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14-08-15王家红范彬
王家红 范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北京 100029);1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 200433)
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王家红 范彬1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北京 100029);1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 200433)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青年教师既是教师又是青年的身份特点,决定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更新工作理念,增强工作的互动性,提升工作的说服力,积极构建话语体系,切实推动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使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应时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应该且必须引起我们的强烈关注。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此,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高校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开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及迅猛发展,使“数字化生存”成为了现实。这一世界性的重大变革首先体现在网民数量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7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青年数量占据大多数[1]。如此规模,一方面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深刻变化——向信息化加速转型;另一方面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这两方面都是不容忽视和不能回避的。
1.“权威”的瓦解,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从根本上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引导客体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人生的过程。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开放的网络信息没有主客体之分,这就使得传统教育主体权威瓦解。虽然这是信息社会的普遍特点,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这个社会思潮交锋的“主战场”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当前,我国面临着西方在信息上占主导、信息上占优势的双重压力,互联网上舆论争夺异常激烈。据统计,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据80%以上,中文信息不到1%,而且大量负面、不健康信息的存在,反动势力可以借此开展意识形态渗透,这对知识青年受众的影响极其巨大,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2.“价值”的多元,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网络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权威的瓦解使多元价值并存成为可能。主导意识形态不能驾驭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出现“意识形态漂浮”,主导价值观不能把控主流价值,就会出现价值冲突。互联网上,不同国家地域的不同文化价值、道德规范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很难对受众产生说服力,由此带来价值导向的模糊,缺乏明确的界限,“文化相对主义”、“价值多元主义”泛滥。目前,互联网呈现几何级增长、爆炸式发展的态势,信息扩散往往具有“裂变式”效应。有害信息一旦肆意传播,将毒化广大青年的心灵,污染网络舆论环境,危害社会安定团结,势必造成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混乱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3.“交往”的异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社会关系的范畴,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交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交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有效性的第一个前提是人际交往的直观性、体验性和亲和力的整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信息网络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交往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过度的“网络化生存”使得“人机交互”替代了“人际交往”,过度依赖网络使得人际疏离、交往“异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前提丧失,真诚交流和人格引领等方式消解于虚拟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价值干预”目标难以达成。
二、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1年,高校青年教师数量达到88万,占高校教师62%的比例[3]。同时,青年教师也是同青年学生接触最紧密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高校青年教师既是教师本身又是青年的身份特点,使他们既有作为一名教师积极面对的一面,又有作为青年自身消极面对的一面。高校青年教师是当代青年的代表,成长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环境下,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良好的教学科研能力、活跃的思想和充沛的精力。由于年龄相仿、思想行为接近,青年教师的人格言行、思想素质等方面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潜移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这种优势,要求青年教师具备更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当前一些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压力大、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等不良现象,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如果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传递给青年学生的就不可能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
同时,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青年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改善了,国际形势却依然严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斗争的“战场”发生了转移,开始由现实世界转移到虚拟空间,经济全球化挟带文化多元化、普世价值论充斥于网络世界,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有蔓延趋势;由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的部分贫富分化、社会分配不公、腐败等现象,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所操纵,捏造无中生有的“事实”,对改革开放进行肆意污蔑的言论信息也在网络中频繁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互联网信息受众的青年教师如果没有敏锐的政治敏锐性、辨别力和洞察力,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影响。事实上,少数青年教师也确实出现了信仰困惑和信念失落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就是“既要依靠青年教师,又要教育青年教师”。既要引导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焕发光彩,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教师成为精通教学、善于科研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又要在复杂的信息网络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使之保持客观理性敏锐的认知。因此,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愈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积极创新发展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条件下重视高校青年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准确把握其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和发展规律,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当对网络条件下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作出回应、进行创新,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1.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高网络思政教育认知
互联网的发展,客观上拓宽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丰富了教育的形式。“网络社会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土壤”。[4]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大学不能也不可能视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洪水猛兽”。现在的青年教师多数都是80后,这一代年轻人对于网络的运用非常的娴熟,甚至有些依赖。所以,不仅不能以“网络防堵”的方式对待,也不能以单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心态面对,而要积极应对,以开放的态度、宽广的视野增强意识、提高认知,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使青年教师心有大爱,充满正能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适应并顺应网络环境,科学地开展。网络具有互动性,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模式更新,青年教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对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互动”并不陌生,加强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学校可以将名师的先进事迹、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和励志讲座视频等内容放置于教师在线等校园网络平台,让青年教师在感受名师的学识魅力和师德操守的同时,互相交流,形成共鸣。同时,要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除了继续开展“红色网站”、“主流博客”的建设,也要充分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平台,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互动性,更加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进一步提升运用网络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3.构建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争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活、通俗、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师普遍学历高、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他们有着较高强度的教学科研压力,而且还得面对着高房价高成本的生活,“青椒”作为一个网络新名词也正是青年教师自我解嘲式的创造,引起了广泛共鸣。在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着重运用网络资源,但不应该仅仅是将素材生搬硬套的放在网络平台上,也不能将青年教师仅仅作为“被教育者”来对待,而要结合青年教师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话语更新中的主人翁地位,将他们作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让他们听,学校也要认真耐心的听他们说并进行引导,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暖度”,激发他们自身的内动力,使青年教师在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的同时,充满正能量地熏陶影响一批批的青年学子。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5]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高校更要重视师德素养的提升,相信通过不断地创新并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会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tech.163.com/special/cnnic3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晖.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承担“解惑”使命[N].光明日报,2013-8-13.
[4]张再兴主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9.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Analysis on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ANG Jiahong,FAN Bin1
(Division of Personnels,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1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Shanghai200433,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impact on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Young college teachers are teachers itself is the identity of youth,determine its special status and function in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and is easy to fall into dilemma.Therefore,universities need to further update the concept,enhance the interaction of work,improve work force,and actively build discourse system,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olleg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Young college teachers;Net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4-01-13。
王家红,女,硕士,讲师,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