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巩固

2014-08-15马会芳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信息

马会芳

( 宝鸡文理学院 哲学系,陕西 宝鸡 721016)

20 世纪90 年代兴起和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因其产生的深刻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带来了负面影响和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依然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容回避的话题。

一、网络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积极影响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传播信息的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技术手段和传媒载体,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巩固其指导地位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 一)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空间

在网络兴起之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靠党政宣传部门利用政府权威,借助于报告、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向特定的人群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主义理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由于这种传播方式技术手段的落后性和传播方向的单向性、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使得信息传播在空间上覆盖面较小,主要局限于我国国内的局部地区,受众对象也极为有限,传播渠道也仅限于既定的宣传渠道和平台。网络兴起之后,网络的全球化、分散性特点使信息的传播可以借助于虚拟空间的无形传播扩展到网络触角能够延伸到的任何区域,受众对象也从昔日确定的多数变为不确定的多数,由有限变为无限, “任何人都可以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1](P191)借助于网络这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经不受控制的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各类人群,在与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潮、思想的碰撞、斗争、交流中扩大了世界影响。

( 二) 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和载体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简单,渠道单一, “即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干部群众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宣传,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好地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具体做法包括学校的政治理论教育、广播电视报刊的理论宣传、作报告、开大会等。”[2]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的获得更多来源于网络,人们借助于电脑、录像、录音、电话、手机短信、远距离传输、超文本链接等多种手段,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大事,可以轻松地跨越国界、地域、民族、行业等现实世界的障碍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迅速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通过网络将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思想路线、政策法规以及价值观念等及时宣传和解释给大众。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和载体:不论是政府组织、报刊杂志、电视节目,还是名人、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价值观,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

(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快捷性

在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之前,传统的信息传播局限于党政宣传部门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借助于有限的传播方式对特定人群进行的单向单线的信息传播,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滞后性、片面性和有限性。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特点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政府权威的控制,任何组织、团体、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发布和传播信息,也可以进行自由交流和探讨,使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了快捷性特点:有些信息可以在几秒钟或是几分钟之内被网民评论、转发成千上万次;网上新闻的即时播发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足不出户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党和国家的政治决策、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道德观等可以通过网民及时进行宣传。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特点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发展带入一个快捷有效的新境地。

( 四) 促进了大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者之间的互动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是单向单线的强制性灌输,不管民众是否愿意都只能被动接受。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加强和改进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可以利用网络中的电子邮箱、QQ、论坛、微博等在同一时间参与信息的传播和评论:网民与网络媒体的有关编辑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提升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网民通过网络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对政府官员贪污腐化问题的揭露可以促使政府改善管理、惩治腐败;网民针砭时弊、声讨恶习、伸张正义、扶困帮贫的言行可以维护正义,扭转社会风气。大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更加接近受众的生活、情感、思想与灵魂,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3]。

二、网络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它不仅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负面影响和挑战,带来了新的考验。

( 一) 美国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

阿尔文·托夫勒曾经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说过:“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正如托夫勒所预言的,美国以其网络技术发明者的优势地位控制着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及整个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目前世界上近3000 个大型数据库的70%在美国,全球访问量最大的100 个网站终点中有94 个在美国。美国以此作为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工具。美国还凭借其技术上的优势地位控制着数码传输,使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语言、思想、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据统计,在当前的国际信息网络中,80%以上为美国提供的英语信息,中文信息占有量不足10%。“网络技术成为西方国家宣扬‘西方文化中心论’,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的重要手段。”[4]因此,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 二) 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构成了威胁

自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以来,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和较量始终没有停止过,能否占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目标。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无中心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及思潮竞相登台亮相和殊死搏斗的舞台。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极具迷惑性,它们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赢得人们的信服和认同,容易使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而在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上出现多元化趋势,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构成威胁,将会“淡化了人们对本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的忠诚都已经被虚拟的世界所取代”。[5]

( 三)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降低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在网络产生之前,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组织渠道,这种渠道传播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人们无需进行比较选择只能被动接受,这容易形成思想观念的一致性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已经超越了权威机构的单向传播,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都可能既是信息创造者、发布者,又可能是信息的接受者、讨论者、交流者。“人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不再仅仅听从单方面的报道和阐释,不再盲目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而开始敢于挑战权威、颠覆传统。”[6]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大力推广他们的意识形态,积极进行“和平演变”活动,有意歪曲和扩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容易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弱化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网络上大量污秽信息、盗版信息、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存在,都对人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 四)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加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和控制的难度

