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人才观及其对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启示

2014-08-15李宏斌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才观论语孔子

卢 芳,李宏斌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761000)

“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了《论语》中思想文化的博大与深刻,其经世治国之用,早已被我国古代起承转合的发展历程所证明。 如果将《论语》视为孔子其政治思想体系的话,那么,其中有关人才的观点与论述,则是其展开治国宏图的枢纽。 对《论语》的人才观进行挖掘、研究,对今后我们的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论语》的人才观

什么是人才? 具备怎样素养和能力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 这些称为“人才”的人,于国于民又有何用? 孔子有其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我们逐一论之。

(一)人才及人才的基本素养

由于《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传记,记录的都是孔子的言谈与身行,因此,《论语》中有关人才的论述也显得较为零散,如在《论语》众多关于论说人才的篇幅中,数十次出现过“贤”、“德”、“才”、“能”等字,又如,“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言论、文字,基本为人才提供了一个标准,指明了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构成。

人才要素之一:德。 孔子非常重视人才之德,“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意即“赞扬千里马不是赞其气力,而是赞其品德”。 自此足见“德”在人才素养中的特殊地位。 概观《论语》全书关于“德”的论述,又可将之细分为二,一曰修身之德,二曰经世之德。 先论其一,修身之德的言论几乎贯彻了《论语》的始终,其中最为深刻和全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论语子路》《论语宪问》等篇中,如“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思是说“君子淡定安宁,不骄傲自大,小人骄傲自大,而心情急躁不安”,又如“君子不重则不威”,意即“君子如果不庄重严肃,则没有威严”,再如“君子上达”,意在告诫修身治德要通达于仁义。 有了修身之德作基础,人才还需要具备经世之德。 何为经世之德? 就是人在参与治世、从政等社会生活时,所要具备的基本德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为人要为说的比做的好而感到羞耻, 警示人们要务实行动,少说空话套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即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考虑自己有没有胜任的能力;又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囤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从政经国需讲信用、倡勤俭、依序治农;“士丧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里,孔子强调了义与利等礼乐、礼治思想。 修身之德与经世之德,共同构成人才的品德基础。

人才要素之二:学。 《论语》中有很多流传甚广、耳熟能详、影响深远的关于学习的论述,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人才需要具备学习要素的诸方面。如“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和“吾非生而知之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倡导要注重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友不如己者”,提出向师学习,保持谦虚态度向友请教;再如“学而不思则罔”和“温故而知新”,教育大家坚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学而优则仕”又为广大的读书人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和目的,入世以致用。 好学,成为孔子《论语》中提出的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人才要素之三:能。 “若臧武钟之知,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里讲到的“艺”就是才能的意思。 古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在此,孔子所要强调是艺之多与全,所以他提出“君子不器”的观点,说的意思就是人要有通识之才,不能只拥有一技之长。 《论语》中也很多次提到了“贤能”、“贤才”,贤者,多才也(《说文解字》),其重点也是在说人才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才干。

(二)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于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论语》中也有所论述。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焉。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人才在经世治国中的关键意义。“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小国郑国在处于晋、楚两国围拢的情况下, 人才在其逆流发展过程中起到的 “创”、“讨论”、“修饰”、“润色”等积极作用。 “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鱼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这则言论更为深刻地指出了人才在国之将亡之时发挥的力挽狂澜之功。

