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方法 同一味道——谈诵读、自读和疑读式教学法的关系
2014-08-15许艳
许 艳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把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有机联系起来时,就可以自如地凭借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诵读式教学法——本色之美
诵读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诵”,熟读成诵,出口即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学诗讲究熟读,传统蒙学也推崇记诵,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最本色、最传统的一种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精辟的文章,除了朗读、感悟、品味之外,往往要有所背诵,“先吞噬,后反刍”。即先让这些语言在记忆里生根,然后再慢慢回味、体会。
“孔子论水为真君子”是《孔子游春》中的精彩片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受孔子为什么认为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为什么称水为真君子。再品味这样的见解的高明与独到,感受孔子的善观、善思、善喻。最后启发学生背诵、积累、内化。至于言论中折射出的“哺育一切生灵”、“流必向下”等至善至仁思想及“荡涤污垢”的教化思想,可以让学生以后再慢慢“反刍”。随着年龄和认识的增长,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自读式教学法——智慧之美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智慧的语文教学总是善于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读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直接给一个结果或结论。自读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现了“教”与“不教”的辩证统一。这种教学可以让学生较快地习得方法,从而独立地应用于阅读实践。但要注意不能使“自读式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密切关注学情,并及时调控,让“自读”发挥最大效能。
教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在疏通字词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把自己的疑问或感受记在相关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打扰学生,只要看看谁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谁开小差了需要提醒。然后,组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后,再次与同伴对话,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读的内容不是书本,而是同伴的口头经验,可以借助同伴的经验解决自己的疑问,可以通过他人的交谈获得一种启迪。当然,对于学生的疑难,教师也有对话的权利,可以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释疑。最后,直奔文末的哲理,让学生说说通过这段文字,大家读懂了什么?如果“说”不足以表达心情,可以用“写”,把阅读的感受写下来,再交流。在读、说、写、议中,教者充满智慧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和同伴进行了多次对话,从而收获了哲理,转化了智慧。
三、疑读式教学法——发展之美
疑读式教学强调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追求“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的最高宗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问题性教学”是必要的,也是传统语文所一直坚持的。苏教版教材中除了个别纯粹的美文、诗歌外,绝大多数课文均可采用这种教学法。每篇课文具体怎么使用这种方法,那就得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了。
教学《牛郎织女》一文时,可以在课文题目、课文内容、课外延伸等三处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而让问题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课始,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围绕学生的质疑组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精读时,让学生静心默读、质疑。这种故事性很浓的课文是便于质疑的,学生一定会提出各种各样、异彩纷呈的问题,如牛郎是怎么遇到织女并结为夫妻的呢?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呢?后来他们生活得好吗?王母娘娘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牛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问题解决了,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弄清楚了,这样再练习复述,会水到渠成。最后,由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启发想象:天空神秘莫测,射手座、北斗七星等隐藏很多奇妙的故事,课后有选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星空的奥秘。
无论是诵读式教学的朗读、品味、背诵,还是自读式教学的读、说、写、议,或是疑读式教学的质疑、解疑、再质疑,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都是一种对话方式,学生在这种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能够获得精神的享受、语言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