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 世纪乡土文学研究”课程教材建设考辨

2014-08-15姚艳玉

语文学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乡土文学小说

○姚艳玉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一、“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课程设置的价值及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水平提升的坚实基础。“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课,它在乡土的现代性转型,在更好地把握乡土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具有独特价值、意义。尤其在当下文化全球化时代,乡土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性。但目前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未能很好满足高校教学需要。具体表现在文体研究不均衡,内容上多与现代文学史重复,学科特性凸显不够,时代感、新颖性缺失等。

二、“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专著、教材出版情况概述

目前公开出版的乡土文学研究学术著作和教材表现为三类趋势,姑且概括为创作导读类、文学史著述类和“挖一口深井”特色著述,它们各有千秋。

(一)创作导读类

当代著名评论家白烨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是继刘绍棠主编的《中国乡土文学大系》之后,又一部乡土文学专著。该大型丛书收录了1979~2009年中国乡土小说发展进程中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书后附录的“乡土作家谈创作”、“2000~2009年乡土文学评论篇目辑录”和“新时期获奖小说篇目”等资料较为珍贵。白烨在序言《乡土中国星移斗转的时代影像》中自称:“这个精心编选的大型选本,以点带面地反映了乡土小说三十年来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成果,以及姹紫嫣红的总体景象,发荣滋长的历史进程。”[1]序言从乡土文学“概念与总脉”、“阶段与演变”、“影响与意义”三方面全面梳理当代乡土小说发展流变,另外,21世纪产生的优秀乡土文学亦入选。

类似还有地方性乡土文学导读教材,如2013年出版的《甘南乡土文学导读》,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材建设立项资助项目,地方性、亲切性、认同感强。可取的是体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主要门类,但地方局限性过大。

作品导读类著述以作品收集为特色,学术性探讨少。不太适合作教材,但适合做教参。

(二)文学史著述类

曾被白烨评价为“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专著”[1]指的是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和陈继会《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他们一般是高校专门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教授、学者,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作家作品,研究视域开阔,属于文学史著述风格:脉络清晰,分析全面。这类著作一般涵盖乡土小说源流、发展和演变,代表作家等的文学史实和思潮演变史的研究。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一书对乡土文学从学科概念、审美特征、流派风格到文化冲突、女性意识等一一辨析,可谓高屋建瓴,把宏观理论与微观创作较完美结合在一起,全方位观照了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发展流变。2007年北京大学再版的《中国乡土小说史》与1992年江苏文艺初版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书名看来一字之差,但前者更完善,不仅出版社更权威,而且该版本被定为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全国推广。《中国乡土小说史》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权威教材,查阅知网亦可知,凡乡土文学研究论文大多会参考该书某些论断。

陈继会在1989年推出《理性的消长——中国乡土小说综论》(中原农民出版社)基础上写作的《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中原农民出版社,1995)颇具分量。前者获1990年河南省教委优秀科技专著奖,后者获安徽省优秀图书奖、2007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前者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重点从文化角度进行剖析,对后来研究者不无启发。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夏子《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流变论》是教育厅立项成果,其价值与特色在于对乡土诗歌、乡情散文给予足够重视。

研究乡土散文颇见功力的有陈德锦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史论》,该书对现代乡土散文的发展流变和审美特征分析全面,资料扎实,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乡土文学严重偏科的缺陷,令人欣喜。以上研究文学史风格痕迹明显,或偏重小说或偏重散文,综合性不强,乡土文学自身独特内涵强调不够。

(三)“挖一口深井”特色著述

这类研究主要选择一个独特视角介入,进行专题研究。如北师大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刘洪涛的《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为代表,被集结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中,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著名理论家严家炎作总序,序言强调地域文化尤其是区域文化对乡土文学的影响与制约。他指出对地域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条件,不应对构成人文环境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语音等诸般因素相对忽视。[2]刘洪涛分别从湘楚文化特色、政治意识形态与地方本位、乡土文学中的民族关系、区域文化精神等方面论证湖南乡土作家受到区域文化影响以及作家阐释区域文化时表现的巨大能动性和风格差异,其中对湖南作家群的民族性考察、湘楚文化特征溯源、“周立波传统和沈从文传统”等相关分析鞭辟入里,真知灼见比比皆是,是难得的一部好书。但是作为教材局限于湖南作家,湖南作家又局限于成就较大的小说名家,书名用“乡土小说”更确切。

这样的论著还有崔志远1998年中国书籍出版社的《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小说论》,指出乡土文学产生的独特背景,即乡土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只有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维发生革命性变化后,在两种文明的冲突中它才具有现实意义。[3]全面梳理不同时间段乡土文学创作彰显的核心价值,即乡土文学的民族性、本土性特色在抵御西方文化同化、自身不被奴化过程中起到的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书用了一半以上篇幅从理论到创作详细探讨乡土文学流派中展现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如第六章专列燕赵文化与刘绍棠的运河文学研究、第七章的三秦文化与贾平凹的商州小说研究等。

以上研究文化特色、区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但亦局限于小说。对90年代深化改革以来出现的“新乡土文学”涉猎不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三、“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教材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改革建议

不难发现现有乡土文学教材、著作出版令人堪忧,综合性不强,偏重小说研究,对乡土散文、诗歌、影视、戏剧、歌谣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文学史撰写痕迹较明显,没有高度突出乡土文学这门特色学科的学科特质等。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呼吁专家学者重视该门课程的教材建设。笔者建议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体例上,体现体裁的多样性

20世纪乡土文学在演变传承中,其创作本身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观。因此,作为学术研究,理论上要及时跟进。要根据实际创作及时做理论上的归纳、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乡土文学的创作。具体研究时应注意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丰富性,小说、诗歌、民谣、散文、影视、戏剧等都应该兼顾。尤其是四大基本文体不可或缺。对文学创作中涌现出的新现象即使不作文学史评价也要介绍,例如新乡土文学、新乡土诗歌、打工文学等。

(二)研究内涵上,突出作品的人文性

乡土文学教学同样集“功用”与“审美”于一身,因此,在选编时,既要注意作品的文学色彩,又应注意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熏陶、理性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乡土现代化转型中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要予以正确看待,理性评价。如乡土文学中出现的“三农”问题、“新三农”问题等。

(三)体现乡土文学学科特性,抓好现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关键词

此处现代性指的是乡土文学是伴随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诞生的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潮流。乡土文学成为现当代文学百年流变的生力军、主力军,也是每个阶段文学思潮演变的急先锋。民族性是指其题材选择、主题表达、艺术形式方面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民族风格。民族性与地域、区域文化紧密相关。在教学中要突出乡土文学研究与一般人文学科不同的自身特质。围绕核心概念解读、辨析,有利于从本质上把握该课程的精神特质,明白其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承载的独特的文学使命。

(四)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突出时代精神

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相比,乡土文学教材编写严重滞后,很多都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当代文学教材内容早已延伸到新世纪出现的文学,如南开大学乔以钢主编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现代中国文学》延伸到世纪之交各种文体,甚至给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一席之地。乡土文学研究对新涌现的打工文学、新乡土文学研究滞后,有待改善。

[1]白烨.乡土中国星移斗转的时代影像,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序言[M].农村读物出版社,2012.

[2]严家炎.《总序》,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小说论[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乡土文学小说
我们需要文学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读《乡土中国》后感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