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内容方面浅析语文教师好当与难当

2014-08-15○宋

语文学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课例语文课教学内容

○宋 颂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221000)

现实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内容的异化、泛化、衍化,非语文、反语文,这些问题由于学术界的反复揭示和呼吁,已经引起了足够重视,大家都在关注教学内容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鉴于此现象,语文教师的素质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学术界开始对语文教师的处境进行探讨。因此本文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浅析语文教师的好当与难当。

一、语文教师好当的原因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针对的对象,是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一些内容因素。教材和课文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但是对于语文到底该教什么,很多老师在这方面还是把握不准。

(一)语文教学内容浅

所谓最好当,是说语文课没深浅,谁都可以去糊弄,特别是现在有了那么多完备、标准的教学用书,奉行“本本主义”保管没有错。因此很多老师上课完全凭教科书,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书上写什么就全部照搬。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达成课程目标就无从深入探究了。为此也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语文,也都可以对语文的教学评点得头头是道。

(二)语文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其次,语文教学随意性也很大,目前语文教学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公式,每讲一篇课文,差不多都是这套程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分析、写作方法,如果讲的是故事、小说,还要加上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性格分析等。[1]老师大都用这个教法,不管什么文章,不论在哪个年级,都来个五大块,根本没有从语文的教学内容入手,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误区。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

课例探讨:朱自清《背影》

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讲《背影》的课例。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讲第六段,也就是父亲买橘子那一段,讲授或者讨论,观察如何仔细,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就是让学生形成父爱的一种体认。这种阅读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无非就是说这样详写是表达“父爱”这一主题,这种回答是一种模式化、公式化、技术化的。它只是从写作的角度分析阅读内容,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解读、技术层面的解读,没有进入文章的深层,当然只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理解。

但是朱自清的散文,仅仅是体会父爱,到位了吗?关于散文,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有一种通行的说法: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我们学习散文,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而不是放在散文描写的对象上。如果教师一股脑地把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父亲”身上,这就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教学内容没有合宜的把握。

二、语文教师难当的原因

语文由于教材的“文选型”,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同于数学、英语,在数学科目中教什么是确定的,内容很明确,并且往往课本就是要教要学的内容。但是语文不是这样,语文课本选择的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要教的是教材和课文里包含的一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东西。它的教学内容是有待于教师去开发的。

(一)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文本特性

语文课程难以吸引学生的一点就在于,学生似乎一看就懂,觉得不需要教师教。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要狠下功夫,在文本的探究方面,读出学生读不到的内容。语文由于教材是“文选”型,导致其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根据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譬如:学习《致橡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学习《心声》,让学生评价当前的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学习《祝福》,让学生破案,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学习《背影》,让学生找出父亲做得不对的地方,等等。[2]语文老师自以为是地创造了教学内容,殊不知他们在“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课根本就没有上成语文课。“工具性”的内容与“人文性”的内容到底如何统一?让语文教师们充满了迷茫,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觉自己愈来愈不会上语文课。

课例探讨:《只有一个地球》

这篇说明文的内容大致有三点:第一,地球很美丽,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第二,现在地球受到了摧残,环境污染严重。第三,唤起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这篇说明文的具体内容已经很明确,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大谈地球有多美丽,地球受到了什么样的污染,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成果就无法体现,教学目标依然处在起点状态。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这篇课文“说明”的事实,其实学生原本是知道的,但这篇课文的重点不是描述我们大家知道的事实,而是唤起我们的情感,把看起来与我们的生活不那么有关的“保护环境”跟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语文老师备课,对文本解读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情特性

这是从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关联角度说的。教学内容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的老师重点教,学生不会的老师反而没教。这是对学生学情分析不够,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什么是学生需要学的,这样的教学造成的情况就是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严重影响语文的教学效率。

课例探讨:《百合花开》

这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被选为初中预备班的课文。这个课例由一位优秀教师施教。教师的备课很努力,搜集了不少和这篇课文相关的材料,精心设计教案。上课时,教师从中间打开这篇课文,也就是百合花开的那一段:在野草和蜜蜂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积蓄内心的力量。有一天终于开花了,它那灵醒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师生对这一段进行研读:“灵醒的白”,“最美丽的颜色”。然后教师让学生品读百合开花的过程中,遭受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同学们谈论并回答。于是,教师围绕私底下“嘲讽”、公开场合“讥讽”以及鄙夷的“劝”这几个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辨析。最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联想,发表意见,总结这篇课文的感人之处,一起分享。

课上到这里该结束了,最后几分钟,教师很有经验,启发学生质疑:“这篇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次第起来了三位同学。第一位同学问:“老师,百合花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我们人呢?”第二位同学问:“老师,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结的泪滴,什么是极深沉的欢喜?”第三位同学问:“课文中写到,无数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什么是纯净温柔的一角?”离下课时间不多了,教师显然没办法处理学生的疑问,只能草率应对。教师说百合花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人呢,当然以成功证明自己的存在。

你看这堂课,学生已懂的,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学生读不好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读不懂的,教师没有时间处理。这种现象,在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能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我们还有相当的距离。

[1]李杏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萍.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冷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猜你喜欢

课例语文课教学内容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课例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