在网络成为现实之前,我国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依靠党政部门集中统一的实行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对传播的对象、场所、内容都进行严格审查和限制,以灌输式的单向传播方式把信息强加给人民,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舆论的正确导向。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的传播已经形成了超越时空、即时共享、双向交互的模式,网络结构的没有中心,没有主次,没有等级,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范围更广,自主性和隐匿性更强,网民可以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和传播信息,还可以在网络上尽情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畅所欲言,甚至于为所欲为,以至于否定和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使得我国传统的硬性管理和控制方式很难对网络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及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监管和控制,这增加了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引导和控制的难度,“硬性的法律条文面对无孔不入的文化传播和思想渗透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显出疏漏和无奈;网络控制的技术手段目前也远远赶不上因特网传递信息的速度和发展规模。”[7]

三、网络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基本思路

网络给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带来的双重影响,促使我们必须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以探求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有效路径,这是网络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最佳选择。

( 一)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

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已使其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传播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所以,主动出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江泽民曾说过:“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8](P413)这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走进网络,抢先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党政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网上理论宣传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一批融理论性、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有较大影响的受大众欢迎的知名网站以便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要大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源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技术革新步伐,提高对网络的控制和对有害信息的过滤;积极学习和利用西方国家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深入传播;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高超网络技术的综合性理论传播人才,借助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身份的隐匿性与网民进行交流互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教工作延伸到网上,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

( 二) 整合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特点使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把网络当作传播和推销思想的最佳平台,它们不会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和打击就退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如果采取高高在上,“唯马独尊”的封闭发展模式,对其它意识形态采取漠然处之和排斥的态度,就会使自己处于孤立和封闭状态从而缩小自身发展的余地,扩大其它意识形态的发展空间。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敢于直面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强烈回应和坚决反击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渗透到其它意识形态中去以改造和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要在斗争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与时俱进,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还要以包容的心态借鉴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因子来完善和发展自身,以保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与其他诸种意识形态的共存、比较和竞争中获得主导型的话语权,增强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整合能力,要有兼容其科学、合理成分的气度和能力,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9]

( 三) 创新内容和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引导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关键在于其内容结构、方式方法与现实需要的契合程度,不食人间烟火的意识形态是不可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现实需要的契合,就必须进行创新。首先,要在理念和内容上大胆创新。我们必须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及人们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现实出发,“建构能够适应复杂的意识形态语境、能够体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能够统和不同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10]我们要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一些困扰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重大理论问题以澄清是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以解人民群众之惑;把社会上不同人群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看法进行整合、规范、引导以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走进寻常百姓家,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二,方式方法的创新。我们要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不仅要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内容渗透到新的传播载体,还要充分利用数字电视、录音录像、视频电话、手机短信、户外电子广告等多种手段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戏曲、音乐、歌曲等文艺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广泛融入、普遍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进而进而增强其认同性。

( 四) 坚持硬性引导和软性引导相结合,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于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表明,对意识形态进行硬性引导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必须的,否则我们的意识形态就面临着被瓦解的危险。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的硬性引导“是指把现实世界中的权威、权力或优势延伸到网络世界,依靠一些传统的力量如物质力量、政治力量,通过行政、法律或技术等手段进行的舆论引导,它以强制性为基本特征。”[11]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级网络管理体制、完善网络立法、建构网络信息监控体系等强制性措施来保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如果一味地对网络意识形态进行强制性的硬性引导,容易引起网民的厌恶、抵触和批评,也会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攻击的口实。因此,在硬性引导的同时,我们更多的要采取渗透性的软性引导,要从网络的特点和网民的实际出发采取平等互动的对话模式,在平等的交流、沟通中逐渐渗透,使人们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还要分析网络上的言论、情绪,解析出群众的现实需要,多办实事,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以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我们还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渗透进网络游戏及其它的休闲娱乐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总之,网络时代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需要对传统的宣传模式进行调整。只有从网络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寻求到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正确途径,才能有效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1][美]麦克尔·沙利文·特雷纳. 信息高速公路透视[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

[2]吴玉荣. 互联网改变意识形态构建方式[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28-29.

[3]张静,周三胜. 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61-62.

[4]袁其波.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社会科学论坛,2008,(10):56-61.

[5]黄仁伟,刘杰. 国家主权新论[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6]刘忠厚. 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 理论学刊,2009,(2):18-21.

[7]殷晓蓉.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J]. 上海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1):73-8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G].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干敏敏. 论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25-30.

[10]张骥,程新英.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67-72.

[11]吴玉荣.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及引导对策[J].当代思潮,2003,(6):45-51.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信息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订阅信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网络时代
展会信息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