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万载 “开口傩”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

2014-08-15聂萌慧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开口艺术文化

聂萌慧

(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万载傩舞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元末明初,清朝时期傩风昌盛,傩庙遍布全乡。在清朝中叶,万载傩舞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流派“开口傩”与“闭口傩”。“闭口傩”以傩舞的表演为主,“开口傩”则在“闭口傩”表演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杂耍等内容,使之更富有故事性、娱乐性,表演形式也更加自由,没有戒律的约束。万载傩舞又称“跳魈”,“跳魈”之风非常盛行,当地百姓为了祈求平安、驱鬼逐疫举行的表演活动,其活动范围遍及乡间和邻县。

一、万载傩舞的艺术内容

万载傩的基本内容分为开傩、出傩、接傩、跳傩和归傩。其中跳傩是万载傩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开山》、《比刀》、《关王下书》、《关、鲍大战》、《小鬼戏判官》、 《土地》、《团将》等节目。除《开山》和《比刀》不开口外,余者每角必唱,且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节目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物也贯穿始终。从其角色安排看来,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如花关索——生、鲍三娘——旦、关公——净、小鬼——丑。声腔亦分前后两部分, 《关王下书》与《关、鲍大战》为前部分,《土地》为后部分。前部分唱腔为整齐的七字句,第二句间歇用锣鼓伴奏,以对唱为主,一唱到底,通过唱词描绘事件内容,解决矛盾。

《土地》唱段较前别有风格,每唱段以土地领唱前句,余者衬词由伴唱者完成。表演时,伴唱二人在旁边时而边唱边击手中之小锣、小钹;时而又与土地插科打诨,气氛十分活跃。

《比刀》是“开口傩”颇具特色的节目。它的表演在“闭口傩”的基础上,汲取了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劳动、操练等形体动作内容,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从而逐渐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如“磨刀”、“淬火”、“比肩”等基本动作是《比刀》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傩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团将》。其中,“闭口傩”《团将》是在四大天将的簇拥下手舞足蹈,而“开口傩”《团将》则在福、禄、寿、喜四神的喝彩声中结束。“福、禄、寿、喜”在戏剧表演中经常用作“开场戏”(亦称“跳加官”),同时也是《团将》的重头戏,它们与戏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开口傩”的艺术特征

(一)“开口傩”的伴奏乐器特征

万载“开口傩”集舞蹈、锣鼓、说唱为一体,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班鼓 (1只)、海角 (1只)、牛角 (1只)、唢呐 (1支)、长号 (1支)、小锣 (1付)、小钹 (1付),其中锣鼓乐表现出重要的作用,使其傩舞本身的纯朴、豪放、夸张等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以锣鼓组成的打击乐为伴奏主体,它们以前奏、间奏、尾奏的形式出现在傩舞表演中,以其轻、重、缓、急等灵活多变的音响效果来配合演员完成艺术表现,对烘托气氛、控制节奏、配合表演动作的转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开口傩”的道具及服装特征

万载“开口傩”的道具十分丰富,有钺斧:长1尺5寸,系杉木制成,斧头雕成鸡头状,鸡头下用铁丝穿有两个铜钱,能铃铃作响;大刀:长4尺,系杉木制成,刀面宽3寸;双刀:长1尺5寸,杉木制成,刀面宽3寸;土地棍:长约4尺,木棍雕刻,柱头有寿星状;万民伞:伞架用竹子制成,伞骨架状,上罩伞衣,红色绸布,伞顶为白色土布,直径约3尺余,伞全长5尺,伞衣2尺5寸、上缀各种小饰物;傩轿:轿高4尺,宽3尺5寸,先用木头制成轿架,外围轿衣,轿衣黑色绣花图案;七星宝剑:木制,长约2尺;锣叉旗:2尺见方,黑绸布绣有麒麟两面图案;座兜旗:斜长约6尺,呈“”形,长约3尺,一面黑绸布上绣金龙图案。

“开口傩”的服装造型具有简单、古朴的艺术特色,它在传统戏剧图文样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色彩搭配。如“开山”用大红绣花布缝制,对襟无领马褂、长度过膝,大红灯笼裤,腰系下襕;“关王”红色、绿色各一身;“花关索”白色绸布绣花,大襟长袍;“鲍三娘”水红对襟女披;“土地”白色绸布绣花大襟长袍;“大菩萨”杏黄色绸布绣花大襟长袍;伴奏乐队为红色对襟短装。

(三)“开口傩”的面具特征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傩舞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万载“开口傩”每角色有一面具,面具均系樟木雕刻而成,形态各异,造型生动逼真,可以分为红色、黑色、白色、绿色四大色系。如上关、下关、判官、开山等为红色系,表现出庄严威武之势;小鬼、雷公、四大天将为黑色系,表现出凶神恶煞之势;花关索、鲍三娘、城隍、先锋为白色系,表现出慈眉善目一面;绿品为绿色系,表现出滑稽夸张的特点。通过傩面具的使用,可以形象的区别于各角色的艺术形态特征,刻画了人物的个性、丰富了故事情节。

(四)“开口傩”的声腔特征

在《土地》、 《关、鲍大战》两个“开口傩”节目中,清唱,唱词内容基本不变,不许随意删减、改动。但唱词结构非常灵活,有三言、七言、九言字数不等;还可以分为六句或八句段式结构。《土地》、《关、鲍大战》运用了说唱音乐中叙事性的唱腔特点,使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叙述明了。傩舞艺人表演的唱腔大部分是“清唱”,伴奏乐器是以间奏的形式出现,因此,演唱者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来表现旋律声调的变化。两个节目皆以叙述性曲调为主,运用了当地方言音调唱腔。由于当地方言声调富于变化,唱腔听似无曲调,却有旋律起伏,让人产生说唱的感觉。

(五)“开口傩”的节奏、节拍特征

“开口傩”的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节拍大多采用2/4、3/4、4/4基本节拍;音乐结构也以上下两句的乐段为主,表现出音乐上的古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开口傩”节目《土地》中,全曲只有两小节班鼓节奏的反复,它的唱词在一个乐句上反复吟唱,即单乐句一段体,在乐段结尾处增加了补充小节,以便重复和强调终止音;《关、鲍大战》在结束句中,曲式终止在调式主音上,增加歌曲的稳定性与结束感。

(六)“开口傩”的手诀特征

在“开口傩”的表演中,还有诸多的手诀,据说这些手诀都是伏邪降妖的法宝,各种手诀造型美观逼真,俗称“拗诀”。“拗诀”大致分为“卧虎诀”、“五台山”、“虎口诀”、“剑诀”等。大多节目只需“虎口诀”手势,通过打手势以祈求神冥的目的。

三、“开口傩”的艺术价值与传承

(一)“开口傩”的艺术发展

“开口傩”的艺术发展与傩庙的新建是分不开的,最早的属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1940年九修《万载县志》记载:“至1940年止,万载有各种庙宇、祠观30余处,仅傩庙就有9幢。迄清代,扬佛抑道,佛教日益兴旺,道教虽在官方日趋衰竭,可在民间却甚为活跃,尤以敬傩、跳傩为最”,这一时期的傩队就有17支。但在1949年后“跳魈”之风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今日,万载“开口傩”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又重现异彩,迄今有国内外3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万载“开口傩”的活动情况,2008年万载“开口傩”被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开口傩”的艺术价值

首先,“开口傩”的起源流传、传承体系及节目内容、工艺制作等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其创作和表演都是以传统为根据,通过模仿或口头相传,诸如民俗活动、祭祀仪式、舞蹈、戏剧等。毋庸置疑,万载“开口傩”属非物质文化范畴。特别对傩戏的发生与发展史和对戏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跳傩由原始的娱物娱神进化成娱人,本身就是傩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加上他们的传承体系又是家族传承、学艺无须举行拜师仪式,或父子、或兄弟、或叔侄如此代代相传。跳傩、观傩者既沐浴神恩又自得其乐,一年劳作能有数日跳傩之欢,系村民生活中一大需求。

“开口傩”中的“咒文”、 “香卷”等文字大多是颂神恩,劝良善,对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促进社会稳定,都有着积极作用。

(三)“开口傩”的艺术传承

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特别是傩庙已无固定经济收入,跳傩者的劳动近乎义务性质,现实情况很不乐观,加之电视、网络等流行文化的冲击,大规模务工者离开居住的土地,并向城市迁移,万载“开口傩”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渐退化。几位身怀绝技的傩首相继谢世,傩庙、傩面具频频被盗,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万载对“开口傩”进行了抢救、挖掘、继承发扬等工作。如1984年到1985年在全县进行了傩文化调查,了解掌握“开口傩”存在情况,提出抢救、挖掘、保护意见;1985年6月,召集仅存“开口傩”老艺人,用借来的服装、面具作临时排练,由省艺研所录像保存,记录残存“开口傩”道白、唱词、曲谱,录制“开口傩”节目;1986年底, “开口傩”资料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万载县资料分册》一书;并在1991年、1993年和2004年分别举办了全县傩舞调演;2003年,县文化局制定并落实了《关于继承和发展万载傩文化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万载县傩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艺术的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根据史料、口碑等线索,到“开口傩”活动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开口傩”史料,进行整理、规范建档、保存;提倡、鼓励民间民俗的“开口傩”文化活动,传承春节期间开展跳傩活动这一民俗文化;其次,对全县“开口傩”傩庙遗址进行修复与保护,使“开口傩”有自身的民俗活动专用场所;第三,建立“开口傩”表演队伍,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开口傩”传承人,使“开口傩”后继有人;第四,开展理论研讨工作,邀请中外傩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举办一次“开口傩”研讨会,把研讨成果编辑出版,推动“开口傩”的理论研讨;第五,兴建“开口傩”民俗文化展厅,收藏与展示“开口傩”文化,保护“开口傩”有关文物,宣传傩文化,促进民间文化流传;第六,发展当地旅游文化,以傩舞活动为契机,展示傩舞乐器、道具、服装、面具特色,制作成艺术品吸引游客;第七,定期举办万载“开口傩”艺术节,宣传傩文化。第八,引进课堂,利用当地高校的课程教学,逐渐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傩艺术,以适应时代发展。

通过对万载“开口傩”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的了解,使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古朴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在我们感受它的美的同时,也让我们陷入思考,如何把这门独特的艺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特色,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与此同时,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我们的参与,离不开我们的关注与保护。

[1]贺绍恩,周庆富.万载傩舞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1(9):80-83.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1992.

[3]熊妍,李大.民俗与舞蹈的合体——试析万载傩舞的表演形式[J].才智,2011,(4):225-226.

猜你喜欢

开口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Zipp全新454 NSW碳纤开口轮组
不易滑落的毛巾
和小动物一起开口吃饭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