二、《论语》体现的对待人才的态度

那么,世有贤才,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有了人才,并不等于得尽其能。 张居正所言:“夫世比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然又必遇非常之时,而后其功可成”。 有了人才,更要有“非常之时”,此“非常之时”就是适合人才发挥功能的周围环境,即指政治环境,又指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当然,详细而论,政治环境的影响更为深远。政治环境的要义之一,就是制度,对待人才的制度,这是如何对待人才、如何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概《论语》而观之,其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简言之,这是对待人才的态度,首先要抱有吸纳贤才、求贤若渴的态度。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近者说,远者来”的人才济济、齐聚一堂的效果。 其二是广开言路善用其能。 要深入的察人的言谈举止,观其一举一动,辨其贤德学信,“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巧言乱德”同时,不能偏听偏信,要审慎考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是尊重人才的重要体现;而《论语》中关于卫灵公虽无道而不丧的论说, 从反面也说明了, 用人应当如“仲叔治宾客、祝鱼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那样,根据各自特长善用其才。 其三是坚持唯才是举。 这里既有“选士用能,不拘长幼”的不论资排辈的论述,又有“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的不苛求责难的宽容精神,更有“后生可畏”的鼓励与支持。 孔子的这些人才思想,为后来的荀子、孟子及后世的程子、朱子等儒学大家所发扬,提出了诸如荀子“明主急得其人,而窨主急得其执”等众多的观点。 随着《论语》等儒学经典的反复研习与传播,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人才观越来越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 从汉武帝刘邦,到唐太宗李世民、再到清王朝康熙、乾隆皇帝,都从善用人才、善待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中得到了富国强兵、政清人和的大好处。 反而观之,但凡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大发展的朝代,都有一套优势突出的才人制度。 这不得不说是,历史为《论语》人才观提供的有力佐证。

三、对十八大后人才工作的启示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白了,是才能与智慧在经世治国中发挥的巨大贡献,这些才能和智慧,需要每一位人才的参与与努力。 我党历来注重人才的培养,有着优良的育人、用人传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足发展,需要人才兴国理念的深化和人才战略的实施, 每年定期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及国家中高端人才培养计划,足以说明我国、我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人才工作方针与部署, 为今后更长一段时期人才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宏观指导。 从《论语》中撷取智慧,丰富我们的人才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意义的。

简论《论语》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人才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人才的界定标准不断变化, 内涵不断丰富, 呈现出特殊领域的专业化、高精尖等特殊要求,这些专有型人才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对这些挑战,培养更多高精尖端人才, 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才兴国战略, 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健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要将德育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将德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各类高等教育相结合, 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倡导知识界和广大青年努力践行核心价值。 要继续加大专有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范围和规模的同时,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高新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为更多有志之才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同时,要积极响应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建立90 周年上的讲话号召,鼓舞青年志士投入到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和基层生活, 将所学所知运用到广大实践中去, 学以致用,用实践来检验所学、检验能力,实现自身价值。 只有建立和完善一套涵盖品德修养、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综合性目标体系,才能更大发挥其指导与激励作用。

二是深化人才结构改革, 不断推动和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水平。 人才结构关系人才工作的成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人才结构合理不合理,规范不规范,科学不科学,直接影响着我国长足发展的后劲之力。 深化人才结构改革,要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相结合,与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和特殊要求相结合。 我们要认清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尚处在以劳动力总体素质较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为特征的人才工作初级阶段,仍需要在坚持《论语》体现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基本态度下,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加大对行业人才、专业人才专业构成及其年龄、地域等基本要素的调查研究,摸清结构基底,理清人才需求,打牢改革基础。 同时,要在不同行业、 不同领域内部开展人才结构优化计划,通过开展社会考试、中高等教育培训、职业技术培训等形式,不断推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全力提高人才综合素养。

三是加快党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正确的用人机制。 《论语》中关于适用人才的论述,对我党队伍建设深具意义。 其中体现出的任人唯才、用人唯能思想,对我党党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讲到正确用人导向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干部研修班的讲话中, 多次指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套正确的用人机制作指导。 鼓励青年志士奋发有为,支持青年干部真抓实干,更要让有为的青年“有位子”,主动为有为与实干的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只有将那些有德、有才、勤政、勤为的人提拔到新的岗位上,才能在党员干部当中形成号召力、鼓舞力,激发更大作为。 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评价机制,将为官之德与为政之绩相结合,将生活、工作作风与为人品质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考量工作,更考量官德。 只有这样,干部评价才能不走样、有实效。

人才战略关系事业成败与国家发展,关系“中国梦”的实现与否, 如何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凝聚全民智慧的总体要求,还需要我们主动借鉴历史经验,向浩瀚博大的古典文化知识宝库中寻找,向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寻找,扎实做好人才工作,形成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谱写新的中国奇迹。

[1] 张帆.论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5.

[3] 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4.

猜你喜欢

人才观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我国企业人才观研究
——基于两期中国优秀雇主品牌企业的分析
《论语·为政第二》
龚自珍的人才观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蒙哥马利元帅的军事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