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中学语文情感体验教学的思考

2014-08-15邱晓杏

语文学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语文

○邱晓杏

(茂名市第二中学,广东 茂名525121)

2013年4月高校安全事故频发,先有复旦投毒事件,后有南航的斗殴致死案、张家港高校血案。人们在唏嘘之余,看到了人心的麻木和冷漠,更看到了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完美个性和健康人格。只有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能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才能自立、自强,才能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然而,物化的社会,功利的教育让人情感丢失了,精神荒芜了。因此,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健全学生品格,是当下教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责任。

情感教学是教师着眼于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体验主体感受、理解事物,并生成新的认知或积极情感的过程。

一、语文具有情感体验教学的优势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生活感悟、情感体验、理性思考的结果,是作者爱国之情、思乡之情、隐逸之情、人伦之情、家国意识、忧患意识、生命意识的文本表现,因此,丰富学生情感,滋养学生心灵,人文精神丰富的语文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条件和优势。

二、语文情感体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偏差

新课标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之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实际上,功利教育往往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这种实用理念使中学语文教师很多时候并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依然是语文课的重点,情感教育往往被忽略或处于从属地位。充满人性美,最具情感性、趣味性的语文教学很多时候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语文具有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在语文课堂上往往未能体现。

(二)教学方法的错误

情感体验是自主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识内化、经验升华、反思建构的过程,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是老师和学生、作者和读者的情感互动、灵魂互答的过程。

现实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主体地位很多时候没有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要么照本宣科将一些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以说教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要么以统一标准束缚学生的二度创作,把公式化、概念化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对这些说教式、灌输式的情感教育,学生要不采取排斥态度,要不被动地全盘接受教师的解读,完全没有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教《雷雨》,很多教师对人物性格和心理把握过于笼统机械,多是把周朴园定性为一个自私、虚伪、残忍的资产阶级形象,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学生被动接受标签式的解读,认识不到人性的多面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更无从通过体验人物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文情感体验教学的方法

情感体验教学是语文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教育的特点和任务,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要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必须在各环节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如何使情感教育像源头活水融入课堂,收到较好效果?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巧用导语,激发情感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充满激情的导语是调动情感因素的切入口,它可将情感导入课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迅速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有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妙处。如教《我的母亲》,可这样设计导语:

母爱,阳光般温暖,春雨般润泽,海纳百川般博大,春蚕吐丝般无私。它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冬天,也能感到如春温暖;它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母亲就是用爱给作者予“生命的教育”。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的母亲,体会母亲给作者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教育”。

课堂一开始用抒情性的导语把学生带进爱的感受,学生很快就进入文本,感受、体验母亲勤劳、奋斗、奉献的一生中传递给作者的爱和教育,领悟母亲给予作者淡泊名利、求真求纯、博爱达观、坚韧奋斗的生命教育,从而丰富自我。

又如《我与地坛》,可这样导入:

生命需要一个坚实的根基,精神需要一个牢固的支撑点。有了精神支点,人才能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作者在活得最恣肆与自负,生命最为饱满的时候,却残废了双腿,正当他痛不欲生,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是母亲的爱给了他一个精神的支点,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母亲怎样帮助作者完成思想上的涅槃。

(二)以声传情,体会情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三分诗,七分读。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除了要注意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技巧,更应与词义、句意、文意的品读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触摸、体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把握文本精髓。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开始就用十四个叠字,声情并茂,抒发强烈的家国之悲、丧夫之痛和孤寂之苦。为了体会感情,我先布置学生自由朗读几遍,再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句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感情,进而体验感情。我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怎样?“寻寻觅觅”,你觉得词人在寻觅什么?心理怎样?应以怎样的语调、语速去读这四字?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冷冷清清”仅指环境冷清吗?又该怎样读?“凄凄惨惨戚戚”又表现诗人怎样的心理?又该怎样读?通过品味揣摩,学生明白应读得低沉、缓慢,有种迷茫、失落、凄凉、悲苦的情感,应该读得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学生通过朗读,仿佛看到作者那寻觅的身影,听到作者那凄楚的饮泣和沉重的足音,真切感受到词人漂泊他乡、寂苦无告、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挖掘文本人文因素,对人物语言、心理充分揣摩和理解,朗读才能到位,反过来,只有读得到位,才能更好体会人物感情,进而丰富自己内心。

(三)探索质疑,品味情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载体,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揣摩语言文字内涵,理解“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文章内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从而实现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获得个性化情感的体验,并在体验中认识世界,发展个性。

如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探索质疑:

师:同是写哭,为什么两处写的“哭”却不相同?

生:“泣”是想起母亲,想到她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与妪同泣;“长号不自禁”不仅是因为想到祖母对自己的牵挂、赞许和期盼,更多的是由于仕途不得志、功名难就,自觉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辜负了祖母的期望,所以号啕大哭。

师:回忆妻子时,文章无一字写哭,作者是真的不哭吗?

生:妻子的去世,他不是不悲伤,只是把悲痛寄寓在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上,物是人非,进一步深化伤痛之情。

生:坎坷的人生经历,屡试不第的打击,消释了归有光少年时期拥有的自信和乐观,更销蚀了他那长歌当哭的纯情,这种无声之哭,更震撼人心。

通过教师的问题指引,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生命意义的交换,体验到母亲的关爱之情、祖母的期盼之情、夫妻的恩爱之情,体验功名未就的失落、辜负亲人的沉痛,从而更懂得感恩,懂得责任和担当。

又如教《雷雨》,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我没有作标签式的解读,而是让学生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吗?学生根据文本对人物进行多元解读,认识到人物有自私、虚伪、残忍、冷酷的阶级性,还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在他内心深处,确有对侍萍的眷恋和自责。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仅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复杂的人性,还让他们体验到温馨的人情。

(四)激励写作,引导情感

写作表达能使人的情感得以唤醒和自由释放,使人性得以自由舒展。很多时候,学生正是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体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反观自己,审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发展自我人格,完成内心的成长。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情感丰富而又复杂,苦闷、彷徨、郁闷、失落往往是他们在作文中宣泄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就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内省教育,尽管是消极的、负面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写作这个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内省,强化提升积极情感,克服消极颓废情绪,从而创设积极明朗的心境,形成健康、坚毅的性格。

语文教育的本源是心灵的唤醒和启悟,尽管教学的直接作用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学知识,但是从学生的成长发展来看,思想道德情感对人的成长作用更大。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情感体验教学中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赋予学生一双善于发现善美的眼睛、颗善于感受体验的心灵,使他们的思想渐趋成熟,人格不断完善,从而实现个体情感社会化,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师应尽的光荣而又神圣的职责。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鱼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