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墨子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2014-08-15陶海燕

语文学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墨子儒家孔子

○陶海燕 汪 莉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两家。墨子代表了“农与工肆之人”,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韩非子·显学》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的学说博大精深,提出了一套特立独行的教育理论,而且论辩散文就是由墨子开始的,他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桎梏,提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教育方法上,更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不扣必鸣”这种送教上门的教育方法,这些都与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诸多启示。

一、墨子的教育思想

在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推行教育。他在《墨子·尚贤下》中,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往往论述教育时都离不开探讨人性,而墨翟的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在他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有如待染的素丝;其次,浸入什么色的染缸,就染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要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在教育目标上,墨子也提出了不同于儒家的观点。现代语文教育包括三维目标,那便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知识与能力”、“语文能力实现的过程与方法”。而墨子提出的“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厚乎德行”与之相互辉映。

“辩乎言谈”就是注重表达与思辨能力,告诉我们要在语文教育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我们要以思辨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要对传统的文化加以创新应用。

“博乎道术”是注重躬亲实践的方法培养,告诉我们语文课应注重实践与应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语言基础,文学常识的学习和口语表达、写作等训练有效进行搭配提高学生的能力。

“厚乎德行”是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它们或是对人性恶的批判,或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学生则可以通过语文的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

二、墨子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一)强说强教,主动施教

墨子的强说强教,主动施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扣必鸣”。相对于儒家的“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墨子的“不扣必鸣”则积极主动,主张积极主动地“强说人”,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主动上门去教。但是墨子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正确,在墨子的“问则答,不问则讲”的观点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学生的心思没有放在教师教的知识上,那么就算教师多么努力教他知识,也是没有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会提问、善于提出问题并将问题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以内,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墨子》中也记录了很多关于墨子主动施教的例子,他对施教对象没有限制,主张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教师要善于发现有才学的学生,同时也不能忽略“差生”。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总的来说,虽然墨子的主动施教强学强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要比儒家的教育态度具有进取心。

(二)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也提出过,但是墨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墨子实施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这样就形成了这些弟子认知的多样性和能力的差异性。他要求其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深具深浅具浅,各尽其力”。从不恪守培育全才、通才的教育目的,而是贯彻执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然后区别对待,使得他们能学有专长。在墨子的时代,教师可一对一授课,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育,但是,放在现代的班级授课制中,因为学生多,教师是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的,面对这个问题,只能以类分。教师上课保持中等程度的进度与难度,学得好而快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让他们多学些,对学得慢效率不高的学生在课外进行辅导。墨子并不主张贪多求广,他要求自己的弟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从事”,同样,教学也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量力而行。正所谓“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然而现代教育却强调要培养学生知识面的广而专,这样有时就会造成学生的压力过大,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三)学思并重,思考创新

在《论语》中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墨子不仅继承了孔子学思结合的原则,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突破和拓宽。他要求弟子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墨子》一书中,有很多“是故何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而墨子这样问,就是要求其学生在学习时要探明事物的原因,开动脑筋,多加思考,注意学思并重。毕竟只有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且经过进一步的思考进行创新研究。

(四)分科教学,注重实用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传统的六艺,但是墨子却特立独行要求学生学习各种门类的知识、生产技术、工艺经验和多种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分为谈辩、说书和从事。谈辩是学习辩论的技巧,说书则主要是研究古代的文化典籍,从事则是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最突出的是,墨子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训练。这与儒家“耻学于圃”和重人文轻自然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墨子虽然要求学生学习很多,但与他的量力而行并不矛盾。墨子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这也倾向于现代的理科方向的教育。

(五)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孔子曾自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表明孔子更注重“述”,而非“做”。墨子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这就是墨子要求的学以致用,在“用”中要进行创造。孔子也重行,要求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人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但是儒家强调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而墨翟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实际上,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墨家的实践除了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墨子的观点让我们明白了在语文教育中也要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也应该重视思想感情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一些老师反映学生写的作文没有感情,作文假、大、空,这样是不行的,究其原因,答案就是因为没有联系到实践上来,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作文就会写出感情。

墨子善于思考,长于发现问题,敢于革弊立新,并在其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创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了不少合理的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及教学方法,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在古代有独特的价值,对如今的语文教育也有极大的启示。

[1]墨子.李小龙译注.墨子[M].中华书局,2007.

[2]墨子.方勇译注.墨子[M].中华书局,2011.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狄望.墨子的教育方法及现代意义新探[J].语文学刊,2008(10).

猜你喜欢

墨子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