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班级管理活动中的非专业素质培养探析
2014-08-15邓平
邓 平
(延安市技工学校,陕西 延安716000)
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紧迫课题。 有用人单位说“非专业素质是基础,优秀的专业素质应该建立在优秀的非专业素质基础之上”,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难, 所反映的劳动力市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足以说明,非专业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而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相关知识的学习, 很难在课程中得到专门训练,还不能过度挤占专业素质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呢?
在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不过度挤占专业素质培养, 把非专业素质培养融入其它教育教学活动,是个一举多得的解决思路。 班级是学校职业教育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和人际互动的基本场所,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班级里度过。 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必须充分利用班级管理。 自主性班级管理模式把学生不仅当作管理的客体, 又把学生当作管理的主体,把学生由被动的被人管理变为主动的自己管理自己,学生充分参与班级管理活动, 使班级管理活动成为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课堂成为可能。
一、 自主性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把非专业素质培养融入到自主性班级管理中, 关键在于班主任精心策划, 如何把非专业素质融入把班级管理;如何事前引导、事中帮助、事后点评的角色定位和把握。
首先, 班主任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机会,并准确把握利用各种活动;要把班级管理提高到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训课来看待。
其次,认真“备课”—— 如何在完成班级管理的其他教育目标中“捎带”训练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如何精准定位班主任在自主性班级管理活动中的角色。
然后, 在班级管理中精准把握班主任的角色。 在初期,教给全体学生自主性班级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对精选的学生干部做自主性班级管理培训, 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管理活动的需要自学相关知识。 当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经验,渐渐进入自主班管理级活动角色后,班主任应逐步减少“干涉”,只在事前对活动的选择及其方案的策划、选优加以引导,由学生自己决策;之后“隐身”于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之外,“远远”的注视学生的活动,随时准备提供咨询和帮助,要有通畅的渠道了解活动的进行情况,掌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现身”化解活动中产生的矛盾。 无论活动成功与否, 班主任都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或“隐身”点评,或“现身”统一全班认识。
二、在自主性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用人单位关注的非专业素质众多, 而并非所有非专业素质都适合在自主性班级管理中培养, 所以班主任要选择用人单位最关注的, 且能与班级管理的其他教育目标共同完成的非专业素质融入自主性班级管理, 就是另一个关键点。 笔者以为,以一下几个方面就是适合在自主性班级管理中培养的非专业素质。
(一)环境适应能力
毕业生就业对所面临的新环境,如何尽快适应环境、投入到工作中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 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适应力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非专业素质之一。 环境适应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尤以人文环境的适应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重要。
学生入学,不同性格、 不同学习生活习惯、说不同方言的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 班级的组建,不仅是要形成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班集体,更是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好机会。 班主任要把学生适应环境和陌生人建立关系有机的融入其中,通过举案例、讲方法,“现身”引导学生如何适应环境、和新同学交往,为新班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还要指导学生利用班际、校际文体等活动,以及组织、参与学生社团来培养环境适应能力;更要提醒学生充分利用工厂见习、 实习活动等专业课以及校外机会不断重复锻炼自己适应能力。 班主任要适时给有心理障碍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化解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点评”成功或失败案例。 为专业课学习创造“人和”环境,而且乘机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这样就能让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如何认识、适应环境;如何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能与任何人进行深入沟通并且能交到好朋友; 如何建立相互包容、团结互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使工作中充分的分工协作成为常态。 学生就业后能否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自觉服从组织,主动承担责任,与同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是用人单位关注的另一非专业素质。
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是班级发展成熟的基础,班主任要在自主性班级管理中把“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且能做好”的理念传递给学生,用启发诱导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让全班学生都参与班级奋斗目标、规章制度的制定、活动方案的讨论,让广大学生的自由发表意见、相互讨论并达成最终结果;让全班学生自己定位角色、组织实施。 这些一旦形成,班主任就应该“退居二线”宏观指导,引导学生自己反思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在自主性班级管理活动中,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活动和学生社团,从中学会团体中相互包容;学会定位、扮演在团体中的角色。 从中经历了角色偏差及其纠正;如何与班级成员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明白了,为此要主动约束自己;自觉遵守集体规范、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争荣誉,体会了“团结就是力量”。 从而树立起团队合作精神。
(三)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性社会, 竞争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争的对抗性、排他性往往给人们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积极性的挫伤,但竞争对个人或群体潜能的更进一步的发挥、积极性的激发不可或缺。所以员工是否有竞争意识, 是否会在竞争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并保持稳定的心态投入工作。 就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另一个非专业素质。
把竞争引入班级管理中,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好学的班风,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目的。 班主任要鼓励全班同学竞选班干部,引导学生或比成绩、或比技能、或比文体……,或相互“群比”、或“单挑独斗”。 班主任或“现身”引导、或“隐身”点评,促成良性竞争班风的形成。
让学生从中体会既要在竞争中合作, 又要在合作中竞争。 学会在竞争中尊重对手,要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克服想赢怕输的焦虑心理,不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 让学生明白,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在竞争中所体现的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更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明白竞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要注重竞争过程, 从中学知识长能力;竞争在于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用竞争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竞争中成长成熟。
总之, 在自主性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它借助班级活动,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教育目标相结合,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和其他教育目标的共同完成。 而且, 具有知行合一的优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体验了进校初新环境的适应;新同学之间沟通的挫折到关系的建立;体会了团队协作的温暖和竞争中想赢怕输的焦虑及其克服; 感受了成功喜愉后的谦虚和失败痛苦后的振作。 在班集体这个具体而微的鲜活环境中, 学生的这些经历影响深刻而持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完善影响至深。 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值得职业教育者深入实践和探讨。
[1] 王荣伟.新时期班级管理活动探析[J].绍兴文理上虞文理学院,2008,6.
[2] 章樱樱.构建自主性班级管理活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文教资料,2010,3.
[3] 谌启标,王晞.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7.
[4] 魏书堂,彭虎军.新编心理学[M].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12.