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发展观念,美国在重视灌输的同时,也开始采取隐蔽渗透的方式,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形态教育开始渗透到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和“社会问题”等学科中,并把实践教学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补充形式,比如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同时还有大量的环境熏陶教育,美国国会大厦专门为中学生免费开放参观学习。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自觉自愿地接受资产阶级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美国的隐性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在学校实施隐性教育,其次是在社会环境中渗透隐性教育。在学校中主要通过设置综合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隐性教育。环境中的隐性教育主要是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强化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接受和内化。
三、启示
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特点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启示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说它明确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1]美国从未放松过对年轻一代的意识形态教育,美国旗帜鲜明地宣传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宣传资本主义的优势,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以维护其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只不过它的实施方式更具隐蔽性和渗透性。因此我们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具有科学性。把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截然对立,并由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功能完全二分,将科学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意识形态性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剥离出去,这在认识上是片面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2]
其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美国除了课堂理论灌输之外,还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促进认知和行为的统一。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效的手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人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其自主自重服务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教育,弥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3]高校可以通过和邻近社区合作,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照顾孤寡老人、帮助留守儿童等服务,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而且还能起到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氛围,实施环境熏陶教育的作用。
再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人的思想观念发展不仅是认知的提高过程,还是情感的发展培育过程。教育者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体谅关心学生,使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感染中实现情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美国关怀伦理学家内尔. 诺丁斯认为关心是“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在精神上有某种责任感,对某人或某事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心意味着对某人或某事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4]在关心型师生关系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可以增强对自我价值体认,更能够确立践行道德行为的信念;教师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爱戴,会进一步增强教师从事道德教育的信心。这样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仅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发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可以提升自身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是一种潜在无形却强大的教育力量,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实施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学校的建筑风格、名人雕像、园林绿化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运用和谐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校风校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仁爱精神。学校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包括学术、文艺、竞技活动等不同类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和团结互助,而且还能获得教育和启迪。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3).
[2]艾四林.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合力作用[J].高校理论战线,2005(4).
[3]郭小香.美国隐性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4]侯晶晶. 关怀